红线女旧居2024.10.5.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红线女旧居座落于享有“中国华侨第一村”之称的广州市越秀区华侨新村。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于1955年底从香港回到祖国大陆,1957年起居住于此直至离世。1998年该主体建筑重建,2015年8月成为红线女艺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底旧居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红线女旧居由一栋米白色外墙、粉红屋檐的假三层洋楼和独立花园组成。现按主人生前原貌布置,由客厅、练功室、书房、主卧、衣帽间、画室等组成,是主人接待宾朋、工作、生活的地方……这里花园四季常青,玉兰、桂花等花木多为主人亲手栽植,园中鱼池碧水锦鳞,青苔小径上曾留下了红线女的足迹。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座小院见证了艺术大师大半生的生命历程和粤剧艺术的风风雨雨。</p> <p class="ql-block">华新村一条偏僻的小路</p> <p class="ql-block">红线女旧居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华侨新村友爱路20号,是广州市第四批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旧居小花园</p> <p class="ql-block">红线女,本名邝健廉,是广东开平人,1925年12月25日出生于广州西关,1938年逃难至澳门后再到香港学习粤曲演唱。“红线女”这个艺名来源于粤剧《红线盗盒》中的角色红线,这个角色是一位侠义心肠,忠心为主的刚烈女子。从此,这个名字与粤剧艺术便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1955年,红线女放弃优厚的生活,从香港返回广州,加入广东粤剧团,从事演出工作,致力推广粤剧艺术。她演过近百部粤剧,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红腔。代表作《荔枝颂》《柴房自叹》《昭君出塞》更被视为粤剧唱腔的经典。2009年10月11日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p> <p class="ql-block">旧居</p><p class="ql-block">红线女旧居坐落于越秀区华侨新村。由一栋米白色外墙、粉红屋檐的假三层洋楼和独立花园组成。客厅、饭厅、厨房、书房依然保持着原貌,其他房间辟为展厅,展现出这位艺术大师的人生历程、生活态度以及情感世界。</p> <p class="ql-block">旧居走廊</p> <p class="ql-block">厅</p><p class="ql-block">红线女旧居的一楼是会客厅、餐厅、厨房和练功房。红线女喜欢红色,客厅的装潢都以粉红色为主调,充满少女心和艺术品味。</p> <p class="ql-block">在客厅中央,有一张形状独特的茶几,像极了一个鼓。红线女在一次美术活动中对它一见钟情,立刻决定将其带回家。她觉得这张茶几就像舞台上的经典场景——梁红玉击鼓退金兵。大厅里的雕像是红线女在粤剧《搜书院》中扮演的角色翠莲。《搜书院》是一部经典的粤剧,1956年红线女进京演出后,国家领导到后台接见了粤剧演员,并在几天后的座谈会上称赞粤剧为“南国红豆”。</p> <p class="ql-block">红线女旧居处处彰显她的节俭情操。粤曲练唱通常需要掌板、高胡等音乐员甚至整个乐队伴奏。红线女为方便在家练唱,买了一架莫里森钢琴,聘请一位钢琴老师为她演奏练唱。</p> <p class="ql-block">食饭枱</p> <p class="ql-block">一楼的练功房里陈列着一套套精美的戏服,见证了红线女对粤剧事业的无尽付出和对粤剧艺术的无限热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她每天都在坚持练功,直到晚年因身体原因才暂停下来。即使在闲暇时,她仍然在练功房里挥拍乒乓球,充分体现了她的活力与对生活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螺旋楼梯</p> <p class="ql-block">顺着复古楼梯,来到了旧居的二楼,是红线女的卧室、衣帽间和书房。</p> <p class="ql-block">二楼大堂</p> <p class="ql-block">戏服</p> <p class="ql-block">二楼卧室</p> <p class="ql-block">休闲间</p> <p class="ql-block">书房</p> <p class="ql-block">红线女照相</p> <p class="ql-block">少女的红线女</p> <p class="ql-block">上三楼楼梯</p> <p class="ql-block">三楼</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1965年7月,“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在广州举办,广东粤剧院创作、红线女领衔主演的现代粤剧《山乡风云》横空出世,在“演出大会”中首次亮相,其现象级的艺术质量和对戏曲现代戏的引领示范作用,引起全国戏曲界瞩目,树立了一座“戏曲现代戏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现代粤剧《山乡风云》根据羊城晚报总编辑吴有恒创作的小说《山乡风云录》改编,由吴有恒、杨子静、莫汝城担任编剧。1965年,广东粤剧院举全院之力组成强大的创作队伍,经过不断探索,有针对性地对粤剧现代戏表演艺术进行革新和攻坚克难,红线女、罗品超、罗家宝、文觉非、郑培英、少昆仑等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演绎,加上结构严谨的剧本、“粤味”浓郁的唱腔等因素,使得《山乡风云》成为了粤剧现代戏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粤剧《山乡风云》首演之后,不少省内的粤剧团体争相搬演,成为演出场次最多的粤剧现代戏,时至今日,仍然是各大粤剧院团的常演剧目。尤其难得的是,从1965年7月至1966年5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粤剧《山乡风云》被京剧、昆曲、秦腔、越剧、豫剧、汉剧、评剧、沪剧、扬剧、黔剧、采茶戏等二十多个剧种移植上演。经过近60年的历史验证,粤剧《山乡风云》凭着极其强劲的生命力在粤剧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真正成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经典作品。</p> <p class="ql-block">旧居三楼正举办粤剧《山乡风云》主题展。这次展览从红线女艺术中心和省市粤剧院团档案中精选了100余件实物展品、图片、视频,首次推出1965年红线女演出粤剧《山乡风云》影像片段等珍贵的历史史料。游客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现场重温红线女《山乡风云》的经典片段。</p> <p class="ql-block">戏服</p> <p class="ql-block">本次做客之旅即将结束,游客被眼前的岭南特色庭院深深吸引,慵懒地坐在门前的木桩凳上,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和淡淡的桂花香。这里的每棵树都与红线女的故事息息相关,尤其是大门旁的白玉兰树,是红线女在1956年亲手栽种,如今已有60年树龄。红线女离世后,艺术中心精心照料庭院里的绿植。现在坐的木桩凳,正是用这棵白玉兰树修剪下来的树干制作而成,体现了“循环与传承”的理念。这一设计不仅展示了对自然的尊重,也象征着红线女对文化传承的执着。每根树干都见证了她的粤剧事业,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游客在此驻足时感受到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延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