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本这次北疆寻秋之旅,并未将可可托海作为重点,但当我真正站在这片土地上,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后,心中的热血便无法平息。我想说些什么,也希望大家能耐心读完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可可托海”这个名字便从中国地图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神秘的代号——“111”。</p> <p class="ql-block">在这片土地上,隐藏着一个与共和国命运紧密相连的秘密——可可托海三号矿坑。</p> <p class="ql-block">一首《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让这座位于西北边疆的小镇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p> <p class="ql-block">1935年,前苏联的地质分队沿着额尔齐斯河发现了宝贵的稀有金属,随后在此地进行了多次勘探,开启了可可托海的开采历史。</p> <p class="ql-block">可可托海拥有世界上已知140种矿物中的86种,其中稀有金属储量超过九成。</p> <p class="ql-block">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号矿坑中发现的七种稀有元素,填补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空白,使其被誉为“地质矿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可可托海三号矿坑蕴藏的锂、铍、铖、钼、铷、铯、铪、铀、钍等稀有金属和放射性元素,不仅为新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提供了宝贵原料,还肩负起了偿还前苏联巨额债务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专家撤走,要求用这里的矿产抵债。这笔债务高达52亿余元,按照协议,必须在1965年前全部偿还。正是这个矿坑,为国家偿还了近一半的债务。如果没有它,国家和人民将面临难以想象的困难。</p> <p class="ql-block">许多国家对冶炼后的“废矿石”表现出浓厚兴趣,尤其是日本。他们曾提出用一公斤粮食换取一公斤“废矿石”。但我们并未接受这一提议,因为即便是这些“废矿石”,仍含有丰富的金属元素,只是出于技术与成本考虑暂时封存。矿区的人们自豪地说:“宁愿饿死,也要把日本馋死。”</p> <p class="ql-block">可可托海三号矿坑的历史令人感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采掘,原本高出地表200多米的山峦,变成了深143米、长250米、宽240米的巨大矿坑。当我站在矿坑边缘俯瞰时,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慨。</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可可托海冬季气温低至零下57℃,作业环境艰苦,设备简陋。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前辈们创造了无数奇迹。</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建造第一艘核潜艇期间,要求这里在100天内提供8吨钽铌矿石。</p> <p class="ql-block">然而,当时的月产量不足500公斤。矿工们加大了工作量,每天工作16小时,吃饭、休息都在矿洞内,条件极其艰苦,但他们最终在100天内完成了任务。</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进程中,从中国核工业和航天事业的起步,到尖端科技“大国利器”的诞生,无不凝聚着可可托海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三号矿因此被誉为“英雄矿”、“功勋矿”。无数默默无闻、隐姓埋名的前辈们,为此付出了青春、热血乃至生命。</p> <p class="ql-block">如今,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已经停止开采,静静地伫立在大漠之中,成为一处供人们参观学习和缅怀历史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可可托海的额尔齐斯河是中国唯一一条自东向西流入北冰洋的外流河,全长2969公里,在我国境内546公里,沿途留下了一串串美丽富饶的绿洲和牧场。</p> <p class="ql-block">流经富蕴县境内的可可托海,在此形成了一条近百公里长的大峡谷——额尔齐斯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额尔齐斯河从谷底缓缓流淌。</p> <p class="ql-block">两岸奇峰怪石,与峡谷内以杉树、松树、桦树和杨树为主的森林、湍急的额尔齐斯河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粗犷、苍凉而又静谧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下一篇:寻秋日志</p> <p class="ql-block">注:本文中相关数据资料来自于百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