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畔彰显泉城之韵(下)

与你同行

  (接上篇)白雪楼,位于景区东南侧,是明万历年间,山东右布政史叶梦熊为纪念明代“后七子”之一的李攀龙(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居士,济南历城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中国文学史上“后七子”之一)而建,并收藏其书。清康熙年间改为白雪书院,清康熙帝曾驾临白雪书院,并题写匾额“学宗洙泗”,使得白雪书院声名大震‌。   白雪楼为五楹两层,坐北朝南,前面出厦,落地隔扇。二楼房檐下,悬挂着嘉庆八年(1803年)金光俤所书的“白雪楼”匾额。楼前立其后人和当代学者书写的《重修白雪楼记》。北侧设戏台,南侧有假山,相邻有湛露泉、酒泉、石湾泉,西侧为无忧泉,东侧为藤架,景色清幽。绿水环绕,山石掩映,登楼可俯瞰周围泉水竞流,远眺公园秀色。旧时“济南十六景”之一的“鲍山白雪”指的便是这座白雪楼。 <div>  白雪楼南门门匾“泺源讲社”四字为山东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所写。两侧楹联,上联:人拟古今双学士,下联:天开图画两瀛洲。</div>   正厅内是李攀龙的全身坐姿铜像,他低眉紧蹙,似在沉思。厅内由其弟子及当代名人所题写撰刻的诗文匾额,墙上挂的大幅《会友图》,再现了当年李攀龙先生传诵词诗的盛景。   白雪楼不仅是纪念李攀龙的展览馆,还是一座戏台,在楼的北侧。戏台二楼匾额为刘墉撰写“履无咎盦”,“履无咎”意为不做错事,“盦”为“庵”的繁体字,指书斋。一楼是欧阳中石撰书题写匾额:“乐奏箫韶”。内柱楹联:“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外柱楹联:“临泉集盛展我家国粹,漱玉凝馨遨天下名贤”。这里经常演出京剧、吕剧、曲艺等多种剧目,全国梨园名家多次临台献艺,已成为戏曲文化的活动场演出戏台和展览馆是一座建筑,充分提升了建筑空间的使用效率,堪称一个杰作。   尚志书院,清同治九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所建书院,后改称"校士馆"、"存古堂"。其书额"尚志堂",取"仁义"之意,解放后改建。匾额"尚志堂"三字为丁宝桢所书;门两侧楹联:"尚志齐贤士人事;礼门义路君子行。"此联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吉常宏教授撰联,著名书法家荆向海先生题写。寓意是:崇尚志气,向贤德看齐,都是读书人要做的事;"义"好比是大路,"礼"好比是门,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才能从这条大路行走,由这扇门出入。   在趵突泉的东侧,有一个非常漂亮亭子,名叫“天尺亭”。天尺亭为北方园林罕见的仿古园林窜顶式三角亭构造,三面电子屏以图示形式标明了济南泉水成因,可以直观的让游客和市民了解济南泉水水位和泉水知识。内盆外池,内红外青,稳重大方,嵌于内盆中央,青瓦彩栋,外围护栏嵌有“二龙戏珠”透雕图案,内壁探出的9个龙头,在彩色灯光交相辉映下,喷水吐雾,如梦如幻。   皇华轩前左侧有泉曰“卧牛泉”,右侧曰“皇华泉”。   "卧牛泉":据有关史书记载,当时此泉周围泉水丰盈,水草茂盛,时常有牛羊饮其水、卧其旁,"卧牛泉"也因此得名。明代有诗曰:"昔闻陶墓有牛眠,今见齐州溢井泉。千载历山遗胜迹,秋风禾黍满虞田。"从诗中,我们可以想象昔日这里清泉潺潺、绿草茵茵、牧笛悠悠、炊烟袅袅,一片田园牧歌般的诗情画意。 "卧牛泉"池长6.3米,宽4.1米,深2米,水自池底沙际涌出,晶莹碧透。石栏上嵌”卧牛泉"名刻。卧牛泉曾列为金、明两代七十二名泉。   皇华泉其名取自《诗经·小雅》“皇皇者华”。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著录,清《七十二泉记》亦著录,称之为“黄华泉”。今池内北壁嵌“皇华泉”石刻,为1980年济南当代书法家魏启后题写。此泉皆石砌,周饰石雕栏杆。皇华泉呈长方形,长6.3米,宽4.1米,深2米,周围绕以石雕栏杆。水自池底沙际涌出,然后由暗道流入趵突泉。池内北壁嵌“皇华泉”石刻,为1980年济南当代书法家魏启后题写。2004年4月新评出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中,皇华泉名列第3位。   柳絮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李清照纪念堂西南,金线泉北,皇华泉东。泉池为石砌长方形,东西长3.68米,南北宽2.68米,深1.32米,池壁用大理石砌成,四周立汉白玉石雕栏杆,东侧石栏上嵌当代书法家李予昂题写的 “柳絮泉” 石刻。泉池四周植有垂柳多株,到了阳春三月,清泉倒映,柳絮纷飞,流光溢彩,春光无限。加之泉水“泉沫纷繁,如柳絮飞舞”,故名为柳絮泉。   金线泉位于柳絮泉南侧,尚志堂与皇华轩之间。泉池呈长方形,原长4丈,宽2丈。由于水面有一条游移飘动的水线波纹,映日凝望,宛如一条金光闪闪的金线浮于水面,故而得名。1956年扩建公园时,老金线泉东约20米处一个石砌雕栏小池中,出现了金线,便称此泉为“金线泉”,并将同治九年(1870年),吴兴人丁彦臣题写的“金线泉”三字石刻移嵌在这泉的东壁上。   漱玉泉,也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漱玉泉”这三个字是已故的济南书画名家关友声的手笔。关于漱玉泉的来历说法不一,其中一种是从“漱石枕流”这个成语而来的。“漱玉”泉将玉代石,更加妥切地表达了泉水清洁柔润的水质。也有人讲,古代把女子的牙齿称为“玉”,宋代著名的爱国女词人李清照在这里居住时,经常在泉边梳洗打扮,因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李清照的词集《漱玉泉》而得名,据说现在这些都无从考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桂溪桥</h3>   沧园位于公园东门的南首,是明朝著名诗人“后七子”领袖李攀龙的读书处,是一座民族形式的建筑物,因园内有沧泉而得名。沧园精致小巧,古朴典雅,作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举目皆是,树姿古朴,花色素雅,花态秀丽。奇树盆景无不令人倾倒,珍花异木总使人应接不暇。   国画大师王雪涛纪念馆就建于沧园内,大门背面有匾额“王雪涛纪念馆”,为启功题书。漫步园内,频频吮吸着恬淡的清香,暗香留恋;辗转展室,时时浸入在书画的墨香中,痴迷流连。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雪涛先生的雕像</h3>   园中苍劲的雪松下矗立着的巨石上,有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古朴的题字——蓝已青矣。   石的背面是方毅书写的“一代精英”。此石两面的题字对王雪涛先生的艺术成就做出了高度评价。   “萝月堂”、“瓦壶斋”和“无陋山庄”都是纪念堂内的展厅,展出王雪涛生前收藏品及生前绘画用具200余件。所有展品都是由王雪涛先生的夫人徐佩蕸先生,于1987年捐献给济南市人民政府,市政府于是将沧园改为王雪涛纪念馆。   沧泉位于沧园院内西北角,因沧园而得名。泉出露形态为渗流,泉水长年不竭,积水成池。今泉池为石砌不规则形,直径2.92米。池北侧镌刻有泉名“沧泉”。沧泉在济南诸多名泉中名气并不大,但它却是沧园中唯一的泉,泉虽不大,水也不太深,但掩映在木香之下、静处名园一隅,也给沧园添彩不少,增加了这里的生气与灵动。   不知不觉在趵突泉里游览了两个多小时,在导游的催促下我才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趵突泉。这次游览,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爱上了它的灵动、它的古韵、它的静谧和它的味道。趵突泉,不仅是一处旅游胜地,更是一种文化的符号,它将济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我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我会再次回来,重温这份泉城之韵,续写我和趵突泉之间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