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厦铁路,福建首铁;军民共建,时代典范。

ZYM张元闽

<p class="ql-block">  1956年底,新中国的东南沿海,诞生了第一条干线铁路。</p><p class="ql-block"> 这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3万指战员为主和11万支前民工为辅,<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十余万军民共建鹰厦铁路建设大军,他们</span>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历时二十二个月,完成了47座隧道和159座桥的壮举,建成全长694公里战备铁路。</p><p class="ql-block"> 移山填海,福泽东南,创造了建设奇迹,彰显了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福建省广电集团等部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新闻纪录片、献礼片《鹰厦铁路》(上下集)</p> <p class="ql-block">鹰厦铁路,军民共建;共和国路,丰功伟业。</p><p class="ql-block"> 甲辰国庆时节,怀着崇敬之心,观看了由福建省广电集团制作的新闻纪录片《鹰厦铁路》(上下集)。在鹰厦铁路线上,曾经生长在福建工业城市三明的我,更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这条建设并运转近70年的东南干线,为福建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必将为祖国统一、民族伟大复兴再创辉煌。</p><p class="ql-block"> 在新中国伟大历史的滚滚长河中,鹰厦铁路如一条巨龙般横跨山川,它不仅仅是一条祖国东南交通干线,更是曾经的福建前线战略通道,是军民团结、共克时艰的伟大时代精神的象征。在这条铁路上,无数建设英雄用他们的血汗与努力,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鹰厦铁路抢建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自古闽人出山如登天、闽道更比蜀道难”鹰厦线必须穿越巍峨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p> <p class="ql-block">1955年春季,福建百姓终于盼来了这一天,鹰厦铁路全线开工。</p><p class="ql-block">铁道兵共投入8个师、一个独立团,闽赣两省号召了20余万军民参战。</p> <p class="ql-block">建设者们攀登陡峭山路的情景,背景模糊而富有诗意,彰显他们的艰辛付出和崇高使命。</p> <p class="ql-block">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p> <p class="ql-block">不畏艰难险阻,挑战悬崖峭壁。</p> <p class="ql-block">这支曾在朝鲜战场创造了奇迹的铁军着实遇到了困难。尤其是进入崇山峻岭的福建后,筑路施工显得异常艰巨,军民冒着风餐露暑,拼搏奋发在建设工地。</p> <p class="ql-block">大爆破后,抢运土石方。</p> <p class="ql-block">铁五师23团尖刀连通过技术革新,施工进度开始大幅提高,每天掘进可达1.7米。</p> <p class="ql-block">沿鹰厦线挺进武夷山、戴云山的铁道兵攻克了开掘隧道的诸多难关。开挖进度也迅速提高,由最初的日进1.7米加快到日进3.4米、5.2米。</p> <p class="ql-block">由铁五师二十三团担负施工的大禾山隧道(全长1460米),经过全团指战员奋战235个日夜,提前118天于1956年2月顺利贯通。</p> <p class="ql-block">由铁五师二十三团担负施工的大禾山隧道(全长1460米),部队在施工现场召开“祝捷大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五十年代,生产力水平落后,仅靠人工铁锹、大锤、肩扛、推车方式和部分推土机等设备,要在崇山峻岭的福建建设铁路,其艰难险阻,困难挑战之大,可想而知。但是在英勇无畏的建设大军面前,这一切都是可以战胜的!抢建时间紧迫,军令如山,不管风吹日晒,昼夜交替,在武夷山中破石穿洞,创造一个个奇迹;抢建技术艰难,团结协作,石破天惊,在戴云山下劈山填谷,天堑变通途;抢建要求很高,无私奉献,无坚不摧,在厦门集美填海建堤,创新中国之最。</p><p class="ql-block">先辈们顶寒冬腊月冰霜,战酷暑难耐气候,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恶劣的天气和环境,用鲜血汗水浇筑着这条铁路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头、每一根铁轨都凝结着他们的辛勤付出和牺牲。</p> <p class="ql-block">铁道兵指战员英勇无畏,奋发图强</p> <p class="ql-block">鹰厦铁路建设工地。</p><p class="ql-block">鹰厦铁路挖填方总量仍达到了6800多万立方米,平均每千米约10万立方米。在翻越武夷山山脉段,平均每千米挖填方量达到了13万余立方米。</p><p class="ql-block">路堑开挖最大的凤坳深挖地段,在1千米长度范围内深挖28米,土石方量达34.5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路堤填筑最高的茅店高填工程,在200米长度范围内,路堤中心填高37米,土石方达24万多立方米。</p><p class="ql-block">同时还需在8千米范围内,开凿3座长大隧道,最长的大禾山隧道1460米,最短的也有530米。</p> <p class="ql-block">大禾山隧道是全线控制性工程,铁五师二十三团大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利用电瓶车从隧道内运出石碴。</p> <p class="ql-block">大禾山隧道施工捷报频传,战士们喜看战报。</p><p class="ql-block">在建设过程中,他们遭遇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有时是山体滑坡、有时是物资短缺、有时是技术难题……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们都没有畏惧,更没有退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次次战胜了困难,将这条铁路延伸到了峰峦叠翠的山区,延伸到大海中的厦门岛。</p> <p class="ql-block">铁五师二十三团尖刀连(一营一连)连长尹尚龙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光荣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当我们乘坐和谐号、复兴号在广袤铁路上飞驰时,当中欧班列在这条铁道行驶中,我们应珍惜感恩伟大的党、伟大的军队、伟大的人民、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时代。永远记住那些为这条铁道付出过汗水和鲜血的英雄们。他们用生命和汗水铸就了“鹰厦铁路”的辉煌,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建设者激情燃烧的岁月。大禾山隧道石质坚硬,一连张明万(左)风枪组创特坚石每11分钟打眼1米的纪录,张明万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光荣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p> <p class="ql-block">鹰厦铁路建设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厦门海堤的一幕场景,这是鹰厦铁路最后跨过的地方,被誉为“中国建筑史上奇迹”的造堤跨海工程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战士正在厦门路段铺设铁轨的情景,工地红旗飘扬。</p> <p class="ql-block">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p> <p class="ql-block">鹰厦铁路通车时激动人心场景</p> <p class="ql-block">蒸汽机火车满载国计民生物质穿山越岭,奔驰向前。</p> <p class="ql-block">鹰厦铁路线上一列行驶中的蒸汽机车,它由一台黑色的大汽缸锅炉牵引着一节客车车厢和两节货车车厢。</p> <p class="ql-block">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媒体报道鹰厦铁路元旦正式通车的新闻</p> <p class="ql-block">铁道兵报报道鹰厦铁路建设新闻</p> <p class="ql-block">这块矗立于厦门海堤入岛的石碑,上面刻着朱德委员长题写“移山填海”四个大字长,表彰筑路军民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历史丰碑,功德无量</p> <p class="ql-block">摄制组与厦门铁路票证收藏家蒋明生(前排右二)在移山填海纪念碑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面旗帜上写着“大禾山隧道尖刀连”,是由铁道兵二十三团一营一连被铁道兵党委授予于一九五五年六月十八日的大禾山隧道尖刀连连旗称号。</p> <p class="ql-block">这块锦旗上绣着金黄色的文字:“中央军委一九五五年六月十日授予:铁道兵二十三团 老虎团”称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鹰厦铁路,军民共建的象征;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鹰厦铁路》摄制组与时任铁道兵指挥所政治部秘书浦大铨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鹰厦铁路》摄制组导演团队拜访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纪录片很好,我父母当时都抽到参加鹰厦铁路建设,父亲在永安段,母亲是医护人员。父亲走了15年,母亲现虽在但都看不懂讲不出话。我们的前辈确实不容易啊。</p><p class="ql-block">​一一厦门市教育局原副调研员王志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芹父母亲都参加了铁路建设。</p><p class="ql-block">一一三明职业中专学校原校长尹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岳父当年参加了这场建设,后留在永安铁路。</p><p class="ql-block">一一福州火车站书记、站长王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鹰厦铁路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都在扮演重要角色呢!</p><p class="ql-block">​一一三明火车站原站长胡玉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是的,看得我热泪盈眶。没有鹰厦铁路就没有福州铁路分局。</p><p class="ql-block"> ​作为铁道兵,我曾在当时担任移山填海的铁七师服役。作为铁路人,我曾在福州铁路分局任过副局长。对于这个纪录片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情。我的一位好友(开篇骑自行车收集鹰厦铁路资料的那位——《中国铁道建筑报》的原主编梅梓祥被东南卫视聘为该片创作总顾问,专程来厦门看我。我们热情拥抱,期待看到新片诞生,没想到播出这么快。</p><p class="ql-block">​一一福州铁路分局原副局长,中铁二十四局原局长韩家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谢张老师。铁道兵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强][强][强]</p><p class="ql-block">一一​中铁建恒诚实业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兼珠海铁建大厦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金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几天拜读了您的杰作,鹰厦铁路确实是了不起的创举,作为部队的铁路人,确实感受更深,在这条铁路线上,那里是我工作最辉煌的的地方。她为国民经济和部队建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谢谢了[抱拳]</p><p class="ql-block">一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福州铁路分局军事代表办事处原主任苑克敬</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您的鹰厦铁路观后抖音很好!鹰厦铁路在当时的福建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战略通道,并在福建政治、经济和军事建设史上筑起一道永恒的丰碑,作为后人应该永远铭记!特别是要永远缅怀和致敬为建设鹰厦铁路而忘我艰难奋战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p><p class="ql-block">​一一福建省水利厅原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巡视员曾金宇</p> <p class="ql-block">《鹰厦铁路》摄制组采访中国铁建新闻发言人 党委工作部部长刘树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照片和部分文字转自福建发布等公开媒体。</p> <p class="ql-block">鹰厦铁路大禾山隧道俯瞰图</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鹰厦铁路,军民共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共和国路,丰功伟业。</b></p><p class="ql-block"> 今年国庆时节,怀着崇敬之心,观看了由福建省广电集团制作的新闻纪录片《鹰厦铁路》。</p><p class="ql-block"> 作为生长在鹰厦铁路线上,曾经是福建工业城市三明的我,更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这条建设并运转近70年东南铁路第一干线,为福建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发展立下不巧功勋,必将为祖国统一,民族伟大复兴,再创辉煌。</p><p class="ql-block"> 在新中国伟大历史的滚滚长河中,鹰厦铁路如一条巨龙般横跨山川,它不仅仅是一条祖国东南交通的干线,而是曾经的福建前线战略通道,更是军民团结、共克时艰的伟大时代精神的象征。在这条铁路上,无数的英雄用他们的血汗与努力,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p><p class="ql-block"> 鹰厦铁路的建设始于1955年2月11日(在鹰潭开工),由刚从抗美援朝战场凯旋而归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个师、1个桥梁团13万指战员和11万支前民工共同建设。1956年12月9日建成通车,仅用22个月。全程建有47座隧道,159座桥梁,694公里,共设99站。</p><p class="ql-block"> 这是新中国东南沿海第一条干线铁路;福建省第一条铁路干线,也是第一条出省铁路。</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正面临着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的严峻的挑战与封锁。尤其是面对蒋介石反动派盘据在台湾,不断叫嚣并以海空等军事行动的反攻大陆骚扰。为了打破交通瓶颈,加强国防力量应运而生。鹰厦铁路的建设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是建国初期宏大建设的战略部署,原定三年完成,后中央决定抢建,二年内建成通车。这是一项庞大的开山填海浩大工程,面对这一艰巨而光荣使命,参与建设的军民浴血奋斗,奋发图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有700多位建设者牺牲,近2千名军民伤残。这就是一场和平时期的人民战争,这是一面引领新中国革命建设的伟大旗帜,先锋楷模。</p><p class="ql-block"> 在五十年,生产力水平落后,仅靠人工铁锹、大锤、肩扛、推车等方式,要在崇山峻岭的福建建设铁路,艰难险阻,困难挑战之大,可想而知。但是在英勇无畏的建设大军面前,这一切都是可以战胜的!抢建时间紧迫,军令如山,不管风吹日晒,昼夜交替在武夷山中破石穿洞,创造一个个奇迹;抢建技术高难,团结协作,石破天惊,在戴云山下劈山填谷,天埑变通途;抢建要求很高,无私奉献,无坚不摧,在厦门集美填海建堤,创新中国之最。</p><p class="ql-block"> 先辈们顶寒冬腊月冰霜,战酷暑难耐气候,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恶劣的天气和环境,用鲜血汗水浇筑着这条铁路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头、每一根铁轨都凝结着他们的辛勤付出和牺牲。</p><p class="ql-block"> 在建设过程中,他们遭遇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有时是山体滑坡、有时是物资短缺、有时是技术难题……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们都没有畏惧,更没有退却。而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次次战胜了困难,将这条铁路延伸到了峰峦叠翠的山区,延伸到大海中的厦门岛。</p><p class="ql-block"> 鹰厦铁路已通车近七十年,这是革命的路,发展致富的路,更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路,其不巧丰功伟绩,永远丰碑,成为伟大祖国,敬业奉献人们的不巧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在华夏大地,华东地区,福建已从过去十分落后八山一水的农业省,已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有福之地,成为台湾同胞登入的桥头堡,第一家园。这是一条连接着山海、连通着军民心与血的铁路。它见证了军民的团结和奋斗精神,也见证了我国交通建设的巨大成就。</p><p class="ql-block"> 如今,当我们乘坐和谐号、复兴号在铁路上飞驰时,当中欧班列在这条铁道行驶中,我们应珍惜感恩伟大的党,伟大的军队,伟大的人民,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时代。永远记住那些为这条铁道付出过汗水和鲜血的英雄们。他们用生命和汗水铸就了这条铁路的辉煌,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鹰厦铁路,军民共建的象征;欲血奋战,可歌可泣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甲辰九月初五門虫于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那些曾经为国家建设奋斗过的身影,就像一幅幅永不褪色的画卷,永远镌刻在时间的记忆里。纪录片《鹰厦铁路》便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不仅遇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建设历程,更感受到了建设者们“逢山凿路 遇水架桥”的精神内核。愿这种精神能在照亮历史的同时,激励越来越多的人勇敢逐梦,奋斗前行。</p><p class="ql-block"> (文:鹰厦铁路纪录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