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活字 继续采访原上海字模一厂老厂长吴永康

陈其瑞

<p class="ql-block">近日终于联系到吴永康厂长。他23岁便当上公私合营公方代表厂长了,一直到八十年代调任上海印刷物资公司经理,再到一九九四年退休止,一直领导着字模一厂。字模一厂的前身是百年老厂华丰铸字制模厂,在浙江路北京东路口,后来发展搬至许昌路1110号后才改叫字模一厂。</p><p class="ql-block">上海活字项目要完整了解那段珍贵的历史,我们是绝对少不了他的。那天采访虽短,获得的信息却是大量的。采访是从一帧老照片开始的。</p> <p class="ql-block">由于此照摄于1951年, 那时铸字和制版合在一起的工业同业公会第一届委员合影,照片距今巳六十多年,上面的人多已作古。</p><p class="ql-block">厉致谦所知信息有限,曾微信发在网上求征核实照片上人物,我只知曾在上海照相制版厂的同事周耿虹一人,其他网上就无人回音了。</p><p class="ql-block">我觉得不仅为了这一张老照片,联想到这几天来,他们从网上,再去档案馆,又与退休老人前辈们一一作访、录相记录,千方百计的为收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而努力着。要知道这并不是他们的主业,都是业余自费进行的。这首先感动了我,觉得他们才是过去我们工作的真正知音,为此更愿意为他们提供我所知的一切帮肋,上海活字项目工作意义相当了不起!</p> <p class="ql-block">说实话我认识吴永康,也只是在一九六八年印研所字体室被下放到字模厂时。他那时正被靠边批判,记得那时在四楼机刻车间,他们用食堂吃饭用的长桌安排当我们工作用的写字台,第一眼见到他正跟在小电工后面为我们安装台灯。后来到了一九七六年我离开字模厂后,就一直没见到他。至于对他过去历史更是一无所知。想不到那天采访前,到了钓定地点,他们二位不约而同就跟我说,吴永康十六岁进汉文正楷印书局当铸字工人了,那他当然就认识老板,大名鼎鼎山水画家郑午昌了。我想今天采访他准没错。</p><p class="ql-block">我非常佩服二位事先都认真作了功课,比我知道多!果不其然,吴厂长按时早已下楼在弄堂口等我们了。他今年八十三岁,这是我同他分别几十年后的初次见面,彼此虽还认得,他说我胖了,我则说他还是老样子,但总觉得,他变得瘦小身高比过去又矮了一截。但他说话的声音宏亮伊然是过去作报告时一样,思维敏捷,讲述过去那段经历如数家珍,滔滔不绝那样一一道来。听了这些我为他感到光荣、骄傲。</p><p class="ql-block">的确字模行业几十年在他领导下,改革、不断创新了很多工艺,在同行业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他一解放就入团,一九五三年入党,五六年二十三岁,公私合营就当了华丰铸字制模厂(字模一厂前身)公方代表厂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九九四年出生的龚奇骏在跟同年退休的,八十三岁吴厂长在看,上海活字制作的字模一厂百年历史展示图。</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他们两人,年龄相差正好一个甲子,今天碰到一起真有趣。当年一个刚出生,而另一个现在却要退休了,一个在叙述过去的历史,一个在认真发现,记录,研究这历史……时光流逝,我想历史还要延续。而上海活字不正在延续历史吗!他们能将世去的历史记录、整理出来肯定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我感到欣慰!</p><p class="ql-block">听吴永康说汉文正楷,华文正楷都是请书法家先书写字稿,再翻刻到铅坯上,由刻字高手周焕斌,郑化生等刻成全付铅字,然后再电镀翻反,阴阳交替再制成铜模。</p><p class="ql-block">这在过去要化上七十六道工序才能制作成铜模。而后来发明的阔边活芯,(俗称小片模)只六道工序。吴永康如是说。</p><p class="ql-block">一付铜模只有一米不到一个方箱子储存,而在条型模二十四盘更需占很多地方摆放。最主要是节的了很多有色金属铜。新的字模,钮扣大一片,用的铜只占外框壳子,背面凹进的空穴可填充铅,用的有色金属极少,再配上改进的模盒,一样能上铸字机浇铸出成排的铅字。吴永康边说边做着双手将铸好的一排铅字拿将出来的动作,顿使我想起铸字机操作工就是这样的操作实景。</p><p class="ql-block">我又问吴永康阔边活芯是国内首创吗?他说上海就是国内第一次发明。而在周边使用铅字铜模的日本,韩国,台湾仍都一直用条型铜模铸字,直到现代退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上诲活字正在边问边拍吴永康厂长</p><p class="ql-block">吴永康说华文正楷刻的笔画深而耐印,而汉文刻得浅。他給我们讲述这二副铅字的特点。汉文正楷是郑午昌请高云塍书写,华文正楷是陈履坦写。还说郑午昌故世后是他到郑午昌家动员家属献出,然后由他拿到厂内。这使我想起六十年代,我在印研所活字资料室亲眼看到這付字的由来,字稿是装在一个约六七十公分大小见方的黑色铁皮盒内。字迹原稿已呈咖啡色,约二公分大小一个字。</p><p class="ql-block">以上这段记述,我还跟其他同事说过,但不见响应,在其他场合,我都按此印象叙说的。吴永康厂长是这付字稿的原经手,证实了我的见证,这是今天最大的收获。</p><p class="ql-block">原稿当时到了我们活字室是应该存在的,之后一九六八年我们进字模厂画稿组工作,活字室的全部资料也随之跟到了字模厂。但这原稿现在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想它虽经蚊格,但不可能烧掉,这是已进入公家的财物了。但该物是古董,是宝,不能私自收藏这是共识。所以今天肯定还在人间。我的叙说希望对该物今后能重现人间会有帮助。</p> <p class="ql-block">字模厂最早用的雕刻机都是进口的日本本顿雕刻机。后来成规模才用上海人民第一机器厂国产的,也因有了它才改变了过去在铅坯上刻字的繁重艰苦劳动。</p> <p class="ql-block">雕刻机操作,手持长杆描头,在腐蚀好四五十微米深的,凹形字形笔画轮廓的锌板上,按笔画边缘描走操作,这时上面就有飞速旋转的刻刀,在模具中间夹好的字模坯子上同步进行雕刻。不过下面动作描得虽长,上面却仅仅微微移动在刻。字的笔画四边轮廓描好后,其中间部分则可大笔快速磨擦雕刻了。</p><p class="ql-block">我们设计的原稿原则上只对应一种字号,但实际厂方不止一付,而相应要刻四,五种不同型号字。因为雕刻机可改变刻字尺寸的。我详细问了吴永康。</p><p class="ql-block">雕刻机不仅可刻铜模,后来在印研所屠一俊工程师的研究帮助下,字模厂又创造了雕刻机刻钢字,直接压制铝片模的新工艺。雕刻机先刻钢字然后在油压机上一次就能压制一个字模。用的材料是铝镁合金,既快,又大大节约珍贵的铜。因为一次就可成型,极大缩短了字模生产时间,效率提高了不少。</p><p class="ql-block">那时厂内到处出现技术革新,不断改进,配套,完善各种生产流水线,吴永康讲着,脸上露出愉快的笑容。而我在旁所着,眼前立刻湧现出一幕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来。</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上海有好多家铜模铸字厂,56年公私合营并进了26家厂。龚奇俊对吴永康这样说。吴永康马上说不对,是二十八家,,其中二家,有一家是专作铜模箱子的木作厂。那时字模行业虽有行业规范,但实际各厂,字号大小,字身长短不一,各行其事。例如字身就有279.1、279.3、279.5(毫米),后来就定279.4为标准。吴永康继续对我们叙述着那段历史。</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天色行将傍晚,采访吴永康的工作只得暂告段落。临走,征得同意,上海活字带着今天得到的一张极其珍贵老照片回去准备扫描。那是1950年在上海望平楼,吴永康21岁时,同汉文正楷印书局老板郑午昌、及总店同仁的合影,照片很大,他站在后排右面第一,还能认出,非常帅的一个小伙子。</p> <p class="ql-block">那天一进入吴永康家的客厅,抬头就看到我熟悉的新魏体"远瞩"两个大字。不用看旁边落款,就知道是韩飞青所书。</p><p class="ql-block">前些天从字谈字畅的节目中听到一根藤上七朵花之说,印研所在去字模厂之前就已基本完成了宋一至宋四,(之后编号改宋七),及黑体,仿宋,楷体等正文用字设计。</p><p class="ql-block">自六八年去字模厂后,就多由厂方布置任务设计字体了。当时重点是花色标题字,及补缺,整修隶书,小姚,及其他政治任务长宋,长牟体等。在厂里还写了宋五,宋六即标题宋行头宋。这些字都是在那段时间进行的。这样算来,一根藤开出七朵花,即宋一至宋七差不多用了拾多年时间。我一九七〇年,二十七岁第一次学打铅笔稿,就是从标题宋开始。接着行头宋,小姚等等。在1974年同张家声一起,就是在吴厂长的领导下完成新魏体的开发设计任务。所以韩飞青书赠“远瞩”二字给吴永康,实则是赞扬他高瞻运瞩的精神。且看他落款:</p><p class="ql-block">吴永康同志勇于创新于一九七四年主持与外界合作将新魏碑纳入字模为印刷用字开辟新天地因书此幅留念 飞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