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丽景门

西子

<p class="ql-block">  丽景门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西关,是洛阳古城历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标志之一,也是洛阳八景之一。同时,丽景门也被誉为“古都第一门”,是洛阳古城的西大门。</p> <p class="ql-block">  丽景门景区由‌城门楼、‌瓮城、‌箭楼、‌城墙、‌丽景桥(古时为吊桥)和‌护城河等部分组成。整个城垣高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气势磅礴,成为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古城街区的龙头。</p> <p class="ql-block">进入丽景门瓮城。</p> <p class="ql-block">丽景门城门楼。</p> <p class="ql-block">丽景门城墙。</p> <p class="ql-block">‌‌ 瓮城上有两个展馆:河洛文化长廊与‌帝王史馆‌。这两个展馆分别展示了河洛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在洛阳建都的105位皇帝的史料,是了解洛阳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千年帝都——十三朝洛阳城</b></p><p class="ql-block"> 洛阳古称洛邑,古人云,山之南,河之北谓之阳,洛阳就是因为位于洛河以北而被称之为洛阳的。</p><p class="ql-block"> 洛阳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四千年的建城史,一千五百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问鼎九州,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洛阳的牡丹名满天下,所以洛阳又被世人赞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p> <p class="ql-block"><b>1.洛阳十三朝古都之夏朝</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1世纪~前17世纪</p><p class="ql-block"> 河洺地区是夏人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区域。黄帝之后、尧、舜相继受命。舜时,天下洪水为想,他让黄河流域一个部落首领综治水。几年之后水患仍未解除,练子禹为治水而奔波,疏水路、探水性,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人,终治水成功、人们尊为“大禹”史称禹王、国号夏,于是夏朝建立。</p><p class="ql-block"> 禹后育移都斟寻,便揭开了洛阳古都的序幕。夏朝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文明时期。</p> <p class="ql-block"><b>二里头陶鼎</b></p><p class="ql-block"> 二里头遗址位于中国河南省,是公认的夏朝遗址之一。这件陶鼎出土于这座古老城市的遗址中,为我们揭示了夏朝文明的精彩历史。制作精细的陶鼎呈圆盖形状,通过轮廓和纹饰装饰,突显了当时陶器艺术的独特风格。整体本设计简洁大方,表现出夏朝文明时期的高度审美品味。</p> <p class="ql-block"><b>二里头陶爵杯</b></p><p class="ql-block">夏朝(约公元前1900年~前1600年)</p><p class="ql-block"> 陶爵杯是夏时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陶爵杯的设计与制作精良,采造型独特,圆腹宽口,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这件陶麝杯见证了夏时期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作为贵族的饮酒器皿,它承载了社交、祭祀和庆典等重要场合的象征意义。通过观赏这件陶爵杯,我们能够一窥夏文明社会的精神追求和社交礼仪。</p> <p class="ql-block"><b>乳钉纹青铜爵</b></p><p class="ql-block">夏朝(约公元前1900年~前1600年)</p><p class="ql-block"> 乳钉纹青铜爵,爵高22.5厘米,流尾长31.3厘米,壁厚0.1厘米。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锥足细长,在流折处有两钉形短柱。腹部一面有两道凸线,在两线之间横列五枚乳钉装饰。作为出土自二里头遗址的中国早期青铜器代表器物,为探究中国早期文明提供了重要物证,具有特别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爵"。</p> <p class="ql-block"><b>2.洛阳十三朝古都之商朝</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 商朝是继夏之后首先在洛阳建都的比较成熟的奴隶制国家。从商汤建都西亳始,先后有10个商王建都于此。而被为"三代之英"的商汤,不仅在洛阳,而且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商曾臣服于夏。汤成为商族首领后,修明政治用人才发展生产,商族很快发展起来成为威胁夏朝的一个独立诸侯国。夏桀五十二年,商汤伐菜,夏亡、汤即天子位平定海内天下皆服,成为商王朝的开园之君,建部西套(现洛阳偃师尸乡沟)。</p> <p class="ql-block"><b>妇好鸮尊</b></p><p class="ql-block">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一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 妇好鸮( xiao )尊是一件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朝酒尊,鸮指猫头鹰。在商朝,人们把猫头鹰视为战神。整器为一站立鸮形, 器盖置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鸮昂</span>后部,鸮昂首,歧冠高耸,胸略凸前,双翅并拢,两爪粗壮,四趾折地,宽尾下垂,鹗尊生动的造型、繁褥的纹饰,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p> <p class="ql-block">俯视图。</p> <p class="ql-block"><b>青铜兽面纹钺</b></p><p class="ql-block">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一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 青铜兽面纹钺,商代前期文物。这件兽面纹青铜钺整体呈梯形,刃和阑部平直,器物整体造型威严、装饰繁辱。钺除作为一种特殊的武器和刑具外,更重要的则是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钢铁兵器出现于春秋晚期,但商代已利用陨铁作为青铜兵器上的锋刃。不少青铜兵器上铸刻族徽或铭文,并常饰有华美的图案纹饰,制工精湛,是古代的青铜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b>双鸟鼍鼓</b></p><p class="ql-block">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一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 商代后期的双鸟鼍鼓,器通高79.4厘米。形似横置的简形,两侧为鼓面。鼍今称扬子鳄,其皮古代用来作鼓面。鼓的上方比下方稍长。两侧的鼓面向下倾斜。两端的鼓面制作的象鼍皮那样的鳞状,在鼓的边缘部位装饰有乳钉纹三排,鼓之顶部饰有螭龙纹和饕餮纹,绕以四办花纹方框。在大鼓的顶部上方中部的位置饰有枕形雕铸两鸟相背造型,鼓身的下部饰有双抬跪人足,亦有“贵人”寓意。</p> <p class="ql-block"><b>青铜罍</b></p><p class="ql-block">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一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 青铜罍( lei )采用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呈现出优雅的造型与精细的纹饰。罍身平滑流畅,线条简洁,彰显出商朝铸造工匠的高超技艺。纹饰上常见的动物图案,展示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装饰风格。青铜悬在商朝扮演着重要的社交角色。作为贵族的盛酒器具,用于宴会、仪式和典特重要场合。同时,它也是古代仪式和祭祀活动中的必备器物,被视为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表达。</p> <p class="ql-block"><b>3.洛阳十三朝古都之西周</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周部落是活动于我国西北陕甘一带的姬姓部落。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周部落迅速崛起,势力逐渐向东推进,文王之后,武王姬发即位。姬发乘商纣政治腐败.危机四伏之机,联合四方诸侯,共谋伐商。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东征,大约于公元前1066年、兵入商都朝歌,商亡。武王灭商后,将象征王权的九鼎从朝歌迁到了洛阳,开建了有帝都标志的太庙。</p> <p class="ql-block"><b>青铜鹤尊</b></p><p class="ql-block">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青铜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西周中期已经达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在器型方面,写实风格的鸟兽尊十分流行,而且样式十分多样。青铜鹤尊是对生命、和谐和吉祥的象征,因此鹤尊也被是为具有神圣意义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b>青铜车马</b></p><p class="ql-block">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青铜车马是以马和车为主题的铜器艺术品。青铜车马作为古代贵族墓葬中的陪葬品,是显示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其制作精细,细节栩栩如生,展现出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同时,青铜车马还展示了古代社会对马匹的重视和对战车的运用,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b>青铜双耳杯</b></p><p class="ql-block">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西周双耳杯通耳高14.5厘米,口径8.6厘米,腹深11厘米,重0.805千克,此器共出两件,形制大小相同。器为觚形、敞口、束腰,两侧有镂空双柄,柄上端作鸟尾状,矮圈足,中腰饰有一道凸弦纹,商周金文中无"杯"字,将这件器物定为"杯"是因其形制。</p> <p class="ql-block"><b>青铜凤纹壶</b></p><p class="ql-block">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起源于中华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在我国古代装饰纹样中,凤纹图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凤纹是西周青铜器具有特征性的纹饰,人们用凤纹图案装饰美化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趣。青铜凤纹壶展示了西周铸造工艺的高度发达,是西周青铜文化的重要代表。</p> <p class="ql-block"><b>4.洛阳十三朝古都之东周</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70年~前256年</p><p class="ql-block"> 东周又分春秋、战国两个历史阶段。春秋,孔子《春秋记事》,从鲁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称为春秋时代。今以周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家分晋共二百九十五年为春秋时代。战国旧史以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韩、赵、魏三家列为诸侯、与齐、楚、燕、要共为七国起,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止,为战国时代。</p> <p class="ql-block"><b>河图洛书图</b></p><p class="ql-block">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一前256年</p><p class="ql-block"> 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誉为"宇宙魔方",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河图洛书是远古时代人民按照星象排布出时间、方向和季节的辨别系统。河图1-10数是天地生成数,洛书1-9数是天地变化数,万物有气即有形,有形即有质,有质即有数,有数即有象,气形质数象五要素用河洛八卦图式来模拟表达,它们之间巧妙组合,融于一体,以次建构一个宇宙时空合一,万物生成演化运行模式。</p> <p class="ql-block"><b>5.洛阳十三朝古都之东汉</b></p><p class="ql-block">公元25年~220年</p><p class="ql-block"> 东汉(25年﹣220年)是汉朝的后一部分,与西汉合称两汉。东汉首位皇帝是汉光武帝刘秀,末代皇帝是汉藏帝刘协,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故而得名。同时东汉又称后汉和中汉,东汉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大国家,而前期六十多年为东武中兴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国上的盛世之一。</p> <p class="ql-block"><b>汉四模王母画像砖拓片</b></p><p class="ql-block">东汉(约公元25年﹣220年)</p><p class="ql-block"> 画像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也有的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其题材可分为画像、文字和花纹等种类,画面内容丰富繁杂,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更是古代绘画和雕刻艺术高度结合的珍品,是研究中国雕刻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b>青铜鸠车</b></p><p class="ql-block">汉代(约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 鸠车在古代可是非常流行的儿童玩具,全车青铜打造,整体为仿生鸠鸟造型。"鸠"与"九"谐音,鸠车玩具蕴含了"长久"的美好寓意。鸠车在玩的时候是由儿童拽着线牵引鸠车前行进行嬉戏,在前进过程中儿童牵拽的力度不同导致了鸠车会呈现不同形态,蕴含着巧妙的机械原理。</p> <p class="ql-block"><b>6.洛阳十三朝古都之曹魏</b></p><p class="ql-block">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4日</p><p class="ql-block"> 魏,史称曹魏、大魏、魏氏、魏朝或魏国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位于北方的政权。始于220年曹丕通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复汉为魏,至266年魏又被司马炎复夺,改号为"晋"。</p><p class="ql-block"> 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领土最辽阔的政权,灭蜀汉前疆域达到近300万平方千米。263年,魏军攻灭蜀汉,同年占领交州,至此曹魏二域达到全盛,约400万平方千米。由于曹魏盘踞中原,人口为三国当中最多。期间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对魏晋时代之政治产生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b>魏武帝——曹操</b></p><p class="ql-block">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权臣、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曹操于建安年间权倾天下,在世时官至司空、大将军,自任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丕篡汉,曹操子曹丕建立曹魏,追尊其庙号为太祖,追谥武皇帝。</p><p class="ql-block"> 曹操去世后,世子曹丕嗣魏王、丞相、冀州牧之位。不久,夏侯惇、程昱等人也先后去世。同年十月廿九日(12月11日),曹丕代汉,迫使汉献帝退位禅让,建立曹魏,年号黄初,定都洛阳。封刘协为山阳公,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p> <p class="ql-block"><b>7.洛阳十三朝古都之西晋</b></p><p class="ql-block">265年﹣317年</p><p class="ql-block"> 西晋(265年﹣317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首都洛阳。从晋武帝建国开始,传四帝国祚51年,与后来的东晋合称晋朝。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西晋时期面临的外部局势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关中和凉州傅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灭吴后,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晋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政风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3年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长安失守317年西晋灭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西晋王朝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 西晋(266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中国历史上继三国时期曹魏之后的王朝,与后来的东晋合称晋朝。自晋武帝司马炎于266年2月(乙酉年十二月)改元"泰始"开始,到316年晋愍帝被俘为止,西晋皇朝共历三世四帝,时间共51年。西晋皇城洛阳于永嘉之乱期间陷落后,西晋第四任皇帝晋愍帝被迫迁都到长安。西晋是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实现短暂统一的王朝,也被批评是"最弱、最乱的大一统皇朝"。由于魏晋以来世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地位远超帝王(如司马氏篡夺曹魏王朝),长期以来都令中国处于分裂局面。晋武帝时实行占田制、荫客制,更是加剧世族的权力扩张。当晋武帝死后,西晋陷入混乱,皇族失势,贾皇后更操控了即位的惠帝,假传圣旨,引起诸侯王不满,发生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衰败,让外族有机可乘而引起五胡乱华,西晋皇朝失去了维系统一的重心,中国又再一次分裂。</p> <p class="ql-block"><b>越窑佛像</b></p><p class="ql-block">西晋(约公元265年一317年)</p><p class="ql-block"> 越窑佛像,面容庄重而慈悲,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和逼真的表达力,头顶的发髻和轮廓细节被精细雕刻,每一丝线条都体现了匠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瓷质晶莹剔透,光滑的釉面更加凸显佛头的崇高之美,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b>越窑谷仓</b></p><p class="ql-block">西晋(约公元266年﹣317年)</p><p class="ql-block"> “谷仓”又称堆塑罐、魂瓶,整个造型精致复杂,分上、下两部上部作堆塑,下部为罐。堆里部分以楼阁、门阙建筑为主体,腹上围塑排手跪姿的胡人俑,更超俑,展翅雀跃的飞鸟,以及门面等建……</p> <p class="ql-block"><b>8.洛阳十三朝古都之北魏</b></p><p class="ql-block">386年﹣534年</p><p class="ql-block">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汉魏故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与扩建,至宣武帝时建成规模宏伟的北魏洛阳城。东魏天平元年(534年),迁都邺城拆毁洛阳宫殿。元象元年(538年)在东、西魏邙山之役中,北魏洛阳城化为废墟。北周宣帝时期欲迁都洛阳,命人在北魏洛阳城的废墟上重建洛阳,规模比北魏更大,但第二年周宣帝即崩,工程遂停止,大业元年隋炀帝营建隋唐洛阳城,北魏洛阳城此后彻底废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走向鼎盛——北魏洛阳</b></p><p class="ql-block"> 北魏建国后,其社会跃入封建制,生产力逐步发展。但在统治方式上,北魏前期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残余,特别是在统一北方以前,继续将战争中掳掠的人口没为奴婢,赏赐给诸王贵族和有战功者,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劳动。</p><p class="ql-block"> 中国北方自西晋永嘉之乱(310年)以后,经过十六国时期的战争破坏,许多百姓死于兵革,毙于饥馑,中原地区一派凋敝景象。在北魏王朝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和共同努力,生产关系得到了调整,生产有明显的发展。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农民显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国户数已达五百余万,比西晋太康年间增加一倍多。农业、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孝文帝</b></p><p class="ql-block">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p><p class="ql-block"> 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由明太后临朝执政。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494年,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史称"太和改革"。499年4月26日,崩于谷塘原之行宫,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p> <p class="ql-block"><b>佛像泥塑</b></p><p class="ql-block">北魏佛像——"保持微笑"</p><p class="ql-block"> 北魏佛教雕塑造像是中国雕刻艺术的典范。北魏佛像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微笑,佛的微笑给人一种深邃之感,于宁静中透出百般的慈爱,平静中带有种种的关爱和人性美。</p><p class="ql-block"> 同后来的佛像相比,也正是由于北魏佛像除了宗教的圣洁之外还具备了这种当时社会人性化的美,所以,他更贴近现实社会,更容易博得大众的喜爱,因而更具有了艺术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为历代佛教徒和佛教艺术研究者所仰慕。</p><p class="ql-block"> 同样是"四大石窟"之一的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始修建的,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这时期的佛雕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造像大多趋向活泼、清秀、温和。</p> <p class="ql-block"><b>《水经注》</b></p><p class="ql-block">北魏(约公元386年﹣534年)</p><p class="ql-block"> 《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齐民要术》</p><p class="ql-block"><b>北魏(约公元386年﹣534年)</b></p><p class="ql-block"> 《齐民要术》成书于北魏末年,是北朝北魏时期中国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对后世的农业技术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b>曹魏邺城陶文拓片</b></p><p class="ql-block">北魏(约公元386年一534年)</p><p class="ql-block"> 邺城,是西门豹治水之地,“建安七子的风骨在这里形成;它开创了佛教造像的"邺城模式",它还是都城规划史上的里程碑。邺城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于它前承西汉长安,后启洛阳、唐长安城、而其建城理念,更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影响了韩国的汉城、日本的京部成为儒家文化圈的基因之一。”w 文是古人刻划、书绘、横印在陶器上的符号或文字,具有特殊的补史、证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b>9.洛阳十三朝古都之隋</b></p><p class="ql-block">581年-618年</p><p class="ql-block"> 隋将洛阳设为东都,开始于隋炀帝即位后的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他命令宇文恺大规模于洛阳营建新的首都,开始了洛阳作为隋唐两代东都的历史。那么隋炀帝杨广为什么要迁都洛阳?首先,汉长安城建造时采用深井排污水,结果几百年后排水不畅,污水逐渐渗透到土中,导致生活用水多受污染,水质咸卤,难以饮用,城里还经常散发着臭味。其次,汉长安城北临渭水,都城有被水淹的危险。据《隋唐嘉话》记载:“隋文帝梦洪水没城,意恶之,乃移都大兴。”</p> <p class="ql-block"><b>“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东都洛阳</b></p><p class="ql-block"> 大业元年即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令宇文恺"营建东京",当时的东京就是洛阳的别称。虽然在"营建东京"之时,每个月要动用200万人次,并且花费了无法计数的金钱。但是隋炀帝的做法,却为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功在当代,利于千秋",隋炀帝杨广"营建东京",虽然没有做到"功在当代",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劳民伤财的恶事。但历史证明,"营建东京"确实是一件"利在千秋"的伟业。</p> <p class="ql-block"><b>10.洛阳十三朝古都之唐</b></p><p class="ql-block">618年-690年</p><p class="ql-block"> 大唐盛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起于公元七世纪上半期,终于公元八世纪中叶。大唐政治开明,思想解放,人才济济,疆域辽阔,国防巩固,民族和睦,在当时世界上是无比繁荣昌盛形象。直到今天,海外华人仍被称为“唐人”,华人在国外聚居的地区被称为"唐人街"。</p><p class="ql-block"> 唐朝著名大诗人杜甫在诗歌《忆昔》中描绘了开元盛世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编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从诗歌中可以一窥开元时期的富足和兴盛景象。</p> <p class="ql-block"><b>开元盛世</b></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以后,唐朝政局动荡,直到唐玄宗即位,才稳定了局面,使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农耕技术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发达,丝织技术高超,饮茶之风也在全国范围盛行。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p><p class="ql-block"> 开元年间,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形成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盛世局面。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天下大治。"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此间,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华,对外贸易十分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贾云集。</p> <p class="ql-block"><b>唐三彩贵妇俑</b></p><p class="ql-block">唐朝(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 贵妇俑头挽厚重的发髻,面庞饱蒿,体型丰满,两手交握,身着长衫,衣饰纹理以阴刻线条表现,自然流畅。贵妇头微微仰起,表情淡定自信。这与唐代国力强盛,四方来朝有着直接的关系。陶俑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种人物俑类型繁多,造型别致,表现了唐朝的时代风貌,初唐的温婉,盛唐的华丽,晚唐的哀落,从陶俑的造型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这种时代精神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b>唐三彩陶瓷马</b></p><p class="ql-block"> 唐三彩,是从唐单挖掘出来的陶器之泛称,后来学者视为一种陶瓷分类上的术语。唐三彩并非专指那三种色彩而言。在唐墓中所挖掘出来的各类陶俑、陶像,以及其它陶器上,有的只有单彩,或者二彩,有甚多的器物,却具有较复杂的多彩颜色,一般而言,除了胎体的白地之外,铂黄、绿、青三彩最为普遍,在三彩的调配技法上,也最富艺术的韵味。唐三彩的鼹皿较少,而小马、小家禽数量较多,均具丰美的艺术意匠。</p> <p class="ql-block"><b>11.洛阳十三朝古都之后梁</b></p><p class="ql-block">907年﹣923年</p><p class="ql-block"> 后梁(907~923年),即梁朝,因先前的南北朝时期已有梁朝,故称“后梁”,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907年,梁王朱全忠(朱温)篡唐称帝,国号“大梁”,建都开封,唐朝正式宣告灭亡,中国历史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后梁自梁太祖朱温开国之前就长期与河东的晋国争霸直至亡国,共历三帝,前后17年。因为皇帝姓朱为与南北朝时的南梁相区别,故又称朱梁。后梁的名将有庞师古、葛从周和杨师厚等。</p> <p class="ql-block"><b>12.洛阳十三朝古都之后唐</b></p><p class="ql-block">923年-936年</p><p class="ql-block"> 后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定都洛阳,传二世四帝,历时一十四年。</p><p class="ql-block"> 后唐一度被视为中兴大唐的存在,且自身实力雄厚,统治版图为五代各国之最,再而庄宗也为李祝上谥号,虽然血脉不同但有所继承。清人陈鳍编撰《续唐书》时根据明人陈霆编撰《唐余纪传》的宗旨,以后唐、南唐两朝,上承唐祚,下启宋朝,应当作为.五代十国之正统。</p> <p class="ql-block"><b>13.洛阳十三朝古都之后晋</b></p><p class="ql-block">936年-947年</p><p class="ql-block"> 后晋(英语 Later Jin ,936年-947年)是五代第三个政权,从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契丹天显十一年)十一月石敬瑭受契丹册封为帝,到契丹于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契丹会同十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帝,12年,初定都洛阳城,后迁都开封府。</p><p class="ql-block"> 后晋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河北、宁夏、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与丽景门城楼相对的是箭楼。</p> <p class="ql-block">丽景门城楼——荟洛楼。</p> <p class="ql-block">登上丽景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丽景门城楼对面是箭楼。</p> <p class="ql-block">俯瞰丽景门老街。</p> <p class="ql-block">  丽景门景区也是洛阳老街的所在地,游客可以在此品尝当地小吃,感受洛阳的市井生活气息。每到夜晚,丽景门灯火辉煌,人流如潮,宛如大唐盛世,是拍照留念的绝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进入洛阳老街。</p> <p class="ql-block">离开丽景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