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上海老洋房之三

文雨

<p class="ql-block">延安西路1262号(番禺路60号)</p><p class="ql-block">孙科住宅</p><p class="ql-block">该建筑由邬达克设计,建成于1931年,是一幢以西班牙与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为主的混合建筑。该建筑占地约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系西班牙式,兼有巴洛克风格,壁炉顶上的烟囱似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做法,外墙立面简洁明快,又具有西方现代派建筑的风格。宅前为中国式庭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延安西路1262号美国乡村总会</p><p class="ql-block">美国乡村总会建于1925年前后, Elliott Hazzard 设计,西班牙巴洛克风格建筑。原辟有高尔夫球场、弹球房、舞厅等。南侧山墙门头有巴洛克花饰。北面进门门头为半圆拱券,山墙为巴洛克风格,饰以简化的葫芦瓶饰。大礼堂北山墙也为巴洛克式,山墙开玫瑰花式通风洞,山墙顶共座5个装饰葫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海军俱乐部附属游泳池</p><p class="ql-block">游泳池是目前上海仅存的英制尺寸露天游泳池,拼花马赛克外观纹样清晰、装饰精美,保存良好。</p><p class="ql-block"> 1924年乡村总会建成时,主楼与游泳池、健身房(海军俱乐部)连为一体,游泳池四周环以粗壮的混凝土柱廊。柱廊外侧设绿廊和凉亭,覆盖平缓的坡屋面,屋面下摆放桌椅,作为休息区使用。</p> <p class="ql-block">东湖路70号</p><p class="ql-block">一代枭雄杜月笙旧居之一</p> <p class="ql-block">南昌路53号林风眠旧居</p><p class="ql-block">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p><p class="ql-block">林风眠直接培养出的学生撑起现代中国美术的半壁江山,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董希文,席德进,苏天赐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南昌路57号</p><p class="ql-block">原为法国总会俱乐部。砖混结构,1931年建。西班牙式。红瓦屋面,曲线形山花,屋面檐口下做红砖叠涩出挑装饰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南昌路47号</p><p class="ql-block">原为法国学堂、法童学校。万茨、舍伦设计,姚新记营造厂承建,砖混结构,1926年竣工。略具法国文艺复兴特征,并结合新艺术运动的装饰。南向设有通长外廊、阳台,中部为盔式四坡顶,外墙多用券窗,檐下为木制牛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旧居</p> <p class="ql-block">南昌路100弄2号</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17年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刊登《体育之研究》,这是迄今发现的毛泽东公开发表最早的文章。</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