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19师师长徐国夫说砥平里战斗失实记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大漠风声疾》徐国夫 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白山出版社出版发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1998年10月第一版 1998年10月(沈阳)第一次印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关于两本书里的"砥平里战斗"</b></p><p class="ql-block">砥平里战斗结束后,我们很快进入运动防御,中间仅休整3天。这3天说是休整也不准确,因为我们还要行军,要由砥平里撤至汉江以北,所以真正休整也就一天多时间吧。此后我一直忙得很,包括回国后也一直忙于部队建设,对砥平里战斗很少去想,一是没时间想,二是没必要想,因为它是我从1927年参加皖西农民游击队组织的"摸瓜队",直到从朝鲜战场回国这26年间无数战斗中的很平常的一次而已。并且当时部队中也无大反响。尽管邓华同志认为伤亡较大与其判断决策有误有关,以革命家的风度主动检查,这只能说明其高度的责任感,上级并未因此而有任何说法。其实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在中国革命几十年争战史上,即使在抗美援朝争战史上砥平里战斗也无特别之处,判断失误不止砥平里,我之伤亡超过敌之伤亡也不止砥平里,因此我们这些在前线终日战斗的指挥员也好,战士也罢,想不起它记不住它是很正常的。如果谁想之记之,则必有特殊原因。</p><p class="ql-block">此外,邓华同志所说的"检讨"或电报我至今未见到原文。除当时他在电话中跟我说要承担责任,要检查外,我还是从前几年某军编写的《军史》中见到摘录的一段。我查阅了1988年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其中也无有关文字记载。</p><p class="ql-block">在职期间我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工作,即便读书也仅读些政治类和军事理论类书籍,文学作品一本没读过。离职之后虽然有了时间,但几十年养成的毛病,也很少看文学作品,仅仅看了几部《三国志》、《二十四》之类历史性书籍。前几年某军编了《军史》送给我这当年的代军长一本,我翻了翻,没有认真读。1996年四十军的同志送给我一本《揭开战争序幕的先锋--四十军在朝鲜》。我开始将其放在书架上未曾拜读,以后我的一个孩子看了后说,书中有写我的事情拿给我看,我这才认认真真地细读了两遍。在阅读过程中,因有些事涉及《军史》,因此我也才把1996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xxxx军军史》与我有关的部分看了看。因两本书的书名都比较长,为简便,以下只称《四十军在朝鲜》和《军史》。两本书的出发点是好的,以文字形式把我四十军几十年的成长历史记述下来,总结经验、教育部队都是十分必要和很有价值的,看得出编写者们的辛苦和勤奋,作为曾在四十军任过师长、副军长、代军长的我,真诚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只是遗憾其中有些情节不符合事实,有些事我是亲身经历者并且是主角,我都不知道的情节却真真凿凿地写进书中,实在让人无法不遗憾。如果是小说也就罢了,因为小说可以虚构嘛。偏偏这不是小说,一本是《史》,另一本是与《史》很接近的"纪实丛书",都是真人真事嘛,真人真事就该讲个"真"字才是!</p><p class="ql-block">两本书都很长,不能一一说到,仅以记述砥平里战斗一段为例。</p><p class="ql-block">《四十军在朝鲜》书中标题是"血溅砥平里",血乎淋漓,令人恐惧。</p><p class="ql-block">书中说我和温玉成军长被一起叫到"邓指"接受战斗任务。我没有和温军长一起去,也没见到他在那里开会。所以书中说到的有关温军长在场时的一切表现也无从谈起。</p><p class="ql-block">书中对战斗场面的细节描写我无法肯定,因为当时我是师长,是战斗指挥员,我有我的位置,我无法知道一个战士或者一个营连排长当时怎么说,怎么做,我所知道的情况在前文中已写的很清楚,并且有今天依然在世的夏克同志证实。不知作者是从哪里得知那些细节的,是你们之中哪位亲身在场,还是听哪位亲身在场的人所说?</p><p class="ql-block">书中说14日夜间温军长到了我阵地前线,我还向他作了汇报。整个战斗期间我未见到任何军首长到砥平里阵地,所以向温军长汇报的事也毫不存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书中说,此战我3个团伤亡1830人,我不知此数字作者从何得来。当时经过三次战役各部队减员都很大,不止我军我师,每个连最多七八十人,每个团也就六七百人,我3个参加战斗的团总共就2300多人左右,因为我无当时的记录,所以不能说出准确数字。按书中所讲,我伤亡两个团还多。</span></p><p class="ql-block">我掌握的情况不是这样:战斗中各团领导随时向我报告伤亡数字,战斗结束前最后一次报的数字累计是700多人;战斗结束我让作战科统计3个团上报的伤亡数字是900多人,牺牲约300多,剩下为伤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书中说我三五七团孟灼华团长向军师首长汇报伤亡情况时竟失声大哭。不知他是向哪一位汇报时哭的,反正向我汇报时他没哭,并且我没发现一个营团干部或其他干部哭,因为撤出战斗他们中表示遗憾和发牢骚的倒是确有其人。我也从未见到我师的干部战士在战斗中和战斗后哭过。也许跟别人去哭了。</span></p><p class="ql-block">书中还说,敌人越打越多,最后"邓指"让温军长统一指挥,收拾残局。</p><p class="ql-block">我从战斗开始到战斗结束一直在砥平里前线,有时还到各高地上察看敌情,并没有发现敌人大量增多,而是越打越少,最后被我压制在不到两平方公里的村庄一带时,能看到的敌人并不是很多,因为敌人都在工事里,说6000敌人和敌人增兵是撤出战斗后听军和"邓指"同志说的,此前我和我的部队皆不知准确人数, 这6000敌人的数字是否准确我未作核实。至于温军长统一指挥收拾残局的事我不知道,撤出战斗是军电台转来的"邓指"电报,我下达的命令,未曾见到温军长和他的电话以至其他任何指挥战斗的情节。</p><p class="ql-block">此书读后,我找有关人员了解作者情况方得知,砥平里战斗时他们有的是连排干部,有的还是战士,所以不能了解全面情况特别是上层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书中后记说此书出版前请当时四十军的一位领导反复看过并作了多处修改,该同志虽为军机关首长,但一般很少到前线直接参加战斗,凭他的职务也不允许他随便到前线,所以战斗细节他不可能了解很多。当作者请他看稿时,不知他对战斗细节是否提出过疑问。此书出版前没有一个作者找我这个亲身经历战斗的人征求过意见,如果找我会指出对许多细节的怀疑。</p><p class="ql-block">记得1995年在四十军驻地为写此书曾专门召集过一次我们当年参战者参加的碰头会。会上某同志提出"朝鲜战争我志愿军打输了"的观点,当时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人所共知的,我们把敌人从鸭绿江边打过了三八线,这怎么是输呢。当时作者之中的一位同志说:xxx的意思是好比下棋下和了",我说"下和"也不对,"下和"就是平棋嘛,就是说我志愿军和美国兵打了个平手,谁都没输没赢,那么我们把敌人打过了三八线,迫使他美国人认可北朝鲜为金日成领导的人民力量之土地,这怎么能叫平棋呢?也许他是指朝鲜半岛一分为二,但这并不说明是"平棋"。</p><p class="ql-block">以上两人的观点当时参加会的我们这些参战老同志都不能接受。还好,这个观点没有写进书中。</p><p class="ql-block">历史就是历史,最需要的就是真实,决不能以个人的主观意志去写历史,这是每个写史的人都懂都应该致力做到的。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出笔误虽然难免,但也应尽力避免。至于不属于一时疏忽的笔误,那很可能就不属笔误了。有史以来,以笔攻击人陷害人的事是常有的;是非颠倒、黑白颠倒,但不管如何颠来倒去,贬他扬我这条主旨是变不了的,不然也就没必要去颠倒了。如果当事人能看到还好,还有说明、解释、纠正的机会,如果当事人全部故去,后人又哪里去知道黑与白呢,只好听其胡编瞎写了。</p><p class="ql-block">至此,我想起一则典故:说金圣叹老先生在批注《三国志》时,看到关云长保二位皇嫂在曹营一十八年,夜夜在室外秉烛读书、护其安危这一节时,忽猜测关云长会不会与二位皇嫂有染,想到这里忽然困倦,梦中关云长对其言道:金先生笔下留情,保我清名也。</p><p class="ql-block">这里我也提醒所有写纪实作品的同志切切"笔下留情",万不可因为能写几个字就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要写去写小说嘛,小说任你发挥任你虚构,那儿的场地大着呢。如果是别有用心,就另当别论了,总还有个《民法》可保护人吧!</p><p class="ql-block">《军史》在记述砥平里战斗一段时的标题是:会歼伪八师获胜,攻击砥平里未果。这个"未果"二字我不知怎么理解,难道只有把砥平里攻下来才叫“有果”吗?可惜这不是那么有果未果的事, 至于其中的细节记述多处与前书相同或相近。我不想再多写,只 希望该《史》再版时能多征求一下至今健在的并参加过当年战斗 的同志们的意见,尽可能使内容与事实吻合,不然用此来教育战 士们会误事的,另外也有负于前人期望。</p><p class="ql-block">当然这些观点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