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与海的对话——中国船政文化城敦煌艺术瑰宝展

雨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沙与海的对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船政文化城敦煌艺术瑰宝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前言</b></p><p class="ql-block"> 敦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西端,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是古代中国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也催生了敦煌莫高窟这样反映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融荟萃的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遗址,集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体,生动展现了公元四至十四世纪千余年间社会生活的画卷,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在丝绸之路的历史长河中,敦煌与福州船政虽然在地理位置上相隔甚远,但都是连接中外文化的重要枢纽。敦煌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转重镇,而福州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展现了中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此次展览不仅是一次敦煌艺术的深入展示,更是一次文化的盛会,标志着敦煌与福州在文化传承与交流上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本次展览分为“敦煌石窟艺术”和“莫高精神”两大部分来展现敦煌文化的古今风采。“敦煌石窟艺术”通过展出敦煌石窟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壁画临摹复制品、复制北魏和唐代彩塑、还原敦煌壁画中的乐器、3D打印敦煌壁画中建筑模型、复制洞窟等,多方位呈现敦煌石窟的千年营建历史、丝路多元文化交汇的艺术结晶和敦煌文化的博大恢弘;“莫高精神”部分则以敦煌研究院珍藏的老照片和档案资料为主要展品,深刻展示了敦煌研究院80年来积极进取、砥砺前行,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事业不懈奋斗的发展历程和感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期待观众朋友在感知敦煌艺术之精美,领略敦煌文化之博大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推广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 最后,预祝“沙与海的对话——中国船政文化城敦煌艺术瑰宝展”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敦煌研究院院长 苏伯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丝路漫行</b></p><p class="ql-block"> 由欧亚大陆的地理、天候、区域政权、沿线民众生活方式等等因素促生出的贸易和交流之路,从中原出发,经敦煌通往西域,直趋中亚、印度、西亚,以至欧洲大陆的陆路交通道路,沿用至今。19世纪时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为“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 “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是中西交通的主要干线、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同时还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汇通的桥梁,意义深远。敦煌,身处丝绸之路的要道枢纽,见证了千年间这条漫长道路的沧桑岁月和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庄严佛宫</b></p><p class="ql-block"> 敦煌石窟见证了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融入中国的过程,也记录了其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中国化的佛教具有圆融、实践、思辨、和谐等人文内涵,而其宗教精神中的慈悲、奉献、自觉、善行、利众等意旨,具有助益个人与社会生活的现实意义。莫高窟,在时间的沉淀与文化的交汇中不断洗练升华,传承着佛教哲学与宗教内涵,并在多元文明的交融中不断吸纳精华,积淀成灿烂的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 敦煌石窟艺术包含着现实与信念,兼具生活与信仰,汇聚智慧与虔诚,古人以信念为指引,以华丽庄严却不失灵动的笔触,在壁面上描绘人类精神的归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梦宇飞天</b></p><p class="ql-block"> 飞天形象源自印度,汉语“飞天”一词最早见于东魏成书的《洛阳伽蓝记》:“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玲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p><p class="ql-block"> 飞天一经中亚沿着丝绸之路传入,就与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神仙相结合,和本土文化中“羽化登仙”的概念呼应,逐渐由刚劲有力的犍陀罗风格演变成中原宽袍大袖的仙人样貌。飞天着重强调音乐性和舞蹈性,仅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就有270个洞窟绘有飞天,共计4500身。最长的有2.5米,最小的不到5厘米。这些飞天图像千变万化,配合整窟壁画,起到装饰美的作用,丰富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意境,充分反映了中国飞天艺术的完美性和中国式的审美精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丝路通达</b></p><p class="ql-block"> 交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条件之一,在敦煌壁画中有部分现实生活的投影,自然对各时代、各地区的古代交通均有描绘。壁画中可见马、牛、象、驴等动物载人驮货,也有车、辇奔驰于道。重要的是,敦煌虽地处大陆内部,但壁画中也有对水上交通、运输的细致描绘,可谓全面生动。虽然古代文献中对车、船制造和使用的记载甚多,但得见实物只是凤毛麟角,壁画成为考证研究的重要图像资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世俗生活</b></p><p class="ql-block"> 敦煌壁画以佛教经典、佛教故事为主题,除了宗教内容还有大量反映古代人们生产、生活的画面。有农民耕种、收割、打场、扬场等画面;有手工业者建筑、绘画、制陶、锻造、酿酒等画面;有市井百业中商人、屠户肉坊、酒肆、弈棋、百戏等画面;有反映婚嫁、丧葬等习俗的画面。这些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壁画,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在生活中的喜、怒、忧、思,以及由此产生的生、老、病、死的生命运动的现象,也展现了中古时期人们生活习俗、社会风气、风土人情的社会生活画卷,是我们了解古代人们生活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方寸之美</b></p><p class="ql-block"> 图案是敦煌石窟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独具形态,纹样丰富,色彩绚丽,承继关系明确,发展脉络清晰。这些装饰图案华章异彩,像一条精美的纽带把石窟建筑、壁画、彩塑联结成风格多样的有机整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匠心营造</b></p><p class="ql-block"> 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生存和居住环境,因地制宜和文化因素促成了各个文明区域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特点。东方古老的建筑几乎都是木结构建筑,由于自然与人为的多种因素,留存下来的古建筑实物很少。在建筑实物例证缺乏的情况下,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形象记录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为我们探索了解古代建筑提供了形象而珍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万物有灵</b></p><p class="ql-block"> 自从人类有了艺术活动,便有了飞禽走兽以及与之相关的神怪艺术形象。敦煌石窟的动物图像是以佛教内容为中心,除了对来自中原、西域的众多飞禽走兽的写实,还有对神话传说中的神瑞动物的描绘。它们在壁画中或出没于山林、或翱翔于云天、或潜游于水中。画师在作画中不仅刻画其形体之优美,还赋予动物丰富的内在含义。故在敦煌石窟中,动物图像一般不独立构成画面,基本依附于宗教题材绘画或是其他画作中,作为重要的装饰元素出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霓裳美仪</b></p><p class="ql-block"> 素有“衣冠王国”美誉的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保存了丰富而珍贵的中古时代的服饰图像和资料,从北朝至宋元,跨越千年。敦煌石窟的服饰图像主要有佛国人物的服饰,故事画、经变画、史迹画中的世俗人物服饰及供养人服饰。其集中、全面、系统的服饰画面直观反映出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嬗变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轻舞妙音</b></p><p class="ql-block"> 敦煌石窟中出现乐舞,是佛教为了体现佛国世界的美妙,宣扬佛国具有无限胜景。佛教中不仅有各种各样的乐神,也有现世的音乐实践</p><p class="ql-block"> 敦煌壁画中乐器来源大致为三个方面:中原传统乐器、中国西北少数民族乐器和西域传来的乐器(外来乐器)。有50种6000余件,壁画上的大型乐队,能多达38人。敦煌壁画上的舞蹈,是在汉唐舞蹈传统、古印度佛教文化、周边众多民族舞蹈风格的影响下,具有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它成为保存中国古代多民族、多区域融合下乐舞图像的大美之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壁上丹青</b></p><p class="ql-block"> 无论来自深海的珊瑚,还是来自群山的晶石,亦或溪流中的砂金,这些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色彩,随着驼铃声抵达敦煌,在画工与塑匠手上幻化成缤纷色彩,东西方艺术表现与审美在这里交映成辉,这个过程随着丝绸之路延续了千年,孕育了具有华夏气派的审美情趣与艺术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