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在峨眉

仙山枯蝶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的经济形势经过三年的调整、发展,已经取得根本性的好转。但国际形势却异常复杂。中苏关系从意识形态分岐进而发展到国家关系的彻底破裂,从1963年9月到1964年10月,中共中央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的名义连续发表了九篇评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公开了中苏关系破裂的事实。1964年8月,美帝国主义蓄意制造了“北韶湾事件”,越南战争全面爆发,战火迅速烧到我国边境。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根据严峻的国际形势,作出了战略决策,决定建设“大三线”。</p><p class="ql-block"> 当时三线所在区域西南、西北等地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但拥有战略纵深,是战时可以依靠的大后方,为此国家重点发展三线地区,改变工业布局,当时我国的主要工业集中在沿海和东北,三线时期大量一线、二线地区的工厂整体搬迁到三线地区。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感召下,数百万各个行业精英离开熟悉的城市、告别亲人和朋友奔赴西部三线建设战场。</p><p class="ql-block"> 所谓“大三线”是国家的战略考量。它把整个国土划分为三条线,即东南沿海及北部边疆地区为第一线;长城以南、京广铁路以西、广东韶关以北、甘肃乌鞘岭以东,包括西南地区的川、滇、黔和西北地区的陕、甘、宁、青及桂、湘、鄂、晋、冀以西腹地为三线;一线与三线之间的地区为二线。一、二线的腹地称为“小三线”。大三线建设的核心是“两基一线”。两基,即以渡口(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基地和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一线,即为成昆线。</p> <p class="ql-block">  本文介绍的三线是1964年到1980年,主要涉及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四川乐山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被确定为国家三线建设项目在四川的重点布局地区之一。当时的峨眉县因地理优势,也成为了三线建设的重要布点。</p><p class="ql-block">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峨眉山以其秀美、佛教寺院众多而闻名于世,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在我国三线建设开始时,峨眉县这块宝地也得了许多内迁厂矿的青睐,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有相当一部分国有重要厂矿、科研院所、大学相继从大城市搬迁到峨眉县这个不太大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秀美的峨眉山脚下方圆十几公里的范围,就有好几个国营大厂,大名鼎鼎的有峨眉水泥厂、67厂、739厂、525厂等。研究所有峨眉铁科所、峨眉351等。大学有著名的从唐山搬迁过来的西南交通大学,校园就建在“天下名山”、报国寺外不远地方。</p> <p class="ql-block">成昆铁路百家岭隧洞口的修建牌。</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国企受到兴起的乡镇企业的冲击,日子慢慢不好过了。有的率先搞起了股份制改革,股票上市后也火红了阵子,如67厂和峨眉水泥厂等。</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后期,国家的三线政策调整,部分重要的科研院所、大学搬迁大城市。在峨眉的铁科所、351、西南交大就先后搬迁到了成都,后来它们发展势头良好。而继续留在当地的国营大厂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有的走到了破产重组境地。它们当年的辉煌早已不再。</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峨眉山市,依托峨眉山吃起了旅游饭,变成了旅游城市。辉煌的三线成就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了。那个年代遗留的红砖老房依然存在,个别房子还住着一些当年从天南海北来到峨眉参加三线建设,因各种原因退休没有随单位搬迁的老前辈。还有被当地村民用作饲养牲畜的大房,甚至一些房子屋顶垮塌不成样子了。保存比较好的一些厂矿的红砖老房成了那个时代的影视拍摄基地,如电影《硬核时代》、《开河时代》等。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经过多年经营,似峨眉山脚下的园林公园,先是大一学生在此就读,大二转成都,后来曾一度停止招生,据说近年又开始招生了。</p> <p class="ql-block">西南交通大学校校门、训牌坊和电影场已经成为峨眉山市历史文化建筑。</p> <p class="ql-block">铁科所关山进门的广场牌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成昆铁路</b></p> <p class="ql-block"> 成昆铁路北起四川省成都市,南至云南省昆明市,全长1100公里,为一级干线铁路,是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对加速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p><p class="ql-block"> 成昆铁路从海拔500m左右的川西平原起,逆大渡河转牛日河而上,攀越崎岖连绵的大小凉山,通过海拔2300米左右的岷江和雅砻江的分水岭,经过西昌,沿奔流湍急的孙水河、安宁河、雅砻江而下,进入海拔1000米左右的金沙江河谷,然后再溯龙川江而上,到达海拔1900米左右的滇中高原。全线有700多公里穿过川西和滇北山地,地形极为复杂,谷深坡陡,河流峡谷分布着数百米高的陡岩峭壁。由于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全线有500多公里处于地震烈度7至9度地区,其中通过8、9度地震区有200多公里。铁路沿线不良地质现象不仅种类繁多,滑坡、危岩落石、岩溶、岩爆、瓦斯、泥石流等等,而且数量很大,被称为“地质博物馆”。面对如此恶劣的地质条件,外国专家断定为“修路禁区”。参加成昆铁路施工任务的铁道兵指战员以“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和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创造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成昆铁路与美国的阿波罗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被联合国并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  1958年7月,成(都)峨(眉)段全面动工修建。长6383米的沙木拉达隧道同时开工。1959年4月,除隧道工程外,全部下马停建。1960年一度恢复施工,但很快就停工。1961年5月再次上马开工,1962年全面下马。至此,三上三下的成昆线,到1964年9月,只有成都至青龙场段61.5公里铺轨通车。1964年8月,中央决定加快大三线建设,毛主席指示成昆铁路要快修。1966年5月正式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使成昆铁路建设受到很大影响,原定于1968年7月1日通车的计划落空。1969年5月12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三线建设会议,决定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以四川为主,云南、贵州省及中央有关部门参加,撤销原西南铁路建设工地指挥部,西南铁路建设由铁道兵统一组织指挥。1969年第四季度,中共中央要求成昆铁路务必在1970年7月1日全线通车。</p><p class="ql-block"> 单线双向通行的成昆线无法满足攀西地区的客货运输,于是成昆铁路复线(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于2007年10月18日开始复线广昆路段的工程,2013年12月27日改造完成 ;2018年1月8日,复线成都-峨眉重建工作已经完成。 2022年12月26日,复线峨眉—冕宁段改造完成,全长915公里的成昆复线全面投运。</p><p class="ql-block"> 新成昆铁路正线全长约860公里,与老成昆铁路对比,成都到昆明的里程共计缩短236公里,桥隧比约67.9%,新建车站30座,改建车站18座(不包含成都枢纽、昆明枢纽相关工程)。成都至西昌、攀枝花、昆明旅行时间将大幅压缩,最快分别3小时、5小时、7.5小时可达。</p> <p class="ql-block">成昆铁路上的小站:代湾</p> <p class="ql-block">  成昆复线的全程设计时速为160km/h。以客运为主,货运为辅。国铁I级电气化线路。复线建成以后,老成昆铁路就主要担当一些短途客运和货运任务了。</p><p class="ql-block"> 成昆铁路在峨眉境内有近30公里,设置4个站,分别是双福站、峨眉站、燕岗站和九里站,这些站的设置都是与在峨眉的三线建设厂矿、学校、研究所等有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西南交通大学</b></p> <p class="ql-block">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是西南交通大学"一校两地三校区"(同一所学校,成都市、峨眉山市两地办学,成都市金牛区·九里校区、成都郫都区·犀浦校区、峨眉山市·峨眉校区3个校区统一管理)办学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位于《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峨眉山景区内。</p> <p class="ql-block">  西南交通大学前身为清光绪22年(1896年)北洋官铁路局创办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是中国近代交通工程、矿冶工程、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的发源地。1921年合并改组为交通大学,此后几经分合,学校先后定名"唐山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中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1969年内迁四川,1972年改名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西南交通大学主体迁入成都市后,在峨眉校址设立峨眉分校,2003年,峨眉分校更名为峨眉校区。</p> <p class="ql-block">西南交通大学校门修建介绍</p> <p class="ql-block">  峨眉办学时期,是学校建设和发展史上的一个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重要意义的过渡阶段,它为学校"天府时代"的正式确立以及以后"一校两地三校区"办学格局的形成,从教学、科研、师资、设备以及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都方面都准备了条件,奠定了新的更大更快发展的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至学校重心迁往成都之前,在铁道部、四川省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学校办学整体规模和实力都有了巨大发展,全校已经拥有桥梁及地下铁道、铁道及道路工程、建筑工程、电气工程、材料工程、工程力学、运输工程、管理工程、社会科学、机械工程等16个系以及研究生部、成人教育学院等共20个教学单位。</p><p class="ql-block"> 作者老家在原峨眉县天今乡黄湾村(现峨眉山市黄湾镇黄湾村)交大校园是我童年的乐园,目睹了峨眉交大的大半发展历程,留下了美好的时光,耳濡目染,激励我的学习历程不断提升,直至大学毕业后参工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铁科所</b></p> <p class="ql-block">  峨眉铁科所,1959年12月15日,企业始建于成都,前身是铁道部隧道科学技术研究所。1961年3月归属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命名为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1966年搬迁至峨眉山市关山;1985年经铁道部批准,迁回成都。1992年更名为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2000年10月,执行国务院和铁道部党组决定,从铁科院剥离,转制为企业,进入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正式冠名为“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2001年6月,在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2006年2月18日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命名为“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p> <p class="ql-block">  铁科所在峨眉主要分布于红山、香山、关山等山头,如今只留下一栋栋大楼诉说着往日的辉煌,因久未使用,大多已成危房。原峨眉山市树人职业中学曾借用关山旧址办学,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汶川县的水磨镇初级中学848名学生曾经在此异地复学,直到他们的新校舍建好为止。目前还有少量不愿去成都的退休职工居住,整座山上目前唯一的现代气息来自于关山山顶的峨眉第二供水。</p><p class="ql-block"> 作者小时候在老家经常听到在关山发出的似机枪发枪的突突突声,应该是铁科所的实验设备发出的吧。</p> <p class="ql-block">  中铁西南院是一家知识型企业,其业务范围包括隧道及地下工程、桥梁及工程结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科学研究、检测、监理、设计、技术开发、服务、转让、咨询;工程机械、材料、计算机及软件的研究、生产、销售、维修;灾害预防及防治技术的研究、技术服务、环保产品与材料的研制、生产、销售,以及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p> <p class="ql-block">汶川地震后水磨中午异地办法期间的遗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739厂</b></p> <p class="ql-block">  1964年11月,峨眉县大庙乡迎来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建设人员,几千名建设大军昼夜施工,至1970年工厂已初步建成投产。1972年更名为峨嵋半导体材料厂,军工代号“739厂”,是国家242所重点科研所之一,每年承担多项国家及军工重点科研专题项目。当时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大三线建设的指示精神,于1964年10月由原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院338 室和沈阳冶炼厂高纯金属车间为主组建的我国第一家集半导体材料科研、试制、生产相结合的大型厂(所)一体的企业,是有色工业重点骨干企业。 </p><p class="ql-block">简称:“峨半”。739是我国首家拥有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技术的企业,同时也推动了国内晶硅行业的发展。乐山,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多晶硅黄埔军校”,为多晶硅领域输送众多人才。</p> <p class="ql-block">  因发展的需要,峨嵋半导体材料厂2006年7月整体划转至东方电气集团公司旗下的东方汽轮机厂,2010年12月又成功实施改制,现直属东方电气集团。峨嵋半导体材料厂是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是全国最大的多晶硅和高纯金属生产供应商,也是目前国内少数几个能独立生产全系列半导体材料和太阳能级硅材料的生产厂家之一。2015年进入破产程序,多晶硅项目负债严重。</p><p class="ql-block"> 739厂,在小时候的印象中,过了峨眉的北门桥,看到进出解放牌汽车,驾驶台车印的是“一号信箱”,这也许与保密有关吧。另739汽水,在整个峨眉县是家喻户晓的。</p> <p class="ql-block">  739家属区的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909厂</b></p> <p class="ql-block">  在四川夹江的大山深处,有一座代号为“909”的三线基地。它曾是我国核动力秘密研发地,研发出了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反应堆,也正是在这里,孕育了当今全球领先的核电技术——华龙一号。</p><p class="ql-block">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毛主席的这句名言,既是誓言,也是核工业人的使命。上世纪60年代,四川青衣江畔的深山里,八千军民艰苦攻关,从零建设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绝密的九〇九基地就此形成。1970年8月30日,这个基地发出了中国的第一度核电。同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中国成为第五个能够自主设计建造核潜艇的国家。五年血汗始获成功。第一代核动力人依靠自己的力量,铸就了中国核动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信心和底气。</p> <p class="ql-block">  1970年12月2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核潜艇上有4.6万个零部件,没有用国外一颗螺丝钉。</p><p class="ql-block"> 1975年,909基地进行维修与改造,1982年基本完成。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陆续进行了整治,筑起围墙,修缮房屋,种上花草,工作环境和条件大大改善。</p><p class="ql-block"> 1987年,909基地设计部由夹江搬迁到成都,改建研究所。1996年,909基地将非放射性部分也搬到成都。</p> <p class="ql-block">  位于夹江县木城镇南安乡是909工程的1号基地,界牌镇的为909工程2号点工地(当时,909对外的名称是《西南水电研究所》,俗称夹江水工厂,通讯地址为成都市291信箱),2号基地建立在夹江与峨眉接壤的交界地带,双福火车虽然在峨眉境内,但服务对象主要是909。</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525厂</b></p> <p class="ql-block">  峨眉525厂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8年,当时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汽车工业建设,经过一系列的筹备工作,乐山峨眉525厂正式成立,隶属原核工业部,是国营的军工企业,为矿山、核企业大修运输车辆及各种机械设备,高峰期有近四千职工,数百套机械设备,价值千万的专利项目。峨眉525厂以“为民造车”为宗旨,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多年来,峨眉525厂始终秉承“品质为本、创新为魂”的理念,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品牌,在产品方面,峨眉525厂已经形成了以乘用车、商用车、新能源汽车三大类为主体的多元化产品线,乘用车产品包括轿车、SUV、MPV等多种类型,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出行需求;商用车产品涵盖了轻型客车、重型客车、专用车辆等多个领域,为社会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交通工具;新能源汽车产品则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积极投身于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领域的研发和生产。</p><p class="ql-block"> 525厂的技术人员,都是一些原核工业部的众多老三线人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从北京、上海、沈阳、苏州等繁荣城市,从甘肃低窝铺、青海金银滩这些核工业的核心厂所,来到四川峨眉山里,怀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建设国防事业的决心,披荆斩棘、开山劈水、建成了这家三线企业,为三线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将作为宝贵财富传承于世。</p> <p class="ql-block">  525厂,在我的小时候印象中就是一家生产客车的工厂,哪知在这里的技术人员的工作与中国的核发展有关。525冰糕,在上世纪七、八十年的峨眉人口碑中是极好的,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都是叫卖525冰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351厂</b></p> <p class="ql-block">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简称成都综合所)前身是1953年成立于北京的“地质部地矿司技术加工室”,主要从事矿产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研究与开发,长期为业界提供选矿、冶金、地质勘查、岩矿鉴定和岩矿分析测试等各类科学研究,使“贫矿变富矿、一矿变多矿”是本所的宗旨。1958年更名为“地质部矿物原料研究所第七室”;1964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地质部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1965年研究所“三线”内迁至四川省峨眉县,代号为351厂;1992年研究所从峨眉迁至成都,峨眉保留作为中试基地;2000年,经中央编办批准,更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2005年,国土资源部将成都综合利用所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直接管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矿机厂</b></p> <p class="ql-block">  峨眉矿机厂也是三线建设时期建设起来的一个规模宏大的厂区,工厂名称最早叫“川冶矿机厂”,主管部门是国家冶金部,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辉煌于80年代中期而后没落于90年代末期,工厂位于现在的四川省乐山市代管县级市峨眉山市(原峨眉县)的老燕岗也就是现在的桂花桥镇境内。</p> <p class="ql-block">  矿机厂曾有2000余名工人,主要来自于在四川达州市万源的“062”、渠县三汇镇的“2669”等大三线建设时期军工厂的一线工人、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等干部职工,他们从祖国的天南海北、四面八方,到了这里相聚在一起。所以在厂内平时听到最多的都是川东北一带的原重庆与现在的达州、南充(那时巴中还属于原达川现达州、广安还属于南充)等地区的口音。</p><p class="ql-block"> 后来到了八十年代初工厂主管部门改为“四川省冶金厅”,工厂名称改为“四川峨眉冶金机械厂”,直至九十年代交由乐山市主管。主要生产有省优、部优产品“峨眉山”牌蒸压釜以及生产水泥的球磨机和修建公路的破碎机等以矿山机械为主的产品。</p><p class="ql-block"> 工厂有自己的电视台(配有闭路电视、主持人、记者)、纪委、工会、武装部、民兵连和保卫部门(保卫干部和干事均配有手枪,还有一辆军用吉普、一辆军用偏三轮,后改为经警队)。</p> <p class="ql-block">  说起峨眉矿机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矿机厂烧烤”,百度搜索,出来的绝大多数是“矿机厂烧烤”。说明经过时间的沉淀,“矿机厂烧烤”的名声远超峨眉矿机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67厂</b></p> <p class="ql-block">  峨眉山市九里镇车箭路,有一个工厂,曾经叫六七厂,后来叫峨眉铁合金厂,现在叫川投峨铁。这里曾经有一个是中国第二、西南第一高的烟囱。</p> <p class="ql-block">  峨眉铁合金厂是1964年经国家计委和经委批准,由吉林铁合金厂和锦州铁合金厂抽调骨干内迁建设的“三线企业”,为冶金部直管中央企业;1971年调整为冶金部和四川省共管双重领导;1985年为四川省和乐山市双重管理的国家大型一类企业;1988年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更名为川川投峨眉铁合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川投峨铁公司”。公司1993年作为全国铁合金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即“四川峨铁”,股票代码:600674)。1998年8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川府函〔1998〕194号),公司整体并入川投集团公司,成为川投集团公司旗下“川投峨铁—嘉阳电厂”组成的“电—冶”产业链上处于市场端的全资子公司。2000年10月20日将13095.811万股国有法人股从“峨嵋铁合金厂”划转川投集团公司持有,原上市公司“四川峨铁”同时更名为“川投控股”,后经资产置换改为现名“川投能源”。2004年9月嘉阳煤矿进入川投集团公司,形成了川投峨铁公司为“川投峨铁—嘉阳电厂—嘉阳煤矿”组成的“冶—电—煤”产业链上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端企业, 从而使公司拥有了稳定可靠的电力资源优势。</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有专用铁路11.45km,其中区间4.87 km、内部6.58km(含部队专线0.8 km),与国家铁路成昆线在九里站相接。曾经是一个功能齐全的企业办社会的区域:有幼儿园、子弟学校,有商店、理发店、图书馆、医院、招待所,有车队(有大货车、小货车、客车、小车),甚至还有自备火车。当年很喜欢在子弟校操场放电影时去看电影(后来修建了工人文化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峨眉水泥厂</b></p> <p class="ql-block">  峨眉水泥厂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平原与盆周高山过渡地带,坐落在四川省中南部的峨眉山市, 原峨眉县东缘中段的乐都镇境内,大部分位于新农,新埝两村,其北,西和西南与峨眉山市九里镇毗邻,东南同乐山市沙湾区接壤。</p> <p class="ql-block">  峨水,前身是山东省济南水泥厂,1960年3月原建筑材料工业部方确定从丹麦史密斯水泥生产成套设备公司引进整套湿法180米长窑。为贯彻中共中央提出制订的一,二,三线布局和建设大三线的战略方针,国家建筑工程部决定将这套丹麦设备从山东迁往内地,并责成山东水泥厂筹建处负责内迁和筹建工作。最终确定在四川省峨眉地区建厂,并由山东水泥厂筹建处负责峨眉水泥厂的建厂筹建工作。1965年,峨眉水泥厂正式筹建。1970年7月和10月,从丹麦引进的两条生产线分别投产,标志着峨眉水泥厂建成。峨水拥有当时亚洲最大的湿法窑。70年代初的峨水,机器轰鸣,火车在包装车间的厂区喷着浓烟,鸣着响笛前进。厂区墙上到处是“支援三线建设”的标语,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到1985年,峨水完成工业总产值5.2亿元,生产水泥957.6万吨,为国家积累资金1.5亿元。</p> <p class="ql-block">  峨眉水泥厂之所以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原因是: 一、依靠技术进步不断加强技术改造这个厂的生产工艺设备是从丹麦史密斯公司引进的,相当于五十年代末期的技术水平。</p><p class="ql-block"> 1988年,峨眉水泥厂与四川省西昌铁路分局、乐山市供电局共同发起成立股份公司——四川金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 1993年,四川金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为“600678”,成为四川省内第一家水泥类上市企业。当时,金顶的主导产品“峨眉山牌”水泥知名度颇高,它也成为乐山市财政支柱企业。</p> <p class="ql-block">  据老一辈“峨水”人介绍,鼎盛时期的峨眉水泥厂拥有职工5000人,企业不仅建立了子弟校、技校,还开设有自己的百货商场和农贸市场,成昆铁路还有专用支线从九里站延长到峨水厂区。90年代,峨眉水泥厂更是作为乐山市首家A股上市公司——四川金顶(600678),成为了峨眉山市工业发展的领头羊。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一些体制弊病制约着“峨水”的进一步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家企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仿佛销声匿迹一般。</p> <p class="ql-block">  公元1972年,毛泽东根据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深挖洞”的直接含义是构筑坚固的地下防空工事,特别是加强战略要地和大中城市的防护工程建设,防备敌人的大规模战略空袭;其广泛含义是全党、全国和全军要抓紧时间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工作,准备敌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在峨眉境内也曾有当年“深挖洞”的遗迹,这里就不再叙述。</p> <p class="ql-block">乐山市曾经最牛叉的24个工厂</p><p class="ql-block">​第24名——马边县黄磷化工厂。</p><p class="ql-block">​第23名——岷江绸厂。</p><p class="ql-block">​第22名——沐川县黄磷化工厂。</p><p class="ql-block">​第21名——犍为县——嘉阳煤矿。</p><p class="ql-block">​第20名——夹江县水工厂。</p><p class="ql-block">​第19名——峨眉机械厂。</p><p class="ql-block">​第18名——乐达客车厂。</p><p class="ql-block">​第17名——峨眉水泥厂。</p><p class="ql-block">​第16名——乐山碱厂。</p><p class="ql-block">​第15名——五通桥盐厂。</p><p class="ql-block">​第14名——乐山市天然气化工厂。</p><p class="ql-block">​第13名——峨眉矿机厂。</p><p class="ql-block">​第12名——四川省第五缫丝厂(华乐丝绸公司)。</p><p class="ql-block">​第11名——乐山585厂。</p><p class="ql-block">​第10名——乐山无线电厂。</p><p class="ql-block">​第9名——乐山814厂(红华厂)。</p><p class="ql-block">​第8名——峨眉525厂。</p><p class="ql-block">​第7名——峨眉半导体材料厂(乐山739厂)。</p><p class="ql-block">​第6名——长征制药厂。</p><p class="ql-block">​第5名——东风电机厂(乐山308厂)。</p><p class="ql-block">​第4名——乐山造纸厂(乐山605厂)。</p><p class="ql-block">​第3名——乐山909基地设备制造厂。</p><p class="ql-block">​第2名——乐山冶金机械轧辊厂。</p><p class="ql-block">​第1名——峨眉铁合金厂(乐山67厂)。</p> <p class="ql-block">说明:本美篇文字大多选自网络,经作者整理,掺合自己所知,撰写本篇。不当之处,敬请读批评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