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7日长治至晋城(法兴寺,布村玉皇庙,伯方村)。

范立雄

<p class="ql-block">法兴寺简介</p><p class="ql-block">法兴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莓于长子县意林镇翠云山腰。据寺内啤刻记載,法兴予始建于北魏神定元年,田址座落于意林山,初名意林寺。唐上元元年(674)高宗李治較賜寺新﹣﹣广德寺。北宋治年年间(1064-1067)赐額﹣法兴寺。</p><p class="ql-block">纵观法兴寺一千六百余年的发展史,曾四度兴隆,影响深远。其始于鵝,成于唐,或于宋,复兴于明。北魏时期,伴随着政权由平域南移洛阳,佛教中心也運漸南移,于是有沿途传教的佛弟子开始在此驻足建寺造像。唐朝成亨年间(670--673),高祖李測第十三子,时任遞州刺史的邓惠王李元越,不仅为此寺帶来了佛门至宝﹣﹣三七崧佛舍利骨,还建造了古朴别致的石舍利塔。法兴寺在東代的兴或則与仁宗朝率加王呀有着干丝万臻的联系。五代末至求初高士王景绝隐居于此,建隆四年(963)其子王局在法兴寺靜节國出生。王曆晚年累官至相密使、同中书门下平幸事。记述法兴寺最为宏伟的主体建筑圓党願的建修坤文,即出自王騷次子,当时的吏部尚书王益柔之手。法兴寺的第四次驚榮得益于明代泽路商帮的兴起与佛寺经济的皮展,这一时期的法兴寺僧才济济、佛事兴隆。</p><p class="ql-block">法兴寺田址因地处意林山煤矿采空区,既使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开始地基沉降、殷墙开裂、终致寺内各股主体构部严重变形。为抢救文物,山西省文物主營部门决定将金寺由原来的意林山西迁至翠云山。搬迁工程开始于一九入四年,主体竣工于一九九六年。整姐建筑随山夢而市局,从大石阶、山口、舍利塔、圓元股到地声殿,中軸绕上的建筑由南至北依次层层升高,两侧肥以买圣鳳、伽蓝殿、东、西配殿。</p><p class="ql-block">寺由现存文物主要有石塔、木构建筑、彩塑、坤刘等四大类。其中唐石舍利塔、唐长明灯台、圓党殿宋塑被眷为"法兴予三绝",闻名遇迩。唐石舍利塔,那憲王李元药主持建造,外现是塔非塔、似殿非殿、是楼非樓、似堡非堡,就目前所知这种建于寺院中軸线上的双层四角楼闯式沙石塔在圓内尚屬孤例。唐长明灯台,又名燃力塔,雕酱于唐大历入年(773),是国内现存唐代石制长明灯台中做工最精細、内涵最丰富、结物最精巧的一座。宋慶十二大善萨像,气质高华,仅态東容,在优雅得体的举止与意悲亲切的神情中洋溢看动人的母性情怀,被美术史学界誉为"求塑菩萨之猛"。</p> <p class="ql-block">关圣殿简介</p><p class="ql-block">殿内彩塑为明代晚期作品。正中供关圣帝君,两侧分别为义子关平与部将周仓。整组作品造型敦实,形象生动,身躯粗壮饱满,四肢孔武劲健,个性鲜明突出,具有浓郁的上党地域特色与世俗神审美倾向。</p> <p class="ql-block">伽蓝殿彩塑简介</p><p class="ql-block">"伽蓝"为"僧伽蓝摩"的简称。"僧伽"指的是僧团、僧众,"蓝摩"原意是指僧众共住的园林,即寺院。"伽蓝神"之意为佛教寺院的守护神,泛指所有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伽蓝殿内主尊造像为:舍卫国波斯匿王;主尊左侧造像为:须达多尊者;主尊右侧造像为:衹陀太子。须达多尊者是舍卫城的大富商,经常将财物布施孤寡鳏独的贫困者,所以被人尊称为"给孤独长者"。相传,他想请佛陀到舍卫国说法教化,为了给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提供说法和居住的地方,选定了太子祗陀的花园。但太子并没有出售园林的意思,便推脱说,你若能在园地铺满黄金,就卖给你。须达多答应后立即回家凑足了能铺满花园的黄金。太子大受感动,便少要了一部分钱,两人共同请佛来说法。这个花园就是著名的"衹树给孤独园"。佛陀在此居住约二十五年,宣讲了许多著名的经典,如《楞严经》、《金刚经》、《阿弥陀经》、《胜经》等。后来舍卫国国王波斯匿王也归信佛教,为佛陀传法事业作出了很多贡献。</p><p class="ql-block">当地相传朱元璋出家法兴寺时曾命令伽蓝神"翘腿"、"充军"、"担煤"。给孤独长者更是被尊为"接骨头神"而广受崇拜,远近闻名</p> <p class="ql-block">舍利塔</p><p class="ql-block">舍利塔始建於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通体砂石构建,造型别致,结构奇异。外形似是而非,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亦名面字塔、无梁殿、藏经楼、石殿,全国绝无仅有,独无二,堪称漆兴寺第一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燃燈塔</p><p class="ql-block">燃燈塔始建於唐大歴八年(公元275年)亦名長明燈。通体青石離造,小巧玲珑、形制秀古。若身浮雕,幽磨黏腻,刀工娴熟、全國仅存三座,点燃佛燈,天論天副東、南、西、北夙,佛燎永不熄灭,堪称法兴寺第二绝。</p> <p class="ql-block">圆觉殿简介</p><p class="ql-block">圆觉殿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建民国五年(1916年)信众在重修时,删改了外檐部分。1984年至1988年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依据殿内遗制与《营造法式》并结合当地同期同类构建推想复原,重制了外檐部分。圆觉殿广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明间通檐用三柱,金柱略高,其上斗棋六铺作偷心造,上置四椽楸对接乳楸,南北贯通。殿内梁架都用彻上明造。外檐柱头斗棋七铺作,外挑双抄双下昂,第一、第三挑偷心,批竹昂,内挑四抄偷心造。整座建筑结构疏朗,用材规整,出檐舒展,造型简约大气,为本地区同类形制木构遗存中体量最大的宋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圓覺殿宋代彩塑</p><p class="ql-block">整组作品由"塑匠人:冯宗本;画匠人:陈道荣,吕荣"制作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造像布局为:中央佛台正面主像释迦牟尼佛,两侧由内向外依次分列二弟子(阿难尊者,迦叶尊者)、二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二善神(俗称"哼哈二将")像。背面为观自在菩萨及二胁侍菩萨像。周围环列十二圆觉菩萨像。整组造像上承唐塑余绪,丰润饱满雍容典雅。下传宋塑神韵,内敛含蓄,气韵生动。尤其是菩萨群像,妙相庄严的仪容下不仅闪耀着佛性的光辉,更洋溢着慈悲亲切的母性情怀,被美术史学界誉为"宋塑菩萨之冠"。</p> <p class="ql-block">倒坐观自在菩萨及其胁侍菩萨</p><p class="ql-block">观自在菩萨像,又名水月观音像,是唐代画家周访受玄奘法师《心经中观音名称新译"观自在菩萨"的启悟,并结合佛家的"水""月"之境,而创作出来的一个具有中国文化元素与民族审美趣味的新形象。但能幸存于世的北宋寺观倒坐观自在菩萨像却屈指可数。主像两侧是同为女相的胁侍菩萨像,这与元明以后,左善才、右龙女异性搭配的胁侍组合迥然不同,具有鲜明的宋代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简介</p><p class="ql-block">毗卢殿为明式悬山顶木构建筑。殿背琉璃构件为明弘治五年(1492年)遗制,胎质细腻,釉色鲜丽。浮雕龙纹造型饱满,动感强烈,极富张力;各色人物,形象生动,洗炼传神,为现存明代琉璃制品的上佳之作。前檐额枋、雀替木雕,为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年)遗存,工整细致,颇具装饰性。殿内主尊造像为三身佛:中尊法身毗卢遮那佛、左尊报身卢舍那佛、右尊应身释迦牟尼佛。菩萨、弟子、天王、供养菩萨等胁侍像分例左右两侧。</p> <p class="ql-block">布村玉皇庙。</p> <p class="ql-block">伯方村。</p> <p class="ql-block">二郎庙简介</p><p class="ql-block">二郎庙位于王报村北面的高岗之上,庙里供奉的是在灌江口为之立庙的神勇大将军,即被奉为神明的入江斩蛟的赵昱,俗称灌口二郎。现存正殿、献殿、东西侧殿、山门、舞台和廊庑若干间。地当坎阜,座北面南,一进院落,庙内建正殿五间,前有献厅三间,对面即为倒座戏台。东西之序各配厢房十楹,离方辟门,分置戏台两边,在庭之四维,乾艮置耳殿、巽坤为挟屋,庙院以中轴为纲,左右均衡对称,屋宇简朴,布局严谨,是王报村重要的风水建筑。</p><p class="ql-block">金代戏台位于距献殿南15米处,座落在整个庙宇四合院的倒座位置上。2005年5-7月间维修,采用金代重要建筑所惯用的须弥座式台基,亭榭式建筑。单开间,平面为方形,四角为圆木石对柱,单檐歇山顶,山面透空,举折平缓。断面垂直,无任何雕饰,四转角斗拱皆三缝。整座戏台从形制、构件及营造方式上都与宋金官方颁布的《营造法式》上的规定相符。台基右下方束腰石板上刻有铭文:"时大定二十三年岁次癸卯秋十有三日",左上角刻有"博士李皋"四字。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这座戏台是在金世宗大定二十三年创建的,即创建于公元1183年,距离现在已834年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神庙戏楼。</p> <p class="ql-block">大禹</p><p class="ql-block">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堵"为疏。为治理洪水,常年与民众-﹣起奋战,置个人利益而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十三年,完成大业。后人为他修庙筑殿,尊为"禹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郎殿</p><p class="ql-block">二郎神又称二郎显圣真君,灌口二郎、赤城王,昭惠显圣仁佑王,清源妙道真君等,是民间信仰和道教的神衹人物。他是一位与水利、农耕、防止水灾有关的水神。灌河五龙口被认为是二郎神居住地。赵昱,隐居青城山学道,隋末拜四嘉州太守,时有老蛟兴风作浪,成一方祸害。赵昱持刀投江,没入水中,大战老蛟,顷刻间江水尽赤,石岸半崩,吼声如雷。赵昱一手持蛟首,一手持刀,奋波而出。唐太宗封为神勇大将军,唐玄宗加封为赤城王。北宋真宗帝追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从此二郎神声望日隆。宋元时代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中的二郎神基本上就是这位赵二郎的"神迹"。</p> <p class="ql-block">李冰</p><p class="ql-block">李冰号称陆海,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任蜀郡太守期间,治水建奇功,其建堰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都江堰也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p> <p class="ql-block">五瘟神殿。</p><p class="ql-block">五瘟神,又称五瘟使者,是中国民间信奉的司瘟疫之神。分别为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总管中瘟史文业,是传说中散播瘟疫的恶神,也用来比喻作恶多端、面目可憎的人或邪恶势力。瘟疫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古代民智未开,医疗条件低劣的情况下,人们对这种可怕的疾病,恐惧至极,认为是鬼神作祟,因此,祈求神灵保佑。至今仍有家家门头挂"艾草"的习俗,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仙翁殿</p><p class="ql-block">奉祀八仙之一张果老。据庙内碑文及《旧唐书》、《新唐书》、《八仙出处东游记》等载:张果老,姓张名果,生于隋大业、殁于唐天宝,年龄当在125-141岁之间,因得宛丘、铁拐李诸仙道法,隐于颖州、常往来于汾,时及于泫,亦曾在我伯方村西南郊之王屋山(俗称西庙坡)石洞修行,每以玄妙道术救济贫病助人耕作,与时任潞州别驾的李隆基过往甚密。俟后,李隆基即位,是为玄宗,曾延其入宫、累呈仙术以悦圣心。仙去后,玄宗封其所居山,立庙祀之,故士人又于村北高岗之上立此仙翁祠、时祀无间焉。</p><p class="ql-block">殿内壁画,据考证内容当为唐玄宗泰山封禅图,是国内现存唯一反映帝王封禅内容的壁画,实属国内绝无仅有之珍品。</p> <p class="ql-block">三教殿</p><p class="ql-block">奉祀佛、道、儒三家始祖,即如来、老子、孔子。</p><p class="ql-block">如来佛(约公元前563-﹣前483年),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尊称释迦牟尼。如来,意思是从如实(绝对真理之道)而来,生于古印度东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佛教创始人。</p><p class="ql-block">老子,即太上老君,生卒不祥,据初中历史课本载称,当与如来:孔子为同时代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故又称李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市)后乡曲仁里人,春秋末年的著名思想家、道教学派的创始人。</p><p class="ql-block">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尊为"文圣人"。</p> <p class="ql-block">牛王殿</p><p class="ql-block">奉祀牛王爷、马王爷。</p><p class="ql-block">王广禅侯、生卒不祥,姓常名顺、北宋时阳城县常半村牧医(兽医)。宋微宗政和四年,宋、金交战中、曾为宋军医马疾,使转败为胜,帝悉之宣和二年钦封为广禅侯,殁后世人尊之为牛王爷。</p><p class="ql-block">马王爷:亦即"灵官马元帅"。俗称马王爷,原为如来驾前至妙吉祥,曾三次投胎显圣、三头六臂,神通广大,与齐天大圣难分高下,玉帝委真武帝部将、世间百姓,对其崇信有嘉。"凡有妻、财、子、禄之祝,百叩百应"。</p> <p class="ql-block">名医殿</p><p class="ql-block">奉祀孙思邈、王叔和、华陀、张仲景、李时珍,五位历代名医。</p><p class="ql-block">药王孙思邈(581-682),今陕西耀县人,唐朝杰出的医学家。所著《千金方》在我国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尊称为"药王"。</p><p class="ql-block">太医王叔和:生卒不祥,原名王熙,字叔和。山西高平王寺村人,西晋太医、著名医学家,所著《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p><p class="ql-block">名医华佗(154-208年),东汉末年安徽毫县人。擅长针灸外科。所制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药学史上的创举。</p><p class="ql-block">医圣张仲景:(150-219)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南阳人,与华陀同为当时最负盛名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为"医圣"。</p><p class="ql-block">名医李时珍(1518--1593),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明朝卓越的医学家,所著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现已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文献。</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p><p class="ql-block">奉祀观音菩萨及其左右胁侍善财才童子和龙女。</p><p class="ql-block">观世音者,即观照世间声音,依修音声法门成道而后寻声救难,普渡众生,此为观世音。菩萨者,佛教中地位仅次于佛的人。</p><p class="ql-block">观世音原为印度婆罗门教中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名叫观世音,佛教产生后,被吸收合成为一位慈善菩萨,叫做马头观世音。传入中国后,作为极乐世界的第二大神,受到中国人的普遍尊崇,并按照中国人的意愿,说她是春秋时楚庄王的三女兒妙音转世成仙,与文殊、普贤、地藏并称四大菩萨、而且是佛国众菩萨中的首席菩萨。在她的本领中又有送子本领,固此也称"送子观音"。</p> <p class="ql-block">十王殿(一)</p><p class="ql-block">奉祀幽冥地府一至五殿阎君。</p><p class="ql-block">一殿秦广王,殿居大海之中沃礁石外,正西的黄泉路上,专司人长短寿命,出生与死亡的册籍,总理阴间刑赏吉凶。</p><p class="ql-block">二殿楚江王,主掌大海之底,正南方沃礁石下的活大地狱,纵横各八千里,下设十六小地狱。</p><p class="ql-block">三殿宋帝王:主掌大海之底东南方沃礁石下的黑绳大地狱宽广各八千里,下设十六小地狱。</p><p class="ql-block">四殿五官王,掌管大海之底正东方沃礁石下合大地狱宽广各八千里,下设十六小地狱。</p><p class="ql-block">五殿阎罗王:执掌大海之底东北方沃礁石下,叫唤大地狱,宽广各八千里,下设十六小地狱。</p> <p class="ql-block">十王殿(二)</p><p class="ql-block">奉祀幽冥地府,六至十殿阎君。六殿卞城王,掌理大海之底,正北方沃礁石下大叫唤大地狱,宽广各八千里,中设十六小地狱。</p><p class="ql-block">七殿泰山王,掌理大海之底,西北方沃礁石下,热恼大地狱,宽广各八千里,中设十六小地狱。</p><p class="ql-block">八殿都市王,掌理大海之底正西方沃礁石下,大热恼大地狱,宽广各八千里,中设十六小地狱。</p><p class="ql-block">九殿平等王,掌理大海之底西南方沃礁石下,阿鼻大地狱,围绕重叠、宽广各八千里,在密密层层的铁网之内另设十六小地狱。</p><p class="ql-block">十殿转轮王、殿居阴间沃礁石外、正东方、直对五浊世界,专司鬼魂刑限期满者转世投生之职。</p> <p class="ql-block">二仙殿</p><p class="ql-block">奉祀真泽二仙姑。</p><p class="ql-block">按陵川金代状元赵安时《重修真泽二仙庙碑》载称,真泽二仙系乐氏二姊妹,姊冲惠,妹冲淑,家住壶关、陵川交界赤壤山,先后于唐大历6(771)年,9(774)年相继出生,遭继母虐待顾能孝敬不襄,其至诚必有感动天地者,乃采药紫团山,于贞元六年(785)被黄龙腾举成仙而去。其时姊十五岁,妹十二岁。至宋徽宗崇宁年间,西夏侵边,守军迎战,粮饷不继。二仙姑曾化村妇犒军,振奋军心,大败西夏。帝闻之,敕封二女为二仙真人,庙号"真泽"。时民祭祀有求必应,"求男者生智慧之男,求女者得端在之女,病者求之,沉疴必愈,荒旱祷之,立见甘霖"。</p> <p class="ql-block">双忠殿</p><p class="ql-block">奉祀三国时期桃园兄弟中关、张二弟。关羽:(162-219年),姓关名羽、字"云长,三国时蜀国大将、桃园兄弟中行二,河东蒲州解良(山西运城解州镇常平村)人。关羽一生重义气,为辅佐刘氏汉室江山忠不顾死义不惜命,历代皇帝时有加封,被后世尊为"关圣帝君",亦称"武圣人"。</p><p class="ql-block">张飞:(166-221年),姓张名飞、字翼德,三国时蜀国大将,桃园兄弟中行三,燕(今河北省北部)人。张飞生来豹头环眼、黑面虬髯,性如烈火,勇武过人,对刘氏皇室忠肝义胆、一生赤诚,将他同关羽相匹敌,是当之无愧的。</p> <p class="ql-block">三眼閣</p><p class="ql-block">三眼砖砌拱券又称三眼阁,为旧时村中的主要出入口。三眼阁上的东顶建筑群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从西到东依次为祖师阁、机神庙、三官庙,与仙翁庙形成照应,于2013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伯方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也是山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伯方村紧扣"礼遇伯方"主题,大力弘扬"礼"文化,通过以礼相待、以礼育人、以礼治村,描绘出一幅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礼遇伯方"图。</p><p class="ql-block">伯方村人文荟萃,古有"千秋佳话一清官"毕振姬,他为官十五载,转官十多任,廉吏清史,盛名远扬。现有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毕腊英,继承父亲遗志接下了捐资助学的接力棒,"一件事、两代人、三十年",靠着磨粉喂猪累计捐资50余万元,奖励和资助师生1400余人,现在我们高平市成立了"腊梅花教育基金",吸引各界人士参与到了捐资助教的爱心行动中来。</p><p class="ql-block">从毕振姬"勉学、勤俭、向善"家训到毕腊英家"勤、俭、善"的坚守,在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家风的传承随处可见,处处可寻。让我们一起珍视和努力传承这份宝贵的无可替代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