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恋】一脉书香继世长

学乐堂主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 : 老蠹鱼诗文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 : 815179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 : 作者拍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千年之恋】01一脉书香继世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约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我小学五年级刚刚毕业,为了让我躲开那个动乱喧嚣的城市,父母让我离开长春,去远在辽宁开原的外婆家躲避。临行前,爸爸对我说:“咱家有一箱子祖上传下来的书,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爸爸的一句话,我默记在心里。到了开原大姨家时,我便开门见山地向发问,我家寄存在这里的那箱子书还在吗?听了我的询问,大姨局促不安地说:“可别提你家那些破书了,前几天红卫兵挨家‘破四旧’,查‘封资修’,把我们吓坏了,那些破书都在偏厦子烧炕呢!”听大姨这么说,我马上跑过去查看,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一部一部的线装书乱七八糟地摊了一地,我一脸茫然,顺手挑选函套比较好的和几本毛笔字写得好的,装进我事先带去的旅行袋里。20天之后,我从威远堡返回开原大姨家,再去偏厦时,我家的那些书已经荡然无存了,可我又能说什么呢?只好提着这仅存的一旅行袋残书悻悻而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回到家后,我向爸爸如实地讲述失书的经过,爸爸沉默了半晌,不由得呜咽起来。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看到爸爸如此悲切地痛哭,我悲痛的同时,心里暗暗发誓:一定把祖上失去的图书搜罗回来。爸爸后来告诉我说,我拿回来的这些书,多是科举文化图书,其中包括刻本《幼学故事琼林》《龙文鞭影》《千字文释义》《小学韵语》、袖珍本《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此外,还有我曾祖父所作的稿本《八股文习题集》、抄本《小题精华》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科举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作为古代最为健全的文官制度,它渊源于汉,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两代,如果从隋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被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整整有1300年有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晃儿这项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制度,已经被废除一个多世纪了。科举制度虽然成为过眼云烟了,但科举本身所蕴涵的文化要素却一直在影响着现在的中国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几十年的搜书、藏书经历,使我收藏了很多有关科举文化方面的书籍。当初,这类图书世面上很多,而且价格也不是很昂贵。尽管传统意义的藏书家对此类书籍不屑一顾,但我却对它情有独钟。因为我手头有一些这方面的刻本和抄本,尽管当时也读不懂,觉得它没有多大的用处,但毕竟是先祖流传下来的东西,还是有一种敝帚自珍的心理,舍不得丢弃。后来,在古旧书的图书市场上陆续发现一些零篇断简,于是抱着一种“人弃人取”的态度,又搜寻到一些。虽然当时没有系统地阅读,但有时拿在手里,仍然能感受到古人当初走科举之路的艰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好多年之后,我和爱人商量一定要亲手撰写一套科举文化丛书,以续我家的一脉书香,但愿望终归是愿望,真正地动起笔来,可谓步履维艰。尤其是有关“试贴诗”和“策文”的写作更显得勉为其难,原因是自从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学者们对这两种科举文体近似于盲区,就是一些文学史研究的学者在其著作中往往也是对此一带而过。人们在谈论中国状元殿试试卷时,“几乎一律把它看作是八股文,其中竟有教授、博导,真是让人跌破眼镜。”(见邓洪波、学者王胜军《中国殿试状元卷大全及其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困难,但我们手头毕竟占有一些别人难得一见的科举学的资料。除此之外,我们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的时间穿梭于省、市两家图书馆借阅有关参考书籍,然后再做成资料卡片,在此基础上便有滋有味地撰写起来,前后经过四个多年头,最后总算写了出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正在我们疲于奔命地写作之时,2009年沈阳市新闻出版局和《沈阳日报》联合举办第二届“沈阳市十大藏书家”活动,经过考察论证,我不仅榜上有名,而且名列“沈阳市十大藏书家”之首,这无形中也给我增添了写作上的动力。我觉得只有把自己的收藏转化成一定的学术成果,才称得上逐步走上了“藏以致用”的这条道路。2014年4月,我家又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首届全国书香之家”的荣誉称号,所有这些鼓励与鞭策对于我们这套丛书的写作与出版,都起到过有力的推动作用。应该说,藏书读书对我们来说,确实是受益匪浅,正是有了这些丰富的藏书,并孜孜不倦地读下去,才能使我们有勇气把这套丛书赶写出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脉书香,成就了我的藏书事业,也催生出一套“鲤鱼跃龙门”科举文化丛书的问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