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记录着我们

老洋

<p class="ql-block">  庆祝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党和国家以最高的规格和礼仪,为国家建设发展民族复兴立取得丰功伟绩的杰出人物颁发勋章,授予最高荣誉。</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75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各种风险和挑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进步的奇迹,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历史新进程。</p><p class="ql-block"> 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颁奖热烈隆重的场景,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在国庆节,隆重表彰先进人物,彪炳英雄业绩,鼓舞人民斗志,激励后人前行,千秋万代,永世流芳。</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出,受表彰者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将永载共和国史册,他们忠诚、挚着、朴实的优秀品格,值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普通人,我不能与受表彰的英雄堪比。但是,我经历七年的上山下乡,我们一代知青人的奉献,总书记讲话指出的“忠诚、挚着、朴实的优秀品格”,体现在我们身上,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水,光阴似箭,五十多年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我们国家很多地方,还保留着知识青年,当时建设的农场和居住点。为了开发文化和旅游,不少地方,复原和重建了知青驻地,作为历史展览纪念地。</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全国有一千七百多万城市青年,陆续下乡到农村。</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知识青年,很多只受过初中教育,年龄多数才是十六七岁。</p><p class="ql-block"> 他们背上行囊,带着理想,离开父母,从大城市到了十分陌生的农村或边疆。</p><p class="ql-block"> 他们有的在农村插队劳动,有的在农场务农,有的在草原放牧,有的在兵团屯垦开荒。</p><p class="ql-block"> 他们是共和国的第一代儿女,怀揣着英雄主义,背负历着史责任,身上流淌着红色血脉。</p><p class="ql-block"> 他们有热血,有激情,自愿到农村、到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无私奉献青春,甚至生命。</p><p class="ql-block"> 他们在农村,倾注热血年华,勇于生产实践,传播科学文化,推广先进技术,带领帮助当地改变贫困落后,造福一方。</p><p class="ql-block"> 他们生活艰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在十分困难和单调生活情况下,不甘落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传播了城市文明和先进文化。</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知青的历史高潮,持续了十年。以这十年为基点,或前或后,社会给予这代一人的命运,比知青生活还有更大的冲击和考验。</p><p class="ql-block"> 困难时期的艰苦岁月,知青恰逢其时。知青作家梁晓声描述,他小时候,一个父亲当领导干部的同学给他一个包子。他饥饿不耐,几口便吞了下去,然后才问,包子啥馅儿的?为啥这么香?得知是豆饼馅儿,他便产生了想弄到豆饼的想法,因为他在马路上见到过农村来的马车上时常放着豆饼。</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他又一次看到一辆马车上有豆饼的时候,就在马车周边转了好几圈,想拿而不得手。急情之下,他当面抢到了马车上的半块豆饼,迅速往家跑去。马车夫穷追不舍,一直追到他家。他妈妈命令他把豆饼还给人家,他不情愿,但还是给了。马车夫向他妈妈诉说,这半块豆饼是他们全家的口粮,还流泪了。他妈妈听说后,给了马车夫两个黑面馒头,接过馒头,马车夫再把半块豆饼,掰开分给他妈妈半块的半块。然后,两个大人一个孩子都哭了。</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的饥荒,知青们就是孩子,正在长身体。在城市,在全国,梁晓声这段的描述,仅仅是一个小插曲。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饿死人的屡见不鲜。</p><p class="ql-block"> 下乡再大批返城,没住处难安身,知青生活窘迫。</p><p class="ql-block"> 一位老知青朋友说,我们当年下乡的时候,年纪尚小,不懂得家、不懂得亲人,也不懂得城市和生活。走出去了几年,再回到家里,看到父母老了,弟弟妹妹大了。这时,家却变小了,且陌生了,好像是不属于自己的啦。而就是这个时候,自己觉得两手空空,工作没有,就连栖身之地也没有,下乡收获给自己的只是年龄大了不饶人。</p><p class="ql-block"> 这个想法,是一代知青人的集体的领悟。父母年纪大了,自己已经成年,工作住处一无所有。</p><p class="ql-block"> 于是,这个时期的城市居民大院,比比皆是的在平房边上接偏厦子,在院子空地翻建煤棚子,在老宅平房上面加盖二层楼,这便是这一代人寻找栖身之地,后来成为棚户区的原始开端。</p><p class="ql-block"> 有的家庭,如上做法无能为力的,兄弟们相继结婚就挤在父母的老房子里。我父母家邻居,就是一对父母,还有两个没结婚的妹妹,加上大哥二哥两个兄弟结婚,一起挤在二十一平米的房子里面。</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城市居民大院,每到周天,担水劈柴,洗衣晒被,在院子里做饭,甚是热闹。</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期,城市住房困难,返城知青们没房没工作,是普遍的社会现像,也是广大城市家庭的第一愁。</p><p class="ql-block"> 工作与住房是一脉相承的,没有工作才没有房子。</p><p class="ql-block"> 知青们不等栖身下来,就要四处奔波去挣饭碗。这个时代的返城知青,没有他们没有干过的活。他们早出晚归,吃尽了辛苦,而收入,全国上下可能都在四五十元钱罢了!这菲薄的收入,接济着紧跟而来的子女出生,家庭生活沉重负担。</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知青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生活现实,是他们最不能接受的,而是没有办法而为之。</p><p class="ql-block"> 市场转型的冲击,知青们难上加难。改革了,市场转型的迅疾到来,知青们思想适应障碍过不去。他们还来不及消化突如其来的改变,社会又发生了变化。改革大潮的他们,多数生活在变革社会的夹缝中。他们站劳务市场,做小买卖,出力做临时工,肩背上负载着子女上学及父母的年迈,艰苦前行。</p><p class="ql-block"> 一千七百多万知青,当年是国家前进的激浪潮头,这时候被遗忘了,这或许是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激荡短痛。总之,知青这个群体,处于极其困难之中!</p><p class="ql-block"> 现在,知青历史已经落幕,这一代人都是暮年老人,他们已经在退休行列。</p><p class="ql-block"> 我感到,共和国辉煌的今天,是一代代祖国儿女杠过来的。是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个阶层,以及整个民族扛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这其中,也有我们一代知青人的担当作为。</p><p class="ql-block"> 回首,五十多年,一千七百多万知青们,背负的太多!</p><p class="ql-block"> 如今,十四亿中国人中,我是哪一个?歌唱家韩红的《祖国不会忘记》唱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付出的就是我们;在辉煌的事业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们。不需要你认识我们,不渴望你知道我们,我们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需要你歌颂我们,不渴望你报答我们,我们把光辉融进祖国的星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山知道我们,江河知道我们,大地知道我们。</span></p><p class="ql-block"> 共和国记录着我们!</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3日哈尔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