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因为遇见你

<p class="ql-block">调查时间:2024年10月4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调查地点: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马安乡上宝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调查对象:上宝村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宣统元年(1909年),马安乡境域属长乐里1984年,由马安公社改马安乡。截至2018年末,马安乡户籍人口为24289人。截至2020年6月,马安乡下辖7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马安圩。2018年,马安乡有工业企业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7个。建置沿革清宣统元年(1909年),属长乐里。解放前夕,属银坑区富强乡。解放初期,为银坑区马安乡。1958年,属银坑公社。1961年,银坑公社析置马安公社。1968年10月,马安公社并入银坑公社。1972年11月,银坑公社析置马安公社。1984年,马安公社改马安乡。</p> <p class="ql-block">马安乡,隶属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位于都县北部,东接桥头乡、银坑镇,南接仙人乡,西接兴国县,兴国县,兴国县。马安乡属喀斯特地貌,境内主要山峰有乌仙鱼、安子鱼、画眉、雪竹鱼、花山、帽峰。</p> <p class="ql-block">上宝村的建筑是赣派建筑。赣派建筑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江右派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赣派建筑具有布局简洁、质朴素雅的特点,民居以砖木结构为主,有的以砖木结构为主,承重墙或土墙为承重结构。从外面看,多为矩形平面,采用空半砖砌成,青砖灰瓦,高耸的马头墙,半掩的双披屋顶,共同构成赣派建筑的外观。赣派建筑不采用水平高墙封闭,而是突出了两侧的马头墙,前后可见层层灰瓦。</p> <p class="ql-block">上宝村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马安乡东北部、319国道旁,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沟渠纵横,水源充足,山川相映,钟灵毓秀。上宝村在几百年的岁月里,钟氏聚族而居,依靠宗族制度来凝聚族众、维系秩序。村中宗族活动遗址随处可见,特别家族谱牒和遍布村巷的上保宗祠,更是难得一见的人文景观。2003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上宝村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一栋栋古老的祠堂高大庄严古韵浓郁,斑驳沧桑的建筑历经了风雨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上宝又称宝溪,于1238年迁居于此,其后裔于1862年至1725年新建了颇具规模的宝溪“钟氏宗祠”,尔后又在周边再建16座房祠,形成了壮观的祠堂群,现状有6座房祠已倒,剩余较完整祠堂由于历史原因,年久失修,要修复原貌,面临巨大的资金困难。</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马安人有食擂茶的习惯。一般用来招待女客,也有招待男客的。有的还把擂好的茶膏作为馈赠贵宾的礼品。其制作方法是:先将茶叶(大茶叶)碾成末,掺以炒熟的芝麻、豆子、花生和猪油或花生油,用擂茶缽擂成浆,然后用开水冲泡,则成为美味清香的擂茶。如今,细茶普及千家万户,慢慢代替了擂茶。</p> <p class="ql-block">百岁亭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马安乡上宝村大螺排组马安玉桥头的乡道旁,建于清末,钟振灏的子孙为他期颐之寿而建。东北至西南走向,砖木结构,硬山顶,马头墙。面阔4.9米,进深8.62米,高6.5米,占地面积42.24平方米。麻石拱门。门额嵌青石匾,横排勾描行楷:“百岁亭”。西侧墙体中央有圆窗,亭内中心设木斗拱(八角形,素面)。该亭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2012年5月,于都县文广局公布为于都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宝村古祠堂群始建于明朝末年,由18座紧密相连的大小祠堂组成,为宝溪锺氏祠堂,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祠堂残存大量楹联、木雕。祠堂之间通道以鹅卵石、青砖铺就。2003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命名于都县马安乡上宝村为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祠堂周围的土围遗址建于清咸丰八年,由鹅卵石砌筑,围内面积11000平方米。1933年1月20日,工农红军第三军攻打躲进土围内负隅顽抗的土豪劣绅及靖卫团,拔除了于都最后一个白色据点,于都成为全红区后,大部分土围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通过这次调查,我感受到了上宝村丰富的文化底蕴,传统村落反映了当地的人文风俗,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内涵,老村才是我们的根和魂,保护这些传统村落,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根和魂。这些文化都需要我们代代相传,好好保护,让更多人知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