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博物馆—文明起源

Amber

<p class="ql-block">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p> <p class="ql-block">夹砂灰褐陶,形体厚重,大口尖底,通体饰斜篮纹,腹上部刻划一组符号,从上至下为“日、月、山”形。大口陶尊多出于墓葬,也有出自房址的。。这件大口陶尊出自 2 岁左右的儿童墓,与另外一件陶尊相扣合。</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p><p class="ql-block">这组玉玦出土于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呈圆环状,有线切缺口,加工技术已十分成熟。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左右耳部,推测为耳部装饰。</p> <p class="ql-block">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为男性面部形象,脸部丰颐,鼻梁挺直,下颌微圆,顶部平,额前头发用绳纹表示,以黑彩绘出眉毛和胡须,眼睛及口部镂孔,双耳扁平,穿有小孔。</p> <p class="ql-block">彩陶盆</p> <p class="ql-block">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300-公元前2600年)</p><p class="ql-block">立鸟异形陶器,出土于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造型独特,形似瓶子,中空,顶部饰一立鸟形象,中部羽毛状对称装饰,器身有四个对称的圆孔。此器出土于尉迟寺遗址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广场。广场由红烧土铺垫而成,中部有一处圆形烧火痕迹,应是氏族成员聚会和祭祀活动的场所。有学者根据其出土位置和陶器上鸟的形象,认为其与太阳崇拜有关。</p> <p class="ql-block">山西襄汾陶寺遗址</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陶寺文化(约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p><p class="ql-block">这件朱书文字陶扁壶是陶寺遗址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出土于居住遗址内一座陶寺文化晚期的灰坑内,已残。壶鼓腹部用朱砂写有一个“文”,与甲骨文形体结构十分相像,平腹一面的字符,目前尚不能识读,沿破损处涂朱一周,表明在朱书时此壶就已残破。撇、捺笔锋清晰,推测用来书写的工具应为毛笔。</p> <p class="ql-block">山西襄汾陶寺遗址</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陶寺文化(约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p><p class="ql-block">这件石磬出土于陶寺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呈不规则多边形。器物上有一悬孔,孔内有绳索磨痕,显然是长期使用过。陶寺遗址出土的石磬是在当地采石并加工制造的。距陶寺遗址7公里的大崮堆山南坡,有一陶寺时期的石器制造场,曾出土有未加工完成的磬坯。</p> <p class="ql-block">彩绘龙纹陶盘</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壶</p> <p class="ql-block">山西襄汾陶寺遗址</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陶寺文化(约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p><p class="ql-block">这件彩绘陶盆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敞口双层折腹盆。像两个单层折腹盆套接在一起,灰褐色胎,器表灰色陶衣,唇涂红。器表有红、白、绿三色。</p> <p class="ql-block">单耳垂腹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500~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青海乐都柳湾遗址</p> <p class="ql-block">双耳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齐家文化(公元前2200~前1600年)</p><p class="ql-block">青海乐都柳湾遗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