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七站,林州红旗渠,也是此行的最后一站。</p><p class="ql-block">在林州,我们入住的是红旗渠迎宾馆,这是一家五星级酒店,<span style="font-size:18px;">坐落在太行山脚下,</span>园林式院落建筑,呈斜坡布局,就像一个大公园,风景十分优美。</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迎宾馆</p> <p class="ql-block">林州最著名的景区是红旗渠,我们首先去了红旗渠纪念馆。在这里,文字、图片、实物、雕塑、模型等丰富多彩的陈列和展示,向人们叙说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和许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英雄,让我们了解到红旗渠的非凡历史和卓越价值。</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大门</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纪念馆外景</p> <p class="ql-block">景区留影</p> <p class="ql-block">位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的林州,历史上多干旱,人民深受缺水之苦。根据史料,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前(1949年),共514年,林县(今林州市)即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剧。</p><p class="ql-block">从古至今,林县历史上不少的名人贤士,直至红旗渠修建前,虽也曾采取建水库、打水井、筑沟渠等多重方法,但都未能真正有效和根本解决干旱缺水之困。</p><p class="ql-block">1959年10月,林县终于决定,修建“引漳入林”工程,从山西平顺引浊漳河水到林县。1960年2月,经豫晋两省协商同意,上报国家批准,工程正式开工并命名为“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纪念馆雕塑</p> <p class="ql-block">介绍文字</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模型</p> <p class="ql-block">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十万林县(今林州市)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战天斗地,历时十年,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筑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人间奇迹,也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雕塑</p> <p class="ql-block">实物图片陈列</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对红旗渠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建成投用给林州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截至2019年,红旗渠共引水12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供水69.7亿立方米,灌溉农田4700余万亩次,增产粮食17.05亿公斤,发电7.71亿度,直接效益约27亿元。</p><p class="ql-block">同时,水源增加也有效改善生物多样性,提高综合效益。过去,红旗渠所在区域植被覆盖率很低,生态环境恶劣。水利工程建成后,林州人在灌渠周边种草植树,大规模人工造林,发展出了立体绿色景观的生态林带,并大力开发果树种植和水产、牲畜养殖等产业,既美化了环境,也增加了人民收入。</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风景</p> <p class="ql-block">不仅作为水利灌溉,红旗渠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被誉为地球的蓝色飘带。自然风光和人工建筑的完美融合、相互辉映形成了众多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p><p class="ql-block">结束纪念馆参观,我们来到了不远处的分水岭景区,古典式建筑掩映在绿荫丛中,显得和谐优美。它也是红旗渠水利工程的中枢,通过总干渠引来的山西浊漳河的水源,在这里再由分水闸调度分配到一、二、三3条干渠流向不同的村镇,提供当地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分水岭风景</p> <p class="ql-block">分水闸留影</p> <p class="ql-block">离开分水岭,我们去了最后一个景点青年洞,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的牛岭山村。青年洞修筑在太行山腰的峭壁之上,凭此远眺,太行群山磅礴,太行峡谷蜿蜒,气势浑厚雄伟,风景万千壮丽。</p><p class="ql-block">青年洞作为紅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也是开凿最为艰巨的地段。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300名青年志愿组成突击队,坚持继续施工。他们克服挨饿受冻,伤病折磨等常人难以置信的困难,历经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伟绩,此洞被命名“青年洞”。</p><p class="ql-block">李先念主席题写在青年洞的“山碑”(意为山就是碑,碑就是山)两字,最生动全面诠释了红旗渠精神与太行山同在,与日月同辉的伟大纪念意义。</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