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据说这是《目光》中的一句话,是那儿和那个说的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话中的道理,这应该是赋有哲思的话语,所以并不简单,要多加理性的思考,才觉着有意味。当然仅从旅游的角度,说明你已经走出去了,看到了大世界也是可以的,我也备从这一出发点谈些感受。不过,先来理顺一下,便于好说下去。</p><p class="ql-block">“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显然是说眼界问题,当然也不是泛指的一般行走问题,而重点在思路思想即信仰和理想。走出去了,见多识广,接受的事物多了,说不定世界都可以是你的,未来也一定是光明的。走不出去,就如同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眼前就是你的世界,坐井观天能看多大的世界?一个眼前就是世界的人又能有多少的见识和卓越呢?所以这句话的核心是要人们出门看世界,只有走出去了才能看到诺大的世界,才能积资厚历,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当然走不出去和不愿走出去还不是一回事,走不出去有可能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不愿走出去则是客观因素具备主观上不愿意,固步自封,所以成井底之蛙。说到这里,这其实是一个哲学的观点和充满了实践论的哲思,所以我说我很喜欢的一句话。</p><p class="ql-block">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号逸仙,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p><p class="ql-block">孙中山原在香港学医,并成为西医医师。他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弃“医人生涯”,行“医国事业”。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p><p class="ql-block">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韶山冲南岸上屋场一个农民家庭,世代务农。1902年,毛泽东八岁时,父母把他接回韶山入私塾开始读书,十六岁前,除了中间曾停学两年在家务农,其余时间内他先后在韶山一带的南岸六处私塾读书。从《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普及读物入门,接触儒家文化传统教育,随后点读“四书”、“五经”。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外出求学。并留下诗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p><p class="ql-block">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鲁迅早年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后弃医从文,以笔代伐。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我本人也算一个走出去之人,经历较多却比较简单。王志强(聊生),企业政工干部,高级政工师,中层管理人员,现已退休。曾下过乡、当过兵、兼经商,任过企业厂长、内刊总编,改革开放(1978年)以后自学成才。</p><p class="ql-block">自幼爱好文学、慕书法、喜音乐、好艺术,文武可兼得。传道奉儒,鼓筝操缦,習埙专樂,传承中华文明之文脉。</p><p class="ql-block">其实,人们都会有走出去的经历,差距在于走出去的目标设定,由于目标不同,目的不一样,当然到达的目的地肯定不是一个,所以目标决定目的,目的决定成果。而且走出去一定与时代有关系,所谓同频共振,与时代合拍。革命时期,和平时代,青年人与老年人,学生与军人显然出发点不同,目标和责任也当然不会相同。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及国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近些年国家鼓励旅游,拉动内需,过年过节,在职的退休的,旅游的都特别多,也叫走出去看世界,仿佛那个大的世界就在你眼前。不过我走出去看世界,总是有习惯的选择,所到之处,虽是到此一游,但一定是事先有目标,事中有重点,事后有记录,发一通感慨,可以略举几例。</p> <p class="ql-block">神游黄山</p><p class="ql-block">2011的五月,我去爬过一次黄山,仅此一次。理由是很早以前就爬过了峨眉山,后来又去了泰山,华山,武当山,没有理由不去黄山。还有一个理由是想望,就是要去看“迎客松”,所以非去不可。有索道没坐,汽车拉人到半山腰,开始步行爬坡,上山后感觉很冷,支不住,草草地拜见了迎客松后,约莫停留半小时便开始下山。真是上山不易下山更不简单,经过连续近7个小时上山下山后我的双大腿从膝盖到根部出现了大块的紫斑,到达山脚下腿已经是挪不开了。但是我得到的感受是,黄山松和黄山石特别厉害,了不起,有赋为证。</p> <p class="ql-block">“黄山之松,气质坚毅,威猛逶迤,霜雪不败,岿然不摧,优雅挺立,尤树中之王者。或於土生之少,盖於岩生之多,皆於山势形态所迫也。幽然孤生,独树一帜,形制各异,美奂之至,叹为观止而长啸。</p><p class="ql-block">若夫观其形,遍山皆为松,点缀山石其嶰也,覆盖绿水之上方。绿行遍野,行侠走导,伞势而立,平冠斜出,翘楚东西南北,恣态皆美。</p><p class="ql-block">其干粗壮挺拔,雄奇而苍劲,伟岸心魄。然针松刺穹,迎客满懐,傲视群雄,蓝天之下,白云之上。然云蒸雾染,孤石独站,孤峰抖影,雾霭穿梭,缭云绕霞,波云诡谲,巧思而构。飘飘兮峰峦之间,悠悠兮沟壑之畔,弥撒旷野,巧夺天工。</p><p class="ql-block">若夫观其质,则质坚傲然兮!质韧有余兮!巍巍然破石而立,浩浩繁苍天向生。远瞻立於顽石之上,近观生於顽裂之中,飞檐展翅云霁之,走壁呼啸似暮鼓。</p><p class="ql-block">飞鸟衔粒,草木供给,吸石汲养,根系幽长,根柢盘魄,无坚不摧,突兀奇葩,虬枝斜出,幽然丛生,妙趣之至,横生无解。此乃天下之奇树,苍生之倔生,黄山松树是也!</p><p class="ql-block">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效尤以敬!</p><p class="ql-block">树由及人思忖,若夫观其人态,今形形於大千之中,然匆匆于苍茫游间,貌姒者若天仙,形若者赛潘安,美媚之多,俊俏之至,不胜枚举。若论其质则浮滑稽笑可虞,丧志失德者诸繁,不实而广播者尤众。好高骛远,亲上鄙下,虚拟腹中,浮弋世界,形若人模,却囊中空无,佩松质意韧者绝乎!</p><p class="ql-block">古有先贤《枯树赋》,今有瑞良《十赋黄山》,皆为托物言志。斯是后生,假借所感,十分困惑,却视之为楷,己行以校之,罢了。”</p> <p class="ql-block">畅游大西北</p><p class="ql-block">2017年的国庆前夕,趁了把热闹,像赶埸的随大流驾车去了西北,汽车滚滚烟雾中,穿梭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之间,行程七千多公里,耗时15天。回来后经整理,感受最深的在宁夏,收获最大的在敦煌。</p><p class="ql-block">还记得王维的《使至塞上》诗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通往塞上宁夏逼直而一望无际的宽广马路上,落日余晖,前面有孤烟,在山的那边有落日将要从山涯中沉没,然后落尽黄河,圆圆的红日,将人们从白昼带进了黑夜,一睁眼一天过去了。我的直觉告诉我,只有亲临和实战性的演练,走过路过不如看过,不仅体验的是诗的意境,更是人与自然的结合。</p><p class="ql-block">同样我去敦煌的目的,除了仰慕敦煌壁画和掏寻那让人灼痛的故事以外,就是要去踏行边镇阳关,你只有到了那沙漠边关之地,亲眼目睹它的荒芜与冷清,你才能体悟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真意,惜别的情深。虽然那里早已不再是一千多年前的繁茂景象,即便是今人做秀也未必勾起你的情思,但历史和文化终究存在,不容忽视。</p> <p class="ql-block">酣游东南亚</p><p class="ql-block">周边游,出国周边游,近些年来并不为一种时尚,只是游客的选择罢了,于是乎分别去了新家坡,马来西亚,日本,泰国,越南,缅甸和台湾。新加坡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日本是较前沿的发达国家,越南社会主义国家,缅甸产玉但较落后,泰国是座宫殿城市(国家),唯马来西亚有意思,那里有马六甲海峡和郑和下西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马来西亚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议会内阁制,国家最高法律是马来西亚联邦宪法。联邦宪法将国家的最高权力分成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个部分。马六甲海峡:是位于马来半岛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漫长海峡,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共同管辖。1、马六甲是马来西亚近代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交通港埠,国际上习惯用它称呼该海峡。2、马六甲海峡对于中国、日本、韩国,都是最主要的能源运输通道,是“海上生命线”。3、马六甲海峡全长约1080千米,西北部最宽达370千米,东南部最窄处37千米,水深25至150米,是连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也是亚洲与大洋洲的十字路口。</p> <p class="ql-block">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为海上丝绸之路,带去了故国的丝绸,陶瓷,带回了南洋(西方)的发达和文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