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舞荆山——荆门市博物馆欣赏

流水今日

<p class="ql-block">荆门因荆楚门户,控制要冲而得名,地理上位于湖北中北部,行政区域位于荆山以南,长江支流沮河、漳河以及汉江支流蛮河发源于此山,是楚文化的重要源泉。有人形容荆门:东接大洪山之毓秀,北枕荆山之灵脉,南拥江汉平原之富庶,境内北部层峦叠翠,中部岗岭起伏,南部沃野舒展。自商周(约公元前16世纪)以来,历代都为兵家必争之地。如此地理环境的荆门自然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荆门现有文物单位3000余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京山屈家岭遗址、钟祥明显陵、沙洋纪山楚墓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市级文物保护 单位258处。</p> <p class="ql-block">荆门市博物馆位于掇刀区荆山大道28号。新馆2023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荆门市博物馆新馆总建筑面积25490平方米,包括主馆和战国专题展馆两部分。现有馆藏文物6万余件。</p><p class="ql-block">新馆外观整体呈灰白色调,造型如青铜铜簠,博物馆侧门展现楚简字体的宣传牌,博物馆名由“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考古界泰斗李伯谦所题。</p> <p class="ql-block">正门前的几根浅黄色方柱非常抢眼。刻有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新馆外墙上方镶嵌《迎宾出行图》和《虎座鸟架鼓》图案,尽显荆门文物元素。</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部建筑空间非常广阔,艺术装饰也充分展现出土自荆门沙洋的《迎宾出行图》漆奁。</p><p class="ql-block">荆门博物馆给人的印象就是展览陈列非常优秀,是新时代展览的标准样式,给人一种大气、先进之感。</p> <p class="ql-block">荆门博物馆的展览从一楼开始到四楼,以荆门的历史发展为主线设置了《远古传说·汉漳晨曦》《上古传奇·汉漳漪澜》《惊世典籍·郭店楚简》《中古传承·星汉灿烂》《中古传承·荆襄锁钥》《百年风云·洪波涌起》《雄楚烈烈·日月昭昭》7个固定陈列厅,从史前讲到近代,整个博物馆服务于荆门的通史,展厅面积大,展览形式丰富,可惜文物质量和数量有限,无法满足观众“看宝”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在史前展厅开头的总展标展示了荆门的特色,把荆门历史上的重要遗址和重要地位凸出展示。</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比较值得一看的是龙王山遗址出土文物,该遗址位于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镇美满村,面积约20万平方米,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2007年配合变电站工程项目建设时对墓葬区进行了科学发掘,发掘墓葬203座,出土新石器时代玉器、陶器等共9000余件。</p><p class="ql-block">该墓地很有特色,墓地周围很可能是当时某一聚落的居住中心。</p><p class="ql-block">通过已发掘墓穴的大小和随葬品多少来看,当时社会已有贫富分化。该墓群部分墓葬随葬品众多,有些墓出土器物超过250件,拥有如此丰厚的陪葬品在湖北史前墓葬中极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从已出土的玉器、石器来看,当时加工技术很高,通过内部钻孔斜穿连接已破损的玉器,这种技术在国内很少见。龙王山遗址和墓葬也因此被列入2007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展览中重点谈到了荆门治下的屈家岭管理区,其中屈家岭遗址所承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特征显著,被命名为“屈家岭文化”,是湖北第一个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意义重大。</p> <p class="ql-block">屈家岭文化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包括湖北及河南南部的广大地区,其文化中心在屈家岭遗址,屈家岭遗址发现有史前大型宫殿建筑、史前灌溉水利系统、大型聚落遗址,是史前坐落于江汉平原北部的古国中心。屈家岭遗址被大洪山余脉环抱,南接江汉平原,史前水稻、小米农业生产为著名,至今也被称为中国农谷。</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重点展示了屈家岭遗址同时期的城河遗址,城河遗址位于汉水西岸的沙洋县后港镇双村,是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城址,城河遗址居址—墓葬—城垣三位一体的系统发现,是探索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社会组织结构、族群、葬俗、技术工艺,以及深入研究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的重要信息支撑,被列入“2 0 1 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展览的展示模式非常有意义,使用触摸化工具,点击开始分别介绍城河遗址的各个方面,展示其在城市规划、城市水利系统等方面的杰出设计,结合了多篇研究成果,并结合互动式沙盘和3D演示视频传达给观众,是研究到社会教育的传递。</p> <p class="ql-block">城河遗址配套的墓地发现有新石器时代墓葬212座。其王家塝墓地是屈家岭文化时期的高等级大型墓地,其等级、规模及随葬品在长江中游地区较为少见。墓葬十分密集,仅有少部分存在打破关系,显示其作为一处公共墓地,有着明确的规划和布局。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有5座,4平方米左右的有32座,2.5平方米以上的有6 1座,其余墓葬面积多在1.5~2平方米。同时,墓葬在空间分布上似乎存在分组现象。这种墓葬面积的差异和空间分布,很可能意味着社会的分层和群聚现象。</p> <p class="ql-block">该墓地的独木棺埋葬方式极为独特,展示史前贵族掌握的庞大财力和史前礼仪制度的诞生,展厅播放了该独木棺的埋葬过程,多层次的陪葬品叠放和掩埋,重现了史前古国的葬礼。并搭配有互动装置,让观众感受不同等级墓葬的陪葬品和葬具的差异。</p> <p class="ql-block">展览末尾还展出了考古队员使用的各式工具,是一次对大众的考古科普,一楼据说设有考古厅,可惜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进入二楼,展览主要展示荆州商周时期的历史与文物,以春秋以后的楚文化文物为主要看点,因为缺少文物支撑,早期展览展牌内容较为丰富,讲述上古以嶓冢为汉水上源,谓汉水荆门段为“三澨”。殷王武丁讨伐荆楚;殷人南迁,建立权国;西周昭王瑕南征,丧师溺命。公元前8世纪,楚武王熊通灭权,于权国故地设权县,令大夫斗缗为县尹,是为荆楚历史第一县。</p><p class="ql-block">楚人筚路蓝缕,开辟草莱,锐意进取,生生不息,驰骋于江汉沮漳,创造了璀璨瑰丽、气质鲜明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展厅各个方面都以楚文化风格为基调,使用楚文化纹饰,楚文化漆器常用的朱砂红做背景,支撑展厅的文物也多为楚文化文物,版面采用湖北省社科院郭德维先生《楚都纪南城30号宫殿台基的建筑复原研究》一文中的材料。</p> <p class="ql-block">荆门沙洋地区楚文化文物资源丰富,已发掘的墓葬以包山2号墓为典型,其中精华由湖北省博物馆所展示,特别是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迎宾出行图》漆奁,虽然是该博物馆的主打,但文物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出,少量藏品如墓椁和一些典型青铜器留在荆门。</p><p class="ql-block">该漆画整幅通长87.4、宽5.2厘米。画面中共有二十六个人物、四乘车、十匹马、五株树、一头猪、两条狗和九只大雁。反映的分别是车马出行和出迎场面,分为初行、驱驰、出迎、相会、猪狗五幅场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览中展出的包山墓地二号墓的椁木、各类文物,该墓位于沙洋县十里镇王场村。1986年湖北省博物馆和荆门市博物馆联合组织抢救性发掘,包山二号墓墓坑呈正方形,带墓道,一椁四棺,椁长6.3 2、宽6.2 4、高3.1米,分东西南北中五室,中室为棺室,其它四室分置礼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器和竹简。根据墓中出土竹简文字考证,包山二号墓墓主名昭佗,是楚国主管司法的左尹。</p> <p class="ql-block">共出土器物3 0 0 0余件。出土器物包括保存完好的龙凤彩棺、被称之为中国漆画之最的《迎宾·出行图》、中国第一部法律文书《包山楚简》。</p> <p class="ql-block">出土代表性文物有人擎铜灯、双联漆杯、酒具盒、错金银铜尊、龙手杖、折叠床、带鞘剑形矛、毛笔、竹笥、长柄兵器等,是楚器中难得的文物精品,这些文物在展厅中或多或少有原件或复制件展出。</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生活食器,铜樽,弧盖平顶,中部有兽面套环桥钮,边缘四个昂首凤鸟环钮。器身,敛口,斜直壁,平底,三兽蹄足。腹壁上两衔环铺首对称。通身饰错金图案。盖面龙纹,或二龙相蟠,或三龙相嬉,周边饰四龙相斗和勾连云纹。</p> <p class="ql-block">水器铜缶</p> <p class="ql-block">鎏金人擎铜灯</p><p class="ql-block">通高16.3厘米,盘口8.6厘米,铜人高7.1厘米。由底座、人、灯组成。长方形底座,人立于底座上,灯被人双手所擎。灯盘较浅,敞口,方唇内斜,斜弧壁,圜底。盘心有高1厘米的锥状灯钎,外壁有两周凸棱,下为上粗下细的圆柱形杆。圆柱形杆分为两段,榫卯结合。下段顶端有方形薄片,方形薄片铸四分蟠螭纹。人,头挽右髻,发髹黑漆,宽额,浓眉大眼,直鼻,小嘴,圆颌,耳微外侈。交领右衽,广袖博带,左手扪胸,右手执灯,足露翘头鞋。裳下摆铸错红铜勾连纹。</p> <p class="ql-block">该铜座飞鸟的造型或许来源自河北中山国的中柱盂形器,也被称作“空柱盘”“中柱盘”或“中柱盆”等,由于在盂形器的中间竖立着一个空心或实心的中柱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少见的方形铜镜和圆形彩绘铜镜</p> <p class="ql-block">和越王勾践剑采用类似装饰工艺的青铜剑,有菱形几何花纹装饰剑身、绿松石镶嵌剑格</p> <p class="ql-block">楚国低等级贵族墓葬中出土的虎座鸟架鼓</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贵族男女流行穿着上下连属的袍服。荆门沙洋塌冢楚墓有此类形象漆木俑和服饰出土,其中不少采用了“立体构造”的手法。例如在袍服衣侧、裳侧和袖腋的交汇处嵌缝一块近似矩形的裁片,同时上衣的下缘线与下裳的上缘线皆做增量延伸,再缝合为一体,它的巧妙之处在于,在服装外轮廓不变的情况下,有效拓展了衣身的内部空间,方便人们穿着时将衣襟从前身向后身包绕,同时又不会破坏衣领和衣襟原有的形态。</p><p class="ql-block">沙洋塌冢楚墓漆木俑复原,其额发与鬓发蓬起,脑后有垂髻,身着上下连属式袍服,接缝处镶嵌织锦为饰。穿着方法为“叠穿法”,即将两件袍服预先套叠在一起,再整体穿着,这样能够让里衣的领缘与外衣的领缘平行展露,并在身后绕襟处露出一段里衣锦缘,再饰以宽腰带,以双带钩勾连固定。这种“层叠式”穿法展现了楚人服饰的层次与细节,更能展现身姿窈窕之美。</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对人骑骆驼的想象,可见楚人已经知道骆驼,但对如何正确骑骆驼并不完全了解,人物还是跪坐在骆驼上。</p> <p class="ql-block">荆门东宝区子陵汉墓出土的春秋时期镂空铜罍</p> <p class="ql-block">战国王命铜玺</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战国、汉代带钩</p> <p class="ql-block">楚地出土的越王剑</p> <p class="ql-block">造型独特的人面玉器</p> <p class="ql-block">楚国独特的陪葬品仿铜陶礼器</p> <p class="ql-block">用成本低廉的陶器打造各种耗资较大的青铜礼器造型</p> <p class="ql-block">虎座飞鸟</p> <p class="ql-block">展厅末尾展示了楚国在战国末期使用的各式铁器,标志铁器时代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楚国名人的艺术化展牌</p> <p class="ql-block">《惊世典籍·郭店楚简》该展厅文物同样不多,以丰富的艺术画展示向观众展示郭店楚简内涵的道家、儒家思想。</p> <p class="ql-block">1 9 9 3年下半年,考古工作者对位于纪山镇郭店村纪山楚墓群范围内的郭店一号墓实施抢救性清理,出土一批竹简。后经科学清理、还原保护、释读编连等一系列举措,发现这批竹简是十六部先秦时期著作,包括道家著作2部、儒家著作1 4部。除道家著作《老子》、儒家著作《缁衣》见诸于传世本,儒家著作《五行》见诸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外,其余均为佚书。郭店一号墓出土的竹简,被命名为《郭店楚简》,是全世界最早的原装书。《郭店楚简》1 9 9 8年公诸于世,立即在海内外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现有公开研究专著2 0 0余部,研究论文2 0 0 0余篇。</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可触摸的展示方式,让观众阅读代表性典籍的原文和译文</p> <p class="ql-block">郭店一号墓墓主应是一位地位不高的贵族,大约属于士级阶层,喜好儒道学说,或许与东宫太子有关系。其中焦点文物是图中的耳杯,有利于破解墓主人的身份问题,李学勤先生将漆耳杯底部刻铭释读为“东宫之师”,推测墓主人曾任楚太子的师傅,兼习儒、道,是一位博通的学者,故藏有《老子》《子思子》等书抄本,或即用为太子诵读的教材。罗运环认为,东宫代表楚太子。刻铭最后一字不从“木”却写作“帀”字形,证明它不是杯字而是师字。“东宫之师”指的就是楚王太子的老师。发掘者的考释“东宫之杯”比“东宫之师”更合理,因此与太子老师或东宫工师没有关系。</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专门设置有一环形屏幕影院,播放郭店楚简中太一生水的文献动画解析,制作较为精良,展示了古人的世界观。</p> <p class="ql-block">楚简内容包含了道家著作《老子》《太一生水》和儒家著作《缁衣》《性自命出》《尊德义》等多篇,不仅揭示了早期《老子》的样貌,还充实了从孔子到孟子之间的发展链条。因此设置了孔子见老子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各位考古学家对楚简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三楼展示秦汉时期的荆门地区</p> <p class="ql-block">汉阙,是我国现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西汉早期实行郡国并行制,荆门纪山地属南郡,且位于郡治江陵近郊。据《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记载,文帝十六年,分封的诸侯王国达17个,其时江陵一带并无封国,及至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始置临江国,封皇子刘阏于为临江王,都江陵。西汉第二个临江王为废太子刘荣,封于景帝前元七年,在位四年,因侵占宗庙土地营建宫室被征回长安,畏罪自杀,葬于蓝田,无后,国除为南郡。</p> <p class="ql-block">荆门沙洋金牛冢可能就是临江哀王的墓葬,其北部发现了墓葬和附葬坑,地表采集到大量绳纹瓦片、青砖等建筑遗存,推测此地是一处以金牛冢为中心,由封土墓、附葬墓、附葬坑以及建筑基址等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遗址,同时将其命名为林场遗址。</p><p class="ql-block">其车马坑各部位构筑方式清晰,四层盖板的形制,在湖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为汉代大型木椁墓与陪葬坑的椁室构造、“外藏椁”之制等相关研究提供了实物例证。坑内出土的车、马、俑等遗物数量众多、制作精致且保存较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而如此恢弘且保存良好的漆木车马阵在全国范围内也极为罕见,为西汉车马陪葬制度、车舆形制、车马兵器、陶木俑、漆器制作工艺等多方面深层次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乘车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有“天子驾六,诸侯卿同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一”之说。林场遗址车马坑出土的恢弘车马阵及相关器物,显示出较高的规格,可类比山东淄博西汉齐王墓及江苏盱眙江都王刘非墓。</p> <p class="ql-block">车马阵里,都是4马拉一车,车有5种类型;三辆车排前列,车身鎏金彩绘,非常豪华,应是主人坐的;且三车前面和两旁有骑马的护卫,后面紧跟12辆车,可能是随从车和行礼车。</p><p class="ql-block">出土的漆木车均配备有武器,属战车,骑俑与御官俑也都携有武器,出土签牌提到的“轻属车一乘”“轻属”,应为文献记载中的“轻车”。《周礼·春官》载:“掌戎路之萃……轻车之萃。”郑玄注:“轻车,所用驰敌致师之车也。”实物与文献的互证,丰富了文化研究的内涵,而骑兵与车阵的布局,对于探讨汉代排兵布阵之法也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展厅展出了车马坑上覆盖的木材</p> <p class="ql-block">展厅展出的车马阵是复原展示,这些车马阵真品是西汉时期的漆木器,因此需要复杂的脱水流程,展厅展出少量正在保护液中封存的马俑。</p> <p class="ql-block">车马青铜构件组成的“马”</p> <p class="ql-block">车马饰</p> <p class="ql-block">汉代士兵常见的纱帽</p> <p class="ql-block">展厅为该车马坑设置了复原展示,并在其上以投影的形式复原发掘过程和车马坑数据介绍</p> <p class="ql-block">别具一格的青铜牛灯</p> <p class="ql-block">汉代陶制明器 还原汉代民间生活</p> <p class="ql-block">走出三楼,博物馆展厅出口还展示有图书架可供阅读</p> <p class="ql-block">荆门博物馆将文物做了三维扫描,在屏幕上全面展示可供触摸观赏,但没有在官网上展示。</p> <p class="ql-block">三楼右侧展厅展示三国到明清的荆门,这段时期是湖北各地博物馆处理起来比较困难的时期,除了鄂州等地,出土文物不丰富,可看性不高。</p> <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的铁刀。荆门军事地理位置险要,位于湖北省荆州和襄阳之间, 素有“荆楚门户”之称, 古代荆门雄关险道甚多, 军事战略价值不言自明。荆门地区楚文化遗存与三国文化遗存常有重叠, 说明在很长历史时期 (春秋—秦汉) , 荆门实属荆襄核心区。</p><p class="ql-block">荆门有许多地名与东汉末年的三国故事有关,比如:掇刀区</p><p class="ql-block">在今荆门市区东南部, 有掇刀区, 因掇刀石而得名。相传关羽曾掇刀于石缝中, 后人便称该石为掇刀石。</p><p class="ql-block">马跑泉</p><p class="ql-block">又名虎跑泉, 在京山县, 传说关羽驻军于此, 山无水, 马刨地得泉, 故名马跑泉;又有传言乃虎啸惊马跑, 亦称虎跑泉。</p><p class="ql-block">曹武市</p><p class="ql-block">即今京山县东南曹武镇, 传曹操伐孙权经此, 屯兵演武, 因之得名。</p> <p class="ql-block">魏晋时期青瓷器得到大发展</p> <p class="ql-block">展厅设计尽显魏晋风流,竹林七贤、清谈玄学的文学意境</p> <p class="ql-block">征集所得的隋捧鼓女侍佣</p><p class="ql-block">泥质灰陶。体态修长,端正俏立。发髻右偏上翘,面部丰韵、神情专注,垂目微笑。身着圆领小袖衣,长裙及地、束带垂绅,足露高头履。两肩披帛,手捧小鼓,披帛、腰带和小鼓涂绿彩,衣裙涂红彩,发、眉、目、鞋涂黑彩,彩绘已部分脱落。</p> <p class="ql-block">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在唐代荆门成为汉水上重要的运输港口</p> <p class="ql-block">卧女荷叶三彩枕,宋代文物,掇刀区双喜宋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枕面为荷叶形,枕身为一妇人抚猫侧卧在曲边床上。枕面微凹,黄边绿叶,立于妇人左侧之上。叶面上以黑色描绘枝蔓,以黄色描绘花卉。妇人右侧卧,面容娴雅。瓜子形脸,朱红肌肤,双目微睁,小嘴合拢。黑发中分,挽结双髻,佩戴耳坠,手臂套镯。右手持香囊置于头部右侧下,左手抚摸于猫背,下肢微曲。上衣黑方领对襟扣,窄袖不及腕。朱红底饰黄花,边缘黄色;下裳裤褶黑色,垂坠香球于左侧。头下圆柱形黑枕,档上饰花卉。猫,黄灰色。翘首睁目,四足伏地,长尾曲于腹下。床体黑色,浅盒状,平底,床沿随人体卧姿呈曲线变化。</p> <p class="ql-block">不可移动文物进入展厅</p> <p class="ql-block">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海外贸易最为兴盛的时期,商业税收基本依靠对外贸易。伴随着南北两个方向对外贸易的极大繁荣,作为商业贸易的载体,官方指定的铜币在贸易中大量的流失到其他政权统治域内,从而形成了严重的铜币外流问题,而这一问题又对两宋时期东南地区持续出现的“钱荒”现象产生了根源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宋代的货币以铜币为主,铜币在铸造和流通方面有着与昔朝不同的特点:年号钱名目繁多,各帝几乎每次改元都要铸造新的年号钱;铸大小不同的钱;钱文书体多样化,最显著的是出现了御书体;也因为铜料不足,国家违背市场规律,出现了质量极为低劣的夹锡铜钱。</p><p class="ql-block">因为宋代铜币的大量铸造和不断推陈出新,成为了一种具有“世界主义”性质的货币,在宋王朝的对外贸易中不断地被周围国家“掠夺”。</p><p class="ql-block">这种持续性的铜币流失最终动摇了宋政权以铜币为核心建立的贱金属货币经济体系的基础,成为了导致两宋时期东南地区出现“钱荒”现象。</p> <p class="ql-block">明代三彩瓷枕</p> <p class="ql-block">王维的《汉江临泛》是荆门和襄阳两座城市的代表性诗歌,虽然写的更多是控扼汉江要道的襄阳,但也给荆门扬名。</p><p class="ql-block">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p><p class="ql-block">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p><p class="ql-block">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p><p class="ql-block">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p> <p class="ql-block">展厅对荆门名人的展示方式非常多样,有雕塑、诗词的艺术化展现</p> <p class="ql-block">展厅比较有意思的设计,明清时期民间形象的关公大刀和历史上东汉末年关羽使用的真实武器完全不同,但却寄托了民间对关羽的崇拜,因此将该大刀采用透明展柜,让观众可以看到展厅入口介绍东汉三国时期历史所立的关羽像,是一种东汉真实历史与明清演义故事的结合。</p><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 关公崇拜达到顶峰。明万历十年 (1582年) , 关羽被封谥为“协天大帝”;万历十八年 (1590年) 又封其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万历二十三年 (1594年) , 关羽的爵位得到晋升为帝, 赐庙“英烈”;万历四十二年 (1614年) , 再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清初, 关公即沿袭明代封号, 仍被尊为帝。顺治九年 (1652年) , 特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 , 康熙帝亲书“义炳乾坤”匾额, 并拨款千两黄金重修关庙。乾隆三十三年 (1768年) , 以壮缪侯谥未孚 (符) 定论, 更命“神勇”, 加封“忠义神武灵祐关圣大帝”;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 , 又易谥“神勇侯”为“忠义侯”。</p> <p class="ql-block">明代紫砂壶和仿古玉器</p> <p class="ql-block">展厅的近代展览也大气磅礴,展厅空高较高,可以放入大型展品</p> <p class="ql-block">荆门博物馆主馆的一角地下二层,居然还藏有一个战国展厅,有点像湖南博物馆对辛追夫人的特殊展示,但可惜位置较偏,如果不是笔者想看中国中原地区最早的古湿尸,专门找导览服务人员咨询,可能还看不到这些战国文物。</p> <p class="ql-block">楚国墓葬中出土有大量战国时期的简牍,展厅整理总结了出土的各楚简,是战国时期文学、历史、思想史等学科的研究重要资料,也是近年来楚文化研究的主流核心。</p> <p class="ql-block">严仓墓地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松林村二组,是一处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墓地。2009年10月,为配合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的施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门市博物馆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地包含大型楚墓1座和车马坑2座。主墓曾被盗掘过,但仍然出土了一批有价值的文物,如玉珠、银片、角簪、玉首削刀、竹简等。武汉大学李天虹教授通过对该墓出土的竹简进行分析,判断此墓墓主为参与灭越的楚国大司马悼愲。</p> <p class="ql-block">严仓墓车马坑位于主墓的西边,由南北并列的两座坑组成。其中1号坑在北,2号坑在南。1号坑内陪葬5辆车12匹马,除2号车配有4匹马之外,其余车均为2匹马。2号坑只有1辆车2匹马,车舆内放置了铜戟、铜戈、铜铙、银酶、银马衔等文物。其中一件铜戈上有三行铭文,共十二个字:“二十六年晋国上库工师冶”,经研究证实这件戈是在魏惠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4年)制造的。它的形制与荆门左冢一号墓出土的铜戈相同,为三晋兵器。</p><p class="ql-block">从2号坑出土的铜铙、权杖以及一件疑似旗杆的文物来看,它极有可能是一辆楚国指挥战车。该墓陪葬车马坑一共出土了车6乘、马1 4匹。其中两座车马(1号坑2号车、2号坑1号车)整体保存较好,结构清晰,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科学研究价值,经湖北省文物局批准,于2 0 1 0年底搬迁至荆门市博物馆保存收藏,展出在这个这个展厅。</p><p class="ql-block">严仓墓及随葬车马坑的发掘出土对研究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尤其是2号坑1号车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古代战争中指挥战车的军事配备及作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证。</p> <p class="ql-block">严仓楚墓棺上所见漆画在展厅中得到了复原,内容丰富,艺术感强,六驾图、楚式建筑、乐舞等,都为进一步研究楚国社会生活提供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其他典型楚文化器物</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中国最早的古湿尸</p><p class="ql-block">1994年春节前后,纪山古墓群“郭家岗一号墓”中的文物被盗墓贼洗劫一空,并对一具完整且皮肤仍有弹性的的千年战国女尸进行扯头发、拖行、丢弃等疯狂毁尸的行径。</p><p class="ql-block">当公安民警将被转移藏匿39天的女尸找到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一行26位考古专家作出鉴定结论:该尸属战国时期保存下来的一具女性尸体,尸长1.62米,距今已有2300余年。</p><p class="ql-block">该尸虽然在出土过程中历经磨难,多部位受损,但仍奇迹般地没有腐烂,而且肌肤仍有弹性,四肢仍能弯曲,是迄今我国内地地区所发现外形、皮肤、骨骼均保存完整的最早的一具古尸,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如果是考古出土,将会是极为震撼的,可惜被盗</p> <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荆门博物馆的展厅设计和展厅空间是非常优秀的,受制于出土文物,展览文物限制了观看体验,因此需要在展览上下功夫。当然笔者认为荆门博物馆主要空间几乎被通史展占领,缺少高质量特展的展厅空间,这一点可能需要注意。荆门博物馆对馆藏文物做了三维扫描并在展厅中展示,希望未来能加强官网建设,把这些数字资源共享给更多大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