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2023年12月11日中午赶到深圳“中英街”附近。</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旅游团统一办理了“沙头角边境特别管理区通行证”,才能从深圳特区进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弄得像进出海关似的。</span><br></h1> <h1>走进盐田区沙头角镇中英街,历史的沧桑和现代的繁华扑面而来。</h1> <h1>这里曾经是大陆客蜂拥而至购买免税商品的心仪之地,如今街两边还是叫卖声连绵不断。可惜关注的不是这,倒是注意到狭窄的街面上的凹凸,猜想也许那是曾经的界线吧。</h1> <h1>在旅途中从来没有购买欲,最关注的还是历史文化遗迹,就是想来细细看看“中英街界碑”。</h1> <h1>读简介:中英街界碑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中英街上。1898年3月,英帝国主义以法国租借广州湾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展拓香港界址问题。同年6月9日,李鸿章、窦纳乐分别代表中、英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租期99年。1899年3月18日,中英双方勘定新界北部陆界,划沙头角(原名“桐芜墟”)内干涸河底的中线为界线,并于1902年树立海域界碑,于1905年改为陆域界碑。1941年,日本侵略者占领香港后以“阻碍交通”为名,把3号至7号界碑拆除。1948年经中英双方踏勘后,重新将界碑竖立原处......。</h1><br> <h1>再读简介:文物本体为中英街8块界碑中属于深圳管理的5块,分别为1号、2号、3号、4号和7号界碑,分布于中英街街心,均用青灰色花岗石凿制,外观上小下大,纵剖面呈梯形。露出地面的碑身高度30—70厘米不等。各碑面向中方一侧的碑身一律从右至左横刻“光绪二十四年 中英地界 第X号”字样,面向香港一侧横刻英文“ANGLO-CHINESE BOUNDARY 1898NO.X”,其中1948年重新竖立的界碑上刻有“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四月十五日重竖”。<br><br></h1> <h1>在窄窄的街道上,挤在如织的游人间,很难找到最佳的摄影角度,抓紧时间记录那些中英文碑志吧。</h1> <h1>香港回归后,在中英街香港一侧,布置了好多文化墙,是为张扬这块土地的特殊的历史和社会文化价值吧。</h1> <h1>不觉兜转到了“边境警戒区”,猜想这里也许发生过偷渡客的故事,因为深圳盐田区沙头角与香港北区就近在咫尺。暗想现如今也无需再演绎这样的故事了。</h1> <h1>在“边境警戒区严禁越界”的警示牌下,又见一排宣传浮雕。</h1> <h1>导游又在催着集合了,不过跟团游也能跟着兴趣独来独往。</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