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教育,似乎在逐渐失去健康因素,我们仿佛能看到生命是如何慢慢萎缩的。《十三邀》已进行到第八季,认真观看后,感慨颇多。据北大的林小英教授观察说道:“高中 一二年级的学生神经正常且充满活力,然而一旦进入高三,便被书本和题海淹没。人开始变得不爱与人打交道,变得功利,有了交易意识。那些看似“无用”的事情,如音乐、聊天、发呆等能滋养生命的活动,此时似乎都失去了意义。”林教授还说,如果用摄像机记录高中生三年的生活,呈现出的会是一个生命从荣到枯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林教授对此深感无奈,她指出<b style="color:rgb(237, 35, 8);">当下教育改革的驱动力是经济和金钱,而非育人。</b>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像机器一样学习、刷题?为什么要抓升学率?因为学校要评优评级。可学校又为何要评优评级?是为了资源和经济。在这种经济金钱的驱动力之下,形成了我们如今普遍的认知:“如果考不上大学,人生就完蛋了。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进大厂、赚大钱,走上人生巅峰,过上幸福生活。”这些认知和单一的评价体系,都在为这个闭环服务,实在可怕、难受又难过。但又不能轻易言说,因为这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十三邀》的制片人提出的问题:我们似乎知道什么是对的,但却一直在另一条路上越走越远。我们明明知道现在的教育存在各种问题,却好像无人能改变,没有更好的办法,也无人可以逃离其中,这着实令人难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在洪流之中,个人虽难以改变潮水的方向,但也并非完全束手无策,我们不必太过悲观绝望。正如林教授最后提到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个“脱嵌”,作为个人或个体,对自己进行“脱嵌”。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是否要用这样的评价体系来评价自己、看待生活,这对每个置身其中却又不愿被裹挟的人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林教授说,我们可以先跟着洪流往前走,但在此过程中要慢慢看清自己想要什么、想去哪里,然后找到属于自己的分流,这或许是个体的一条出路,但需要莫大的勇气。谁说我们必须按照预定的路线长大?正如<b style="color:rgb(237, 35, 8);">冯骥才先生所说:“风可以吹起一张薄纸,却吹不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