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99个记忆~当年的保值储蓄

靳宇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得上是首屈一指。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排在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民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生活水平和前几十年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br>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包括思想解放的障碍、经济改革的阻力以及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其中有一个问题一度困扰着改革进程,使改革步履蹒跚,这便是计划经济中的价格体系。<br> 现代的年轻人可能还不清楚,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商品的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由国家制定,笔者就有与单位财务科长到哈尔滨有关部门审批床单价格的经历。国家及中央一级管理的价格,加上县以下管理的价格,达2400种。就连火柴、发夹、图钉等小商品也都由价格部门统一定价,可以说,巨细无遗,一网打尽。<br>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让全国大部分老百姓勒紧裤腰带来进行工业化建设最有效的经济手段。<br> 以粮食为例,国家一直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收购稻谷的价格,1962年,每50公斤9.5元;到1978年,仍然是9.5元。这在全世界也找不到第二例,价格与价值,严重脱节。农产品的价格长期低于其价值,而工业产品的价格却高于其价值,以当时全钢上海牌手表定价为120元/块,按现在物价约为1.2万元,违背价值规律,导致农业发展深受影响。<br> 计划经济统一价格的危害主要体现于: 资源无法有效分配、扼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改善微观效率、导致黑市产生等一系列负面效应,最终结果是严重阻碍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r> 价格改革首先从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广州开始试点。最初阶段,习惯了价格几十年一贯制的市民牢骚满腹,群众怪话连篇,说‘形势大好,白菜三毛’(原来5分钱一斤)。但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商品供给量大大增加,1980年2月,《羊城晚报》就出现《国民经济调整带来喜人变化,广州春节市场活跃兴旺》的大字标题。农副产品零售价逐步下降,猪肉从过去每公斤0.9元,降至0.65元……。<br> 价格改革,把整个时代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物价改革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br> 1987年8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在北戴河召开,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br> 价格改革的总方向是:“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以转换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实现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要求。”<br>总设计师也公开表态:“价格改革这一关必须要闯过去的,这一关迟早要过,长痛不如短痛。”<br> 1988 年3月,“闯关行动”从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开始,随后在全国范围铺开。当月,上海市调整了280个种类商品的零售价,这些商品大都属于小商品或日常生活必需品,涨价幅度在 20-30%之间,猪肉由每市斤2.5元涨至4.9元。<br> 北京市民赶在猪肉调价前抢购囤积,肉卖光了,排队的群众还不肯散去。<br> 由于过去几年物价逐步上涨,老百姓已经形成很强的物价上涨预期,老百姓看见各种商品尤其是生活必需品价格不断涨价,以为大幅度的涨价即将开始,于是大中城市首先掀起一股来势凶猛的抢购风潮 。<br> 在那个酷热逼人的夏天,一场让政府措手不及的抢购风,突然爆发了。银行出现众多挤兑人群,勤俭国人手中存款成了“洪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现在它成了覆舟之水。市民攥着大把的钞票,疯狂扑向商店,抢购一切可以抢到手的商品,人们疯狂抢购东西不是为了使用,都是为了“保值”。<br> 贵金属黄金成为抢购的首选。<br> 家用电器也被认为有保值功能。 服装、肥皂、食盐等生活日用品遭到哄抢外,甚至连滞销商品也被抢购一空。 在物价上涨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存钱不如存物”,大规模的抢购,本应有很多现金回笼到银行,事实上银行收到的回笼现金却非常少。相反,抢购风潮引起了大范围的挤提储蓄存款行为,连最稳定的定期储蓄也被大量提前支取。银行存款被提出来抢购商品,而企业生产又完全跟不上,导致商品供应严重短缺。<br> 1988年7月货币流通量1638亿元,而国营商业库存仅为 1538亿元 ,形势十分严峻!商品的短缺,引起了物价的持续上涨,官方公布1988年物价上涨18%。<br> 物价上涨幅度已经超过了储蓄存款利率,形成了储蓄存款的负利率;群众的疯狂提兑,也造成了银行的“贫血”。<br> 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通知各银行从1988年9月10日起开办人民币长期保值储蓄存款业务,使3年以上的存款利息不低于以至略高于物价上涨幅度。在通胀的背景下,保值储蓄能保证储户的利益不受侵蚀,稳定储蓄的功能得到极大的发挥。<br> 1989年三季度保值补贴率为13.64%。<br> 各商业银行也都各显神通招储,邮政储蓄只要存入3000元,就可奖售一台计划价格的彩电,那时候的彩电都还是稀罕物呢。当时,笔者也想为国家排忧解难,但工资收入勉强维持日常支出,只能望奖兴叹。 直到1996年4月才停办“储蓄保值补贴”,并多次下调利率。当下,物价虽然仍在变动,但银行再也没执行过“保值贴补率”政策。 回看这次“闯关”行动,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企业改制未见成效、供求关系没有理顺的情况下,又高估了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贸然进行价格闯关,不但没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造成了负面效应。 因此,在价格闯关不久,8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紧急发布《关于做好当前物价工作和稳定市场的紧急通知》,紧急停止价格闯关。<br> 从1989年开始,中国开启了漫长的对物价治理整顿的过程,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期才逐步实现了大部分商品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并轨。<br> 到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做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的重大判断。至此,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也初步建立起来。<br> 我们在当下时光、站在上帝的视角很容易观察这次价格“闯关”的来龙去脉、是非功过;但是站在当事人立场,谁也不是神仙,谁也没开上帝的视角。我的妈妈教我这样一句名言:“若知三天事,富贵几千年!”<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