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今年九月,我去安徽乡间赶集,遇上一对农民夫妇,守着一车新藕在叫卖,三块五一斤。买藕的人全挑那些短圆鲜嫩的部分,一大堆老藕被削下堆在一旁。我说,这些老藕还能卖掉吗?男的看看我说,卖给工地食堂,给干活的工人吃。你想要,就一块钱一斤。</b></p><p class="ql-block"><b> 我买下了四十多斤老藕,卖藕人喜滋滋地帮我装上袋,扛上车,还送了我几节嫩藕。旁边有个卖山芋的农民悄悄告诉我,卖给工地食堂比这还要便宜。但我很知足,在城里一块一斤买不到这样的鲜藕。再说我买藕不是当菜吃的,要用它做藕粉,这可是上好的原料。</b></p> <p class="ql-block"> <b>当知青时,我曾在队里的粉坊干过二个冬天,跟生产队农民学会了“拐粉”,用的石磨就是锡剧《双推磨》中的那种,一人下料,一人用木拐扯磨,苏北一带管这活叫拐磨。拐出的粉不含任何添加成分,属于天然低碳食品。粉渣和浆水可以喂牛,淀粉留到过年时做成粉丝分给社员吃,不产生一点废料。老农还告诉我,绿豆、豌豆、山芋、土豆都能拐粉。但没说过藕粉怎么做,我们那里没有藕塘,农民也买不起藕。</b></p> <p class="ql-block">“拐磨”的场景(网搜照片)</p><p class="ql-block"><b> 我花了一上午时间,按传统的工艺流程,用“藕擦子”代替石磨,将洗干净的老藕擦成碎渣,然后兑水搅拌、搓揉、吊浆,经过两次过滤,洁白的藕粉毫无悬念地沉淀在盆底!</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那几天阳光火爆,35度气温下,不消半日湿粉便晒干。晒干后的藕粉呈微红色,与超市买的不同,没那么白。午睡过后,气定神闲,用开水冲了两碗,加上桂花白糖。吃完,口中桂花余香久久不散。</b></p> <p class="ql-block"><b> 桂花是我头年秋天在一个叫做“知青农庄”休闲山庄采的,那次正赶上桂花初开,整个山庄被香气弥漫着,让我动了做桂花糖的念头。采来的桂花经过清洗晾干,一层白糖一层桂花腌在瓶中,几日后就成了桂花糖。我制作藕粉的想法起因于这些桂花糖,这两样东西的搭配,被老南京人认为是绝配。小时曾在玄武湖公园品尝过一次,那是用湖里的鲜藕和公园中的桂花制成,好几毛钱一碗,挺奢侈的。尝过一次,回味半生。所以,一直想着自己动手实践一下。</b></p> <p class="ql-block"><b> “用纯天然食材和纯手工工艺制作而成的桂花糖藕粉,与舌尖的味蕾发生碰撞,让人对秋日的下午充满了诗情般的幻想”。</b></p><p class="ql-block"><b> 我用美食频道的口吻,为我的劳动成果想好了解说词。</b></p><p class="ql-block"><b> 这个秋天,午后的阳光总是那么灿烂,闲在家中,学着夫子庙“莲湖”甜食店的做法,还享受了几次“全自助”制作桂花赤豆藕粉小元宵的乐趣。赤豆是前两年自己种的,元宵粉是自己用糯米“拐”的。</b></p><p class="ql-block"><b> 我管这叫“秋日下午茶”。</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年轻时,从未想过去干这些无助于解决温饱且费时费力的事,因为身处的环境不允许。</b></p><p class="ql-block"><b> 退休前,没体验过“下午茶”的滋味,因为有生活的负担。</b></p><p class="ql-block"><b> 而现在,我费心费力去劳动着且自乐着,或许是因为来到了人生的秋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