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对很多人来说,到重庆旅行最想看的地方可能就是红岩精神的来源—白公馆和渣滓洞,尤其是我们这些少年时代曾看过好几遍小说《红岩》、老电影《烈火中永生》等,都在脑海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可见红岩精神和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之大。</p><p class="ql-block">交通便利:在李子坝地铁站换公交可以直达白公馆站。</p> <p class="ql-block">许建业烈士,是著名小说《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 </p><p class="ql-block">电影《烈火中永生》中是由赵丹饰演的,现在还能想起他身缠手铐脚镣遍体鳞伤地被囚在地牢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白公馆</p><p class="ql-block"> 白公馆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上。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白驹自诩是白居易的后代,借用白居易别号“香山居士”,把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p><p class="ql-block">戴笠买下“香山别墅”,将其作为迫害革命者的监狱,它和渣滓洞一并被人们称作“两口活棺材”。区别在于白公馆里关押的都是军统认为“案情严重”的政治犯。</p> <p class="ql-block">白公馆1938年起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当作秘密监狱。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共产党员宋绮云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皆被囚禁于此。最多时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被关押于此。</p><p class="ql-block">1939年军统特务头子戴笠为审讯、关押的保密起见,将其选中为军统局本部直属看守所。原白公馆大门终日关闭,从侧面一小门进出,原储藏室改为地牢,原防空洞改为刑讯洞。</p> <p class="ql-block">“小萝卜头”塑像,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是杨虎城秘书的儿子,因在狱中生长发育营养不良头大身瘦所以别名“小萝卜头”,他被杀害时只有8岁。</p> <p class="ql-block">内墙上写有“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等标语。</p> <p class="ql-block">防空洞改成的刑讯洞</p> <p class="ql-block">有各种刑具</p> <p class="ql-block">狱中革命者都认真思考和学习,这是借书证。</p> <p class="ql-block">狱中革命者向党组织递交的“狱中八条”,每一条都是深刻的思考、血和泪的教训、奋斗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活着的共产党人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白公馆狱中的革命者未能亲眼看见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就凭想象制作了图片中的五星红旗。</p><p class="ql-block">并由罗广斌执笔,红旗的制作者们集体创作了这首诗《我们也有一面红旗》:</p> <p class="ql-block">狱中五星红旗的制作者。</p><p class="ql-block">红岩文化作品中(如电影)的五星红旗是由渣滓洞女监江姐等女狱友制作,而实际上是由白公馆男监罗广斌、陈然等狱友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罗广斌是白公馆大屠杀的幸存者;也是著名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不幸的是在1967年文革中去世。</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是“黎明前黑暗的日子”,当时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攻克了国民党的大量占领地,当时蒋介石“划江而治”梦想破产后,于是在重庆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进行疯狂屠杀。敌人大屠杀的屠刀首先刺向杨虎城将军。9月6日晚上11点多钟,双十二事件领导者之一、被蒋介石逮捕囚禁达十二年之久的杨虎城将军及儿子、女儿和宋绮云夫妇及儿子“小萝卜头”,在这里先后遭到特务们的利刀屠杀。</p> <p class="ql-block">黄显声(1896年12月18日-1949年11月27日),辽宁人,抗日爱国将领。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补习班,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以后决心投笔从戎,于1921年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三期炮科。</p><p class="ql-block">1930年春得张学良重用,升任辽宁省警务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长。九一八事变后,黄显声毅然投身抗日,是东北义勇军的缔造者之一。黄显声是东北军高级将领中最先接受党的领导者,并于1936年8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国民政府扣押。</p><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27日,黄显声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重庆白公馆监狱。</p> <p class="ql-block">黄显声即小说《红岩》中黄以声的原型。</p><p class="ql-block">重庆解放后,按照周总理指示,黄显声将军遗体被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周均时(1892年11月8日-1949年11月27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力学、弹道学专家。民革人士。革命烈士。</span></p> <p class="ql-block">刘国鋕(1921—1949),亦作刘国志,四川泸州人,小说《红岩》中刘思扬的原型。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到云南陆良从事教育工作,任陆良县中教务主任,并代行校长职务。在他的努力之下,县中的校风大为改进,该县的民主力量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45年底因被当地反动武装注意,撤离陆良,回到重庆。在重庆的公开职业为四川省银行经济研究所资料室的研究人员,并在《商务日报》做过记者。在中共南方局的安排下,他参与领导了“陪都青年联谊会”和“中国青年民主社”,在重庆的大、中学校和民盟中开展地下工作。1949年11月27日,刘国鋕慷慨就义于重庆歌乐山松林坡刑场,时年28岁。</p> <p class="ql-block">陈然,负责《挺进报》的印刷,是小说《红岩》中成岗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韩子栋,无比机智之人,是“11.27”大屠杀前唯一成功越狱的人,也是小说《红岩》中华子良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谭沈明(1915-1949) 重庆人。中共党员。1941年在国民党反共高潮中被捕,辗转关押于贵州息烽监狱和重庆白公馆看守所。在狱中坚持学习,数年不断。</p><p class="ql-block">他把监狱当学校,把牢房当教室,他对难友说:“要利用一切时间学好本领,为将来奠定基础。”他怀着活出去继续干革命工作的希望,在狱中用外文(英、俄)记下了他学习革命理论的心得体会,记下了他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满腔仇恨等。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激励着狱中的难友,给大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得到难友们的尊敬。</p> <p class="ql-block">谭沈明狱中外文日记</p><p class="ql-block"> 九年多的牢狱生活没有软化他的革命意志。曾对难友说:“我们被捕太久,组织上可能已不知道了。但为了革命,为了真理,我们要永久坚持下去。”在漫长的黑牢生涯中,只有小学文化的 “囚犯”谭沈明,挤出时间学习历史、地理、文学、英语、俄语。</p><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谭沈明预料到特务的屠杀毒谋,并镇定沉着的高声对难友们说:“我们要做好牺牲的准备,临行前要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1949年11月27日的夜晚,。刽子手杨进兴狼一般的嚎叫:“谭沈明出来!”谭沈明从容不迫的跨出牢门,他回过头去镇静地与难友们一一告别,并高呼着,“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新中国万岁!”的口号,气宇轩昂地走出大门,阔步走向刑场,他,他牺牲在了自己曾经学习、生活、斗争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白公馆牺牲烈士英名录</p><p class="ql-block">从1949年9月6日至11月29日,军统集中营对“政治犯”进行集体大屠杀,尤以11月27日最为惨烈。根据资料目前有案可查的死难者总数是321人。</p><p class="ql-block">在321人中,死于1949年“11·27”大屠杀者共计207人,其中烈士185人。在285位死难烈士中,现已查明,共产党员共计161人,约占总数的57%;民盟盟员共计25人,其他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成员各有数人。</p> <p class="ql-block">当刽子手集中到渣滓洞进行大屠杀时,白公馆的看守杨钦典由于平时受到狱中革命者的教育,在这紧要关头毅然倒戈,站在了正义的一边。他去打开牢门放走了最后的19人(包括两个小孩子);加上从枪杀人堆里幸存的一位,仅20人脱险。</p> <p class="ql-block">渣滓洞</p><p class="ql-block"> 渣滓洞集中营在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2.5公里。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沟,位置较隐蔽。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在此设立了监狱。</p> <p class="ql-block">该集中营三面靠山,前临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驻守。</p> <p class="ql-block">岗亭</p> <p class="ql-block">前来参观渣滓洞和致敬先烈的人不少,男女老少都有。</p> <p class="ql-block">渣滓洞看守所分内外两院,内院有一放风坝,有16间男牢,2间女牢。内院墙上写“青春一去不复还,细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忧”等标语。</p> <p class="ql-block">外院是办公室、刑讯室。外院墙上写有“长官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想到、听到、做到”等标语。</p> <p class="ql-block">刑讯室里有铁锁链、竹签、辣椒水、老虎凳等酷刑,“老虎凳”是一个长凳子,再把手脚都捆到凳子上,给脚腕下落砖头,落到第三层的时候腿就断了。</p> <p class="ql-block">女牢一室里有江姐(江竹筠)。</p><p class="ql-block">电影中的江姐是由于蓝(导演田壮壮之母)扮演的,还记得她端庄大气、坚毅又秀气的面容……</p> <p class="ql-block">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原名江竹君,又名江志炜,四川省自贡人,毕业于四川大学,中国共产党地下时期重庆地区组织的重要人物,为中国共产党追认的女烈士。</p><p class="ql-block">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江竹筠接任彭咏梧工作。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万县被捕;在铁窗黑牢里,她经受住敌人的种种酷刑折磨,仍然不折不挠、宁死不屈,被狱中难友称赞为“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1949年11月14日,被国民政府军统于渣滓洞监狱所杀并毁尸。</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江竹筠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p> <p class="ql-block">江竹筠(江竹君,江志炜、江姐)手迹</p> <p class="ql-block">王维舟为吴铭(杨汉秀)写给周恩来的推荐信。</p> <p class="ql-block">曾任国民党重庆市长的杨森命令逮捕了站在其对立面的侄女杨汉秀(吴铭),后杀害。</p> <p class="ql-block">从铁门窗看狱室</p> <p class="ql-block">2007年7月在暴雨洪灾后女牢复原修复施工时,意外发现了一堆已经生锈的铁器物件,可能是当时关押在这里的女革命者们为准备越狱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狱中革命者中不乏能文会写的人才,他们成立了一个“铁窗诗社”,写出很多诗作,还有自制的扇面。</p> <p class="ql-block">狱中诗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难友们在狱中春节联欢会上张贴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11.27”大屠杀</p> <p class="ql-block">刽子手在渣滓洞屠杀时,烈士们用自己的身躯堵住牢门挡住敌人的扫射。在刽子手纵火焚烧渣滓洞时,30名受伤或未中弹的难友,从血泊中挣扎逃出,冲到围墙缺口突围时,被刽子手发现,又有十几人被枪杀,最后有15人(包含两位小孩)脱险。</p> <p class="ql-block">大屠杀中10余人脱险由此围墙缺口处逃生。</p> <p class="ql-block">(引用图片)</p> <p class="ql-block">百度:小说《红岩》中人物名与“两座活坟墓”中真实人物的关系。主要人物江姐真名叫江竹筠,又名江志炜,原名江竹君。</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加上以下主要反面人物:</p><p class="ql-block">22、叛徒甫志高原型人物:刘国定、甫益智、刘文祥、涂孝文等</p><p class="ql-block">23、大特务徐鹏飞原型人物:徐远举</p><p class="ql-block">24、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严醉:沈醉</p><p class="ql-block">小说《红岩》再现了监狱内部残酷恐怖的囚禁生涯,及革命党人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p> <p class="ql-block">致敬先烈们!</p> <p class="ql-block">重庆解放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是“山城”与“江城”一体化,红岩文化精神与当代浪漫情怀共存的城市。</p><p class="ql-block">在红岩景区,留下很多的深思和感动。回顾过去,珍惜现在。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