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宛平城,曾名“拱北城”“拱极城”,是明清两代守卫京师的重要门户,是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也是北京市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宛平城位于卢沟桥东,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设东、西两个城门,总面积约21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宛平城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1928年12月31日,原宛平县署由北平城内迁至拱极城内,隶属河北省,此地始称“宛平城”。1937年7月8日凌晨,日军进攻卢沟桥和宛平城,遭中国守军坚决反击;同年7月11日后战事再次因日军炮轰升级,宛平城南墙至今遗留有日军炮轰的弹坑。解放初期,宛平城仍隶属河北,1952年重新划归北京,并撤销县级建置,宛平城归丰台区管辖。</p><p class="ql-block">1961年,宛平城与卢沟桥合为一处,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6月2日,宛平城墙修复开始动工,1987年7月7日竣工;这次修复复建了两座城楼和瓮城,此后,修复一直没有停止。丰台区于2001年、2003年完成两期对宛平城墙的大规模修复,在原址上复建了四个角楼、四个敌楼、两个中心楼。宛平城平面呈长方形,城墙高7.18米,墙体厚实坚固,防护性极强;城墙在六层条石的基础上砌砖,内部用土石填实,外部以城砖包裹,顶上铺设三层面砖。</p><p class="ql-block">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宛平城明、清时期没有遭受什么破坏,但民国以后成了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1937年7月7日晚间,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演习,并鸣枪逞凶。当晚,日军反向在此守卫的二十九军提出无理抗议,声言中国军队由宛平县城开枪,并声称有一日本兵失踪,要进宛平县城搜索,当时遭到二十九军守桥部队的断然拒绝,日军即用大炮和机枪向宛平县城轰击,双方展开了激战,日本侵略军遭受了重大伤亡。“七七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自卫战争的起点,也是东方及太平洋地区反法西斯战斗的起点,在宛平城边、卢沟桥畔,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爱国官兵,为保卫自己的祖国英勇奋战,多少先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总体构造</p><p class="ql-block">宛平城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总面积20.8万平方米。原名拱北城。是一座桥头堡,城垣建筑与北京类似。有城门两座。城墙四周外侧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垛口都有盖板。宛平原是明代顺天府下辖的京城附郭县之一,清改称拱极城。1928年12月1日宛平县公署迁至卢沟桥原拱极城。拱极城始称宛平城。1937年七七事变在这里爆发。1984年重修了城墙、城楼和瓮城。</p><p class="ql-block">城墙城门</p><p class="ql-block">城墙基础为六层条石,上砌城砖,内部以黄土、碎石筑实,顶部面砖三层。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总面积20.8公顷。据《武俊碑》文记载:"城楼二座、闸楼二座、瓮城二座、敌楼二座、角台四座、角楼四座、中心台二座、小敌台四座、马道八条、门楼八间、城上旗杆十二根。"城墙四周外侧有垛口、望孔、下有射孔,每垛口有盖板。该城只有东西二城门,城内主干道一条。西城门原叫永昌门,后改威严门,东城门名叫顺治门。门洞高4.5米,宽4米。</p> <p class="ql-block">城楼重现</p><p class="ql-block">1984年9月25日动工重建1958年拆去的城楼及瓮城。此次重建城楼,将城台向内延伸4.6米,城楼为木结构,二层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14.52米,进深1间5.28米,廊深1.65米,下檐出0.9米。筒瓦吻兽,雅伍墨旋子彩绘。城楼高11.68米,墙台高9.6米,通高21.28米。</p><p class="ql-block">抗战纪念馆</p><p class="ql-block">1985年度,中央正式决定在宛平城内旧县衙遗址上兴建一座规模宏丽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1986年7月7日举行奠基仪式,一年后,在抗日战争50周年纪念日前夕竣工。该馆以图片为主,并配以珍贵文物,反映了"九·一八"事变至抗日战争胜利这一历程中有关重大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半景画馆,以逼真的声像效果,使观众如身临其境,重温50多年前的悲壮历史。</p><p class="ql-block">兴隆寺</p><p class="ql-block">宛平城内原有一座古刹兴隆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丁未年(1607),清代康熙六年(1667)重修。民国后,该寺日渐衰败。当时有大殿三间,内供佛祖释迦牟尼,两侧十八罗汉。东西禅房各三间,山门悬"兴隆寺"匾,门外两尊石狮。该庙址现为卢沟桥交通队所在地。据悉,该处文物遗址正筹划重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