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淘金记 (纪实文学,连载1)

药朝诚

<p class="ql-block">摘要:</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各大建筑公司开始向中东地区派遣劳务人员。本文主要记述来自我国山西省的三百多名建筑劳务人员,冒着“两伊战争”的炮火,奔赴伊拉克,成为该省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批出国“淘金者”。</p><p class="ql-block">他们在伊拉克北部哈巴尼亚沙漠深处一个名叫“小巴格达”的地方,历时三载。经历了战争、沙漠酷暑、孤独煎熬和高强度劳动的考验,除了两人因公死亡之外,其他人都完成任务回到国内,并且都挣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桶金”。</p><p class="ql-block">作者本人就是这批劳务人员之一,担任英语翻译,项目中的另外两名翻译一起,也参与了“淘金”活动。 在工作期间,秘密制定了“萨特琳娜计划”,用自己的劳动所得,自费去英国深造,完成了学业。</p> <p class="ql-block">(一)云层之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天上午11:20,我们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向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沙迦飞去,目的地为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万米高空,云层之上,一架波音747正在翱翔,机上乘坐着378名来自我国山西省的“淘金者”,由一位姓窦的工程师和我负责带队。除我之外,其他人的职业都与建筑有关,不是木工、就是瓦工、或者钢筋工,也有好几个技术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客机进入平稳飞行之后,空姐开始推着小车为旅客提供饮料。身为翻译,我煞有介事地不时起立环顾大家,看谁需要帮助。映入我眼帘的一景颇为滑稽,除了几个空姐的海蓝色服装之外,机舱里齐刷刷的一片灰色,因为劳务人员们全部身着灰色呢子西服, 是用每人280元的出国人员制装费统一购置的。也许都是第一次出国,也许与“战争”有关,“淘金者”们的面目表情各异,有的人一脸严肃,有的东张西望,有的呆若木鸡。</p> <p class="ql-block">我本人也是第一次出国,更是平生第一次穿西服、打领带。因此,我总不由自主地用手扭扭脖子处的领结,确保其呈正三角形。我扭头看看旁边的窦工,他的领带打的很好。窦工,50岁出头,个子高高的,长了一双丹凤眼,人很帅气,脾气很好。</p><p class="ql-block">窦工说:“陈翻译,别太操心了,这是国航的的飞机,服务员都是中国人,用不着翻译。”一位空姐过来了,我下意识地问:“对不起,请问可以用人民币支付吗?”</p><p class="ql-block">我知道,大家兜儿里都没有美金,也没有外汇卷。</p><p class="ql-block">空姐微笑着回答:“抱歉, 只能用美金或者外汇卷。”</p><p class="ql-block">“过一会儿需要找几个人帮我填写入境卡和报关单,将近四百份,我一个人忙不过来。” 我对窦工说。</p><p class="ql-block">“放心吧, 我帮你选人。这里面有我们公司一百多人。”窦工回答。</p><p class="ql-block">出国前,这批“淘金者”中的大部分是来自县里的农民工,属于杂牌军;小部分(包括窦工)来自省建公司,属于正规军。 我们的派出单位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外经办公室。出国期间,所有劳务人员的国内工资由省外经办发放。</p><p class="ql-block">我低声对窦工说:“第一次带领着这么一大批人出国,第一次要与外国人面对面用英语沟通,心里好紧张啊。”</p><p class="ql-block">“能理解,一回生、二回熟,慢慢就好了。很遗憾,我在学校学的是俄语。” 窦工鼓励我。</p><p class="ql-block">“陈翻译,如果没有你的那次表态发言,绝不可能有这么多人来!” 窦工接着说。能听出来,他在有意识地为我缓解心理压力。</p><p class="ql-block">窦工的话让我想起在北京培训期间发生的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