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国庆献礼,我院神经内科成功实施首例脑保护伞下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开启神经介入新篇章。

县医院神经内科

<p class="ql-block">  国庆来临之际,我院神经内科迎来了一次里程碑式的医疗技术突破——在上级医院专家指导下,成功完成了首例脑保护伞下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这一创新手术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院在神经内科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翻开了崭新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本次手术的患者魏某,86岁男性,以“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含混3小时”之代诉入院。患者高龄,入院时偏瘫,患者肌力0级,入院后查头颅CT无出血,紧急进行脑梗死静脉溶栓,溶栓后肢体肌力好转,肢体可抬起。进一步查头颅MR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存在大血管病变,须尽快手术治疗,若不及时干预,将面临病情波动恶化的风险,甚至可能引发更大面积脑梗死,后果不堪设想。</p> <p class="ql-block">  面对如此危重复杂的病情,我院神经内科团队与上级医院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判,上下联动,争分夺秒,在导管室和放射科等兄弟科室的积极配合下尽快为患者实施了这一高难度的手术。</p> <p class="ql-block">  在脑保护伞的精准保护下,将支架植入到患者狭窄的颈内动脉中,成功改善了动脉起始段的狭窄状况,使血流恢复通畅,远端供血明显改善。整个手术过程历时短,进展顺利,术后患者恢复如常,未出现任何并发症。</p> <p class="ql-block">  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院在神经介入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未来,我院将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p> <p class="ql-block">关于颈动脉狭窄:</p><p class="ql-block">‍ 它是指颈动脉管径变窄的现象,通常由于颈动脉分叉部位出现粥样斑块所致。狭窄部位可能出现钙化、溃疡、坏死及斑块脱落等病理改变,严重时甚至可能诱发脑中风。颈动脉狭窄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其主要症状包括耳鸣、眩晕、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偏盲、头昏等,以及动脉狭窄侧短暂性黑矇或视野缺失、中枢性言语障碍、肢体活动不灵活、偏瘫等。</p> <p class="ql-block">颈动脉斑块是怎样形成的?</p><p class="ql-block">‍ 形成过程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血管内皮受到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促使炎性细胞黏附及血栓形成。同时,含有高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壁沉积,逐渐演变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斑块逐渐增大并阻塞血管腔,管腔变得狭窄,严重时甚至发生闭塞,导致相应区域供血不足。</p> <p class="ql-block">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三种方法。对于出现脑缺血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及一过性黑蒙的患者,若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应考虑进行手术或支架置入治疗。对于无明显症状但狭窄程度超过70%的患者,同样建议采取手术或支架置入的方式进行治疗。其中,介入治疗已成为一种有效且新颖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优势:</p><p class="ql-block">‍ 首先,其创伤较小,通过穿刺股动脉进行手术,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开刀创伤,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并缩短了恢复时间;其次,术后恢复迅速,患者能较快地回归正常生活;再者,手术并发症较少,医生能够精确控制支架的放置位置和扩张程度,降低了手术风险;最后,该手术方法风险低且成熟可靠,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广泛认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