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夏俊清,1968年出生,今年56岁。他身材虽然不高,却散发着敦实健壮的气息,面容和善,经营着一家铁匠铺。在这方圆十里八外的地方,他可是无人不知的、朴实勤劳的夏铁匠。他的妻子姓蔡,比他小四岁,是个干练敞亮的女人。显然,稍事观察便能发现,铺子里的大事小事都由她操持着,而夏师傅呢,有些耳背且少言寡语,只是一心专注于打铁这份活计。</p><p class="ql-block"> 初次见面,蔡三姐让我这么称呼她,其实从年龄上讲,我比她大不少,不过既然她这么说,我也依从。一阵寒暄过后,彼此就像老熟人似的熟络起来。蔡三姐又是指挥我停车,又是讲述铁匠铺里的各种事儿,很明显,她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且也不介意我拍照。</p><p class="ql-block"> 两口子的铁匠铺位于温江郊区,就在毗邻杨柳河的温玉路和盛镇路段。这条路不算宽阔,却笔直而修长,沿途10公里的行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一棵棵上个世纪栽种成林的梧桐树。如今,这些梧桐树长得又高又粗,巨大的树冠构成了一个望不见尽头的拱棚长廊。秋天,金色的梧桐叶把这条路装点得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春天,梧桐叶绿油油的,透着清新而迷离的美。这一美景让原本平凡无奇的道路有了“最美梧桐大道”的美称。每到景色最美的时节,人们都会绕路来此打卡体验,可谓趋之若鹜,热度不断攀升。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与梧桐相比年代更为久远的铁匠铺。它默默承载着传承农耕文明绵延赓续的使命,散发着古朴与坚韧的光芒,可那岁月的回响,似乎也只是在这小小的角落孤独地回荡。难怪夏师傅会感叹,在这条因梧桐林荫而热闹非凡的路上,根本没人会对这略显破旧的铁匠铺感兴趣。还说,在我之前仅有一位搞摄影的来过,拍了一阵子就走了,至今也没见到他送来照片。</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去铁铺是今年国庆前的一天,为了拍照,那天我赶了个大早。天刚蒙蒙亮,夏师傅夫妇还在工房一侧的棚屋下吃早餐。一张低矮的方桌,老旧的竹椅,一盆水煮白菜,两碗白米饭,这样简单素净的场景瞬间把人带回到过去那个简单纯粹的年代,让人感觉格外亲切。饭后,夫妻二人展现出一种默契,前拉后推地把写着“夏铁匠”的招牌和销售铁具的货架挪到路旁。然后蔡三姐留在路边守摊售卖铁具,夏师傅则回到工房,利索地系上满是油渍的裙围,诙谐地吼了一句:“开工喽。”这一吼,好似从久远的历史深处传来的呐喊,唤醒了沉睡的铁匠铺。同时,他还不忘叮嘱我:“你随便拍哈,我就管不着你喽。”</p><p class="ql-block"> 我赶忙抓起相机,跟随夏师傅钻进工房。环顾四周,那火砖墙、青瓦顶、木斗门、老窗框,经历数十载的烟熏火燎,满是灰黑的烟沫,宛如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诉说着久远厚重的历史。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寸木,似乎都承载着岁月的沉淀,散发着传统文化的古朴韵味。这些古老的建筑元素,不仅仅是物质的实体,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它们见证了往昔的岁月,见证了夏铁匠在这里挥洒汗水,传承打铁技艺。站在这里,仿佛能看到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听到传统文化的脉搏在静静跳动,更感受到铁匠铺的主人在这里忙碌的身影和他们对生活的执着追求。</p><p class="ql-block"> 昏暗的灯光下,无序地安放着烧铁的砖炉、老式冲压机、煅锤的铁砧、打磨的砂轮、矫正畸形的平台,以及案桌货架。而如此看似混乱的杂陈,却是操作流程逻辑上的合理考量,浸透着主人的睿智。在过去的岁月里,它们被铁匠的双手无数次触碰,打造出一件件生产生活的铁制用具,满足着农耕社会的各种需求。如今,它们依然静静地待在这里,虽然被现代社会的喧嚣所掩盖,但却依然散发着传统文化的幽光。偌大的空间在这种氛围下竟然显得有些局促,昏暗、老旧、杂乱相互交织,这便是铁铺的本真样态,虽然略显沧桑,但却依然顽强地存在着,等待着人们去重新发现和珍视,去唤醒那沉睡在岁月深处的技艺与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 夏师傅拿来一小捆缠绕紧致的枯枝残叶,用火点燃后塞进炉膛,打开鼓风机,很快引燃了预埋在火塘中的焦煤,鲜红的火焰蹿出炉膛,映红了周围工房,也映红了他的脸颊,霎时沉闷的工房恢复了生机。紧接着,烧得通红的铁锄坯料被他用长长的火钳挪到铁砧上,再用铁锤使劲地捶打,很有节律、火星四溅,为他的匠人之舞增添了璀璨的光芒。每一记重锤落下,都仿佛是一个有力的音符,奏响了传统技艺的雄浑乐章。那飞溅的火星,恰似夜空中绽放的烟花,见证着他对这份古老手艺的执着与热爱,勾勒出一幅充满力量与美感的画面。 打花撬,则是先在冲压机上重锤轧制,再到铁砧上精心捶打矫形。然后是回炉、淬火、打磨。夏师傅介绍说,这里的每一件铁器,都不少于八道工序,最后还要抛光,出品一定要做得好看,这是他的匠心所在,也是对传统铁匠工艺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拍照期间,不停地有人找上门来修铁具,有卷口的、掉牙的、断把的,还有需要加钢淬火的,种类五花八门。夏师傅都会停下手中的活儿,当即为客户处理,为的是不耽搁人家的事情。让我没想到的是,但凡送上门的铁具,只要是在这里购买的,一律不收返修钱,不是出自这里的,也仅象征性的收点手工费。这不仅体现了夏师傅的善良和厚道,也是他在这个小镇上赢得良好口碑的原因之一。温江是全国有名的花木种植销售地,当地人对于铁制农具的依赖十分紧密,事实上铁铺的存在,与当地以花木种植为主打产业的地方经济产生了紧密的联系。难怪当地人会讲“我们这地方不能没有铁匠铺和夏师傅哦。”这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夏师傅和他的铁匠铺在人们心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我还发现,这里每天聚集着选购铁具和返修铁具的人群,无形中竟成了人们聊天交流的集散地。见面的寒暄的,铁具的品评、返修的交流,以及花木的种植,市销售的信息与市场行情都在谈论之中。时不时还能听见对于国际事件的高谈阔论,并发生激烈争执,比如为以色列整不整得过伊朗的话题,炒的面红耳赤。我一边拍照,一边竖起耳朵仔细听,原来本分安静的当地农人,不仅关注花草树木、挣钱吃饭那些事,而且心系国家和整个世界。小小的铁匠铺,一下子让人刮目相看了,没想到它的存在,居然还承载着信息交流平台的功能,起着促进人际交往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我再次前往铁匠铺,除了补拍一些片子,还从蔡三姐“我给你说嘛”的开口中,深度了解了铁匠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这两人是组合家庭,夏铁匠因与原配性格不合而分手;蔡三姐则因富裕的夫家瞧不起“穷酸”的她,早早地便于前夫离异。单身后的双方,彼此都有与一位能够同甘共苦的对方重新组合的愿望,2006年双方终于走到了一起。蔡三姐讲,结婚那阵子的夏师傅,可以说是一贫如洗,手头只有千把元的底子,但她看中的是这男人老实、勤奋,舍得吃苦。夏师傅欢喜她长得还好看,心好而能干,所以一拍即合,重新开启了共同的未来生活。</p><p class="ql-block"> 说起自己现在的老公,蔡三姐满心的佩服。夏师傅在17岁时,因家境贫寒,生活的重担早早地压在了他稚嫩的肩膀上。为了谋求生计,他跟着大哥开始学习打铁。从最基础的拉风箱学起,看着熊熊的炉火在自己的拉动下燃烧得更旺,他感受到了一种力量,那是一种可以将冰冷的铁块变得有用的力量。在大哥的悉心教导下,他逐渐掌握了打铁的技巧,手臂从最初挥动锤子时的酸痛无力,到后来变得强壮有力,每一锤落下都越发精准,眼神也从懵懂变得专注而坚定,学会了如何在铁块与铁砧的碰撞中读懂铁的语言,这是他与铁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也是他走向铁匠技艺成熟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年的磨砺,夏师傅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手艺后便在31年前租下了这家小小的铁铺,开始自个儿“创世界”。刚开始的时候,他面临着诸多的困难,设备的购置、经营的不景气,资金也紧张,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他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对铁匠手艺的热爱,一步步坚持下来。后来挣了些钱有了微博的积蓄,可2013年那年,家里发生几次重大变故,再次落入几乎一无所有的窘况。回来,在两口子的联手拼打下,日子慢慢出现了转机,生活也有了希望。现各自的女儿都在做生意,用不得他俩的操心,过好平淡安稳的生活是今天的最大希望。</p><p class="ql-block">看得出,作为妻子的蔡三姐,既是夏师傅生活中的伴侣,更是他打铁时的得力助手。他们两人齐心协力,夏师傅负责打铁的关键工序,蔡三姐则负责辅助工作和铺子的日常管理。他们之间有着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这种默契在多年的共同生活和劳作中逐渐形成,如同铁匠铺里那常年不熄的炉火一样,稳定而持久。</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夏师傅开始为铁铺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承而忧心。他深知自己这把年纪也干不了几年了,双方的女儿不可能接班。他看着铁匠铺里的一切,眼神中时常流露出一丝忧虑。他担心自己多年经营的铁铺会在自己之后就逐渐没落,那些他所珍视的打铁技艺和铁匠文化也会随之消失,这种担忧就像一片阴影,笼罩在他的心头。</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如此,夏师傅更加珍惜当下的营生。无论是锻造一把坚固的铁锄,还是制作一把花撬,夏师傅要做到尽善尽美毫不含糊。他对铁器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他常说:“铁是有灵魂的,只要你用心对待它,它就能成为一件好东西。”他制作的铁锄结实牢固,是农耕的得力助手;他打造的花撬精巧实用,能轻松应对各种园艺工作。而这其中也少不了蔡三姐的功劳,她就像夏师傅背后的支撑力量,默默地付出着,在夏师傅专注于打铁的时候,蔡三姐却把其他的事情都处理得井井有条。</p><p class="ql-block"> 蔡三姐还十分珍惜这个新组合的家庭,并用心去呵护。在日常生活中,夫妻相处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夏师傅有时会使些怪脾气,性格也有些犟拐拐,但蔡三姐总是默默隐忍。她常常这样说:“人都是有脾气的,更何况他每天打铁那么辛苦,有点小性子也是正常的。”她深知夏师傅的不易,每天在铁匠铺里忙碌,面对高温的炉火、沉重的铁块,从早到晚地辛苦劳作,就是为了维持这个家的生计。而且,夏师傅对铁匠手艺的那份执着和热爱,也让蔡三姐心生敬意。所以,每当遇到夏师傅脾气上来的时候,她总是选择退让一步,以和为贵。正因为她的包容与理解,这个新组合的家庭才能和睦地走过快二十年的时光。在这二十年里,他们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有欢笑,有泪水,有困难,也有希望,就像铁匠铺里那经过千锤百炼的铁器一样,他们的感情在岁月的磨砺下愈发坚韧。</p><p class="ql-block"> 听了蔡三姐的叨絮,我对他俩又多了几分敬重。他们的故事就像铁匠铺里那历经岁月却依然坚韧的打铁工具一样,充满了生活的磨砺与坚守的力量。在这个看似平凡的家庭背后,隐藏着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彼此的包容以及对传统技艺的执着。蔡三姐的包容和夏师傅的执着,就像铁匠铺里那互相配合的锤子与铁砧,缺一不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什么是相濡以沫,什么是对家庭和传统的坚守。</p><p class="ql-block">回到工房,眼见连续工作了两个多小时的夏师傅依旧没有停歇,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滚烫的铁块上,瞬间化作一缕青烟。蔡三姐心疼地递过一条毛巾,夏师傅擦了擦汗又继续忙碌。那动作熟练而自然,仿佛他们已经重复过无数次这样的场景。他们知道,手头的活儿不能耽误,这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维持生计,更是他们对这份手艺、对顾客的尊重。每一件铁器都是他们对生活的承诺,是他们与这个小镇紧密相连的纽带。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他们依然坚守着古老的节奏,用汗水浇灌着传统技艺的花朵,这种坚持让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到了傍晚,夕阳的余晖洒进铁匠铺,炉火渐渐熄灭,那“叮叮当当”的声音也归于平静。夏师傅坐在铺子门口,蔡三姐坐在他的身边,他们望着小镇的街道,眼神中透着一种满足,却又夹杂着对未来的担忧。他们知道,自己的铁匠手艺虽然辛苦,但却能给小镇带来生机和便利。那些经他们之手打造的铁具,就像他们的孩子一样,散布在小镇的各个角落,见证着他们的辛勤付出。他们就像一对坚守传统技艺的守护者,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里,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传承着古老的铁匠文化。尽管这份坚守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比如现代工业制品的冲击、年轻人对传统手艺的兴趣缺失,但他们从未想过放弃。</p><p class="ql-block"> 落日余晖下的铁匠铺,虽然略显沧桑,却依然散发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成为小镇文化中一抹独特而不可磨灭的色彩,激励着人们去尊重传统、坚守匠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