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 榆次老城

北方一只鹰

<p class="ql-block">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 榆次老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来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老城占地一百万平米,古建筑群和园林建筑面积六十万平方米,景区建筑气势雄伟,造型优美,色彩绚丽,构造精巧,是一处优秀的以古建艺术为载体的中国城市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和民居文化的集结地。</p> <p class="ql-block">  其地理位置独特,是晋商旅游黄金线路的起点,县衙、城隍庙等八大主要景点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间民俗艺术表演赋予老城灵气与生机;50余部影视剧的取景拍摄逐渐使其成为华北最大的影视城,徜徉其间,古之思、民之魂、历史的沧桑、民族的归宿,各种情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同时,晋中古朴的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置身其中有一种时光倒流之感。其宏伟的气势、精湛的艺术,完备的功能在全国罕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市楼</p><p class="ql-block"> 位于老城中心,东西南北四条主干街衢[qú]交汇于此,旧时这里分早、午、夕三市,是人们交易的主要场所,故此得名。市楼高22.4米,为纯木结构,四层叠楼,四重挑檐,十字歇山顶,飞檐斗拱,是榆次老城的最高建筑和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思凤楼</p><p class="ql-block"> 思凤楼是县衙标志性的建筑,也是老城标志双楼之一。它高17米,二层三重檐,十字歇山顶式建筑,一楼供奉荀藐,二楼供奉文彦博,都是榆次知县中的楷模。位于县衙建筑群的东南角,高17米,是一座二层楼三重檐,十字歇山顶的宋代砖木结构建筑,也是县衙的标志性建筑。相传西晋咸宁二年(276年)六月,荀浪(也名荀邈)任榆次知县时政思凤楼风清明,仪引成群大鸟翔集榆次,传说大鸟即为凤凰,榆次遂有了“凤城”之称。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文彦博(后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宰相)出任榆次县令,为景仰与纪念荀公之政而修此楼。思凤楼建筑在1米多高的方形台明上,台明四周设石围栏,南、北两侧设石踏步,一层面阔五间,四周明柱环合,内塑文彦博坐像。二层面阔三间,栏槛合围,内立荀邈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玄鉴楼</p><p class="ql-block"> 玄鉴楼通高17米,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它建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玄鉴楼的顶部有三个开放式空心藻井,象征着天、地、人三面宝镜,反映了天上、人间和地狱的一切善行和恶行。1999年,玄鉴楼被世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基金会评为全球最美丽的100处古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榆次县衙</p><p class="ql-block"> 榆次县衙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县级衙署。中轴线从前到后六进六出,包括东西两侧共有二十六个院落,房屋四百余间。在县衙建筑群中,各单体建筑按功能和作用可以划分为行政管理、文化生活、神庙祭祀三个系统。</p><p class="ql-block"> 县衙建筑群位于东大街北侧西段,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占地面积21000平,有“晋藩首辅”之称,是全国保留下来的唯一一个州制规模的衙署。一般县衙为三堂,而榆次县衙则为五堂。据史料记载,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为灭北汉而率兵水灌晋阳城,并州治所被毁,赵光义遂将并州治所移至榆次,于是,榆次便留下了“古并州治”的古称和五堂衙署的规制。县衙内有一牌楼、一戒石坊、一园(西花园)、二楼(思凤楼、乐楼)、二祠(社神祠、酂侯祠)、三庙(马王庙、牢神庙、衙神庙)、三门(衙门、仪门、内宅门)、五堂(大堂、二堂、三堂、四堂、五堂)、六房(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十二院(寅宾馆院、巡捕厅院、县丞院、东小院、西小院、钱税院、主簿院、典史院、三班院、牢房院、大膳房院、小膳房院)、过厅、影壁等,共计房舍400余间。整体布局、规模形制,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地方衙署“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的传统礼教思想,囊括了封建社会官制发展和行政管理的全部内容,是中国古代衙门建筑的精美历史范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榆次城隍庙</p><p class="ql-block"> 榆次城隍庙是我国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是一座中轴对称,前朝后寝的道家庙宇,庙内供奉的城隍神是北宋宰相寇准。“城隍”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为池,无水为隍”。即护城壕沟,是城池之神的化身。城隍庙在1957年,被山西省政府列为第一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城隍庙的整体建筑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中轴对称,由山门、钟鼓楼、玄鉴楼、乐楼、戏台、显佑殿、后寝殿,以及东、西廊房、东、西配殿等建筑组成,总共有60多间房屋。其中,明代所建的玄鉴楼矗立在空中,檐牙高挑,重檐叠出。玄鉴楼的顶部有三个开放式空心藻井,象征着天、地、人三面宝镜,反映了天上、人间和地狱的一切善行和恶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博物馆—桑云故居</p><p class="ql-block"> 占地4100平方米,由桑云故居和晋通花店组成,共17个展厅,集古家具,古服装,古钱币,古瓷器,茶酒壶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庙</p><p class="ql-block"> 文庙即孔圣庙,榆次文庙位于老城即龙王庙街东端,始建于宋咸平二年(999年),现存的文庙是2004年按照文庙普遍的建筑规格修复和重建的。整座建筑坐北朝南,主要建有影壁、石牌楼、过街木坊、棂[líng]星门、泮池、状元桥、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神厨所、斋宿所、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藏经阁、东学宫、西学宫、廊庑、孟母祠、畅春园等,占地面积23000平,其中建筑面积6000平,是榆次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群之一。大成殿是文庙的中心建筑,面阔九楹,进深五进,殿内供奉有至圣先师孔子“温而厉,威而猛,恭而安”的塑像,孔子塑像的两侧供奉有颜回、曾参、孔仍、孟轲等儒家代表人物的塑像。墙上绘有孔子周游列国兴学育人的壁画。殿两侧墙壁嵌着“孔子圣迹图”石雕,记录了孔子一生游学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凤鸣书院</p><p class="ql-block"> 位于老城龙王庙街的北侧,东邻文庙,始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凤鸣”之名源于西晋吉凤翔集榆次的传说。书院呈园林式布局,湖光山色,亭廊楼宇相间,清静幽雅,建有砚水湖、四达楼、两贤祠、讲堂、藏书楼等,占地面积27000平,建筑面积2000平,是清代的榆次县学,即榆次的最高学府。凤鸣书院,榆次清代的县学。清乾隆三十一年,知县钱知青设义学于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花园</p><p class="ql-block"> 西花园,因在城隍庙以西而得名。是集南、北方园林风格于一体的寺庙园林。园中有梅山、多景楼、岂知桥、石坊、烟霞楼等精美建筑相构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