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备战黄淮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次非战争军事行动准备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下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甬上话</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九、兵力</b></p><p class="ql-block"> 根据集团军指挥员的要求,拟定了新版抗震救灾方案。要求各部队1998年6月10日前完成救援准备。 </p><p class="ql-block"> 按照就近就便、量灾用兵、梯次部署、逐次出动、留有后手的原则,分别对三个方向的救灾兵力编成和任务区分如下: </p><p class="ql-block"> 一一南黄海方向时,坦克十师、炮兵九师、高炮旅编为第一梯队。摩步一师、步兵三师,集团军司令部、后勤部、装备部直属分队编为第二梯队。 </p><p class="ql-block"> 一一闽粤赣方向时,步兵三师、摩步一师编为第一梯队。坦克十师、高炮旅、炮兵九师编为第二梯队。 </p><p class="ql-block"> 一一 驻地附近时,由各部队自行编成相应的梯队。 </p><p class="ql-block"> 各梯队任务是:协助军区第一梯队抢救人民生命财产;防止和控制火灾、水灾等次生灾害;协助地方抢修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水利、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生命线工程;协助地方维护震区治安秩序。</p><p class="ql-block"> 留有充分的预备力量,是打仗用兵的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各类非战争军事行动。本次行动,以工兵团编为集团军抗震救灾工程预备队,负责主要行动方向部队的道路保障,遂行震区特殊工程、水灾、抢救等任务。防化团为军区和集团军防化预备队,担负主要震区供水,协助消除疫情等特殊任务。由军区掌握使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机动</b></p><p class="ql-block"> 机动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基本行动。某种意义上讲,按时机动到位就意味着胜利。能否在关键的时候,将兵力投送到关键的地方,也是衡量一支部队综合战斗力的基本标准。</p><p class="ql-block"> 根据交通条件,首先对赴南黄海诸地救灾的开进路线作了详细区分。</p><p class="ql-block"> 一一赴盐城地区时,分别在长江镇江、江阴、张家港十一圩渡口及南京渡江。沿江都、兴化、盐城之线;如皋、东台、盐城之线;滁县、六合、江都、兴化、盐城之线;黄桥、如皋、东台、盐城之线;杭州、江阴、黄桥、姜堰、东台、盐城之线:金华、杭州、嘉兴、如皋、东台、盐城等六条线路开进。</p><p class="ql-block"> 一一赴淮阴地区时,分别沿扬州、高邮、宝应、淮阴之线;滁县、来安、盱眙、洪泽之线;苏州、泰兴、江都、高邮、宝应、淮阴之线;南京、六合、汉涧、洪泽、淮阴之线;苏州、无锡、泰兴、江都、高邮、宝应、淮阴之线;杭州、南京、汉涧、洪泽、淮阴之线;金华、杭州、嘉兴、江阴、江都、高邮、宝应、淮阴等七条路线开进。</p><p class="ql-block"> 一一赴连云港地区时,沿扬州、高邮、宝应、涟水、灌云、连云港之线;滁县、来安、洪泽、淮阴、连云港之线;苏州、如皋、盐城、阜宁、响水、连云港之线;南京、六合、汉涧、洪泽、淮阴、灌云、连云港之线;苏州、无锡、江都、宝应、淮阴、涟水、灌云之线;杭州、苏州、湖州、常州、江阴、江都、宝应、灌云、连云港之线;金华、杭州、嘉兴、常熟、如皋、盐城、阜宁、响水、连云港之线;江都、高邮、宝应、灌云、连云港等八条路线开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一、调整</b></p><p class="ql-block"> 方案规定了各部队在各方向救灾时的任务调整区。</p><p class="ql-block"> 所谓任务调整区,是指救灾部队接近震区时的一处相对安全的区域。在此地城内快速了解震情,进一步明确任务,建立各种保障基地,开设野战救护点和指挥机构。通俗讲,类似进攻作战时的冲击出发阵地和后方勤务配置地域。</p><p class="ql-block"> 在地震救援时,建立任务调整区是必要的。对于预防后续震情、保障自身安全、提供各种救援保障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一一盐城方向,摩步一师在北李庄地区;步兵三师在新团庄地区;坦克十师在大顾庄地区;炮九师在便仓地区;高炮旅在岗中地区;工兵团在孙英庄地区;集团军指挥所和防化团在大团。</p><p class="ql-block"> 一一淮阴方向:摩步一师在后三圩地区;步兵三师在钱大庄地区;坦克十师在范集地区;炮九师在傅周庄地区;高炮旅在和平农场;工兵团在黄集地区;集团军指挥所和防化团在大兴庄、网张桥地区。</p><p class="ql-block"> 一一连云港方向:摩步一师在小朱庄地区;步兵三师在广丰庄地区;坦克十师在下车地区;炮九师在龙苴地区;高炮旅在合兴庄地区;工兵团、防化团在任二庄地区;集团军指挥所设任二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二、指挥</b></p><p class="ql-block"> 集团军建立抗震救灾指挥所。由基本指挥所、前进指挥所、预备指挥所组成。基指负责指挥协调各方向抗震救灾行动;前指负责一个方向救灾时在震区的组织指挥;同时出现两个方向震情时,由预指负责另一方向救灾组织指挥。 </p><p class="ql-block"> 渡江指挥所,由炮九师、坦克十师、高炮旅分别在张家港渡口、江阴渡口、镇江渡口过江建立,负责对各渡江部队实施指挥协调。 炮九师在南京过江点建立调整勤务,负责对在南京渡江部队实施调整。集团军不建立渡江指挥所。 </p><p class="ql-block"> 指挥要求是,出动救灾时必须由上一级指挥。指挥重点为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兵力主要用于重点地区、重点目标和关键时节。对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紧急重大险情,可边行动边报告。重大行动,主官要亲自掌握处置情况,靠前指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三、保障</b></p><p class="ql-block"> 运动保障:扬州、宝应、淮阴、连云港和靖江、如皋、盐城、滨海、连云港的两条主要公路以及镇江、江阴两渡口的保障,由军区负责。</p><p class="ql-block"> 集团军工兵团组成两个运动保障队和一个工兵预备队。第一运动保障队负责高炮旅、炮兵九师、坦克十师、集团军指挥所的运动保障;第二运动保障队负责摩步一师、步兵三师的运动保障;工兵预备队主要协助地方在张家港十一圩港开设一个门桥,保障部队在十一圩渡口过江。</p><p class="ql-block"> 通信保障:集团军指挥所与军区的通信联络由军区负责保障。集团军指挥所对各师、旅、预备队的通信联络,由集团军通信团组成一个综合保障分队负责;各部队内部通信联络自行负责。</p><p class="ql-block"> 车辆保障:向灾区机动均采用摩托化输送方式,所需车辆自行负责。不足部分,通过当地军分区、人武部向地方紧急征用。集团军直属分队的车辆,由后勤部负责协调保障。</p><p class="ql-block"> 防化保障:由各部队自行负责。救灾时,均携带防毒面具等防化器材。集团军防化团做好在震区内执行防疫洗消任务准备。</p><p class="ql-block"> 卫勤保障:集团军指挥由门诊部负责;九八医院组建一至两个医疗保障队,负责对集团军指挥机构和诸预备队的保障。各部队均要建立医疗队负责本级卫勤保障。医疗保障队视情担负震区群众救治任务。</p><p class="ql-block"> 后勤保障:各部队按战备规定携行各种军需保障物资。机动中的后勤保障自行组织。到达灾区后由军区第十三、十五分部开设的兵站负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四、后记</b></p><p class="ql-block"> 中国军人对大的自然灾害有着天然的敏感,并视灾害救援为天职。这是中国军队有别于他国军队的明显标志。</p><p class="ql-block"> 叙述这一次时间拖的很长的抗震救灾备战过程的文字很枯燥。没有生灵活鲜的情节,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没有感人肺腑的过程,更没有华丽词藻的喧染。有的只是冷冰冰的一项项任务、很乏味的一处处地名,一句句命令式的言语。到后来也没能用得上。</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正是一旦有事能快速做出反应的前提,是完成救援准备的主要依据,也是一项打基础的工程。</p><p class="ql-block"> 一个集团军、一个师的行动不能代表全军,但“窥一斑而知全貌”。从这次备战的过程,可以看出人民军队总能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害现场的基本原因。这就是:高度的职业操守和强烈的使命感;对情况的不断研判和长备不懈;精良的职业素养和多手准备;讲求科学的态度和周密细致的筹划。正是对“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这一原则的最好铨释。</p><p class="ql-block"> 距1991年做黄淮海地区抗震救灾准备己过去了三十多年。如今的解放军今非昔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国家的交通网建设更是上了几个量级,机动手段多样,机动路线四通八达,机动能力与上世纪九十年代不能比肩。经过汶川、玉树等大规模救灾的实战,总结积累了无价的救灾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军在执行此类任务时,一定不负众望,打赢任何形式的硬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END~</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2024年11月23日)</b></p> <p class="ql-block"><b>浙忆库转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