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庆古堡古镇行

<p class="ql-block"> 由于只有四天行程,这几个景点如果都去了,旅途会比较疲劳。我们精心挑选安贞堡、五夫镇、廿八都以及霍童古镇以及永宁卫这五个地方游玩。这五个景点各有千秋,但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安贞堡。由于去安贞堡路上修路,我们比预计时间晚了将近两个小时到达,人少,但还是值得游览,特别是里面的房梁无任何一根铁钉,全是榫卯结构,排水通风系统设计合理,夏天绝对的一个避暑圣地。在拍照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夏老师由于手滑,手机掉进了缝隙中,原本以为要为古堡做贡献了,没想到手机竟然沿着缝隙滑落到下面的房间,失而复得,喜上眉梢。而去五夫镇一路山风光旖旎,小镇不大,只有一条街,最重要的是参观朱熹故里—-紫阳楼,这里是朱熹理学思想集大成的地方。朱熹之所以能在这里安心做学问,缘于刘氏对他的支持。而廿八都则是这几天人最多的地方,本来以为只是一个小众地方,没想到大多数人的想法都是一致,避开人挤人的北京、上海、三山五岳,来衢州这种小众地方。虽然这个地方还是不错,但是人多拥挤,还是玩的不够尽兴。霍童古镇到达时已经是下午四五点了,刚下过雨,又处于山区,天色昏暗,参观的人少了,非常宁静,很安逸的一个古镇。永宁卫商业化很严重,已经没有那种感觉,而且规划不够好,参观的人还是不少。</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永安安贞堡</p><p class="ql-block"> 安贞堡位于中国福建省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贞堡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历时十四年建成。整体建筑坐西朝东,前低后高,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堡墙高约9米,底层无窗,其上开有射击孔及嘹望窗。堡内为四合院式建筑,中轴对称,由天井、上堂和上堂间、左右厢房、下堂及下堂间四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 安贞堡坐西朝东,前部呈方形,后部为半圆开,依山而建,逐次增高,远远望去,层次分明,气势不凡。堡前有一块可容数千人的露天练兵场。堡正面两侧有凸出5米的角楼,用以扩大防卫角度,对进攻正门的来敌给予夹击。正门为一道用巨石砌成丈余高拱形大门,上有“安贞堡”三个大字,两旁书一对联:“安于未雨绸缪固,贞观沐风谧静多。”正门前后有两重,前重是两扇六七寸厚的木板门,后重是一道大铁门。正门顶上设有两处灌水孔,用以防范火攻。堡内建筑分为二进,左右对称,穿斗与抬梁式结构相结合,随地势逐次升高,远眺其屋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城堡的木建筑分为上下两层,每层有内走廊。全堡共有房间350间,厅、堂、卧室、书房、粮库、厨房、厕所齐全,还有水井和下水道,可容千余人居住。堡内墙四壁布有射击孔180个、眺望窗90个。堡内装饰华丽,飞禽走兽、牡丹吐艳、孔雀开屏、腊梅迎春等壁画和屋檐上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等故事的浮雕人物造型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朱熹故里五夫镇</p><p class="ql-block"> 我们探访这个历经多个朝代而人才辈出的五夫古镇-朱熹故里,原名五夫里,始于晋代中期,迄今1700余年,蒋氏者官拜五刑大夫而得名五夫。理学先儒胡安国一家五贤,刘氏宗族三忠一文,抗金名将吴玠、吴璘;一代词圣柳永等,他们生长于斯,都为五夫留下深远的历史影响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朱熹在五夫从学、著述、办学授徒、生活达50年,使五夫成为朱子理学的摇篮,留下众多的理学文化遗迹,又一块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朱熹亲手植的古樟树,唯一一个活着文物,千百年来吸收天地精华,如今依然枝繁叶茂。这是朱熹在16岁生日这天,他的义父刘子羽为他举行的一个正式的成人礼(古称冠礼)。恩师刘子翚huī传授他“韬光养晦”,取字“元晦”。朱熹亲手种下香樟树以示纪念,寓意能如此树,扎牢根基,汲取养分,茁长成长,成就大业。中晚唐自刘氏家族迁居五夫里时,即具雏形。到了宋代开始兴旺,特别在南宋后期,胡家、刘家诸贤以及朱熹相继成名之后,更趋于鼎盛。后来大儒张载第十代孙张德登进士榜授官知闽之邵武县事,后定居建阳麻沙。张德曾孙张晔慕名到五夫拜谒朱子遗迹,受到朱熹和刘氏家族重视教育培育后代人才的理念和举措触动,举家迁居到五夫,成为五夫张氏开基祖。在这里有张氏宗祠、刘氏家祠、还有王氏家祠、连氏节孝坊、兴贤书院等,无处不在体现着慎终追远、追慕先贤,家族的传承,文脉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紫阳楼最有名的算是神道碑,上面密密麻麻的正楷,记载着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刘子羽的生平事迹。碑文的撰写者就是朱熹,碑上共有着3725个字。全文都在追忆他的义父功绩,算得上道之昭著。朱熹在西林寺所题的“鸢飞鱼跃”,雄鹰飞于天,鱼儿水中自由游弋,熙来攘往的生命如果都能体现这样鲜丽的场景,那便是一种“道之昭著”了。</p><p class="ql-block"> 传说,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就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源头活水有寓意着什么,学问要有长进,事业要有发展,要不断地吸取新的东西、探索新的问题。 源远才能流长,生活的河流只有靠源头活水不断输入,才能永不枯竭,永保清澈。 凡事都要究其源头,挖一口有源之井,胜过掘数顷无源之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