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看到这幅画了吗?就是这只翻白眼的小鸟,在2010年拍卖时,成交价6272万元,网络戏称“世界上最贵的一只鸟”。</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作品名称:孤禽图)</p> <p class="ql-block">如果觉得这幅画没有惊艳到你,再来两幅给你瞧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也是2010年拍卖的,成交价1.68亿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片来自网络,作品名称:岁寒三友)</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幅画2016年拍卖的,成交价1.3亿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片来自网络,作品名称:扬子江图)</span></p> <p class="ql-block">以上三幅画均出自八大山人之手,据不完全统计,八大山人(朱耷)上拍作品不足500件,总成交额21亿多。2000年至今,每平方尺拍卖均价高达126万余元。</p> <p class="ql-block"> 江西之旅终于成行,侄儿告诉我:一定去看看八大山人纪念馆。9月26日,我们到达南昌梅湖定山桥畔青云谱,此地风景极佳,青砖灰瓦白墙,小桥流水人家,杨柳风姿绰约,莺燕细语呢喃,好一派清幽古朴之境。八大山人纪念馆就坐落于此,该馆成立于1959年,以前叫八大山人书画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梅湖景区风景极佳</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大门</p> <p class="ql-block">和八大山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两个展厅里陈列了八大山人的画,因此安装了厚厚的防盗门。</p> <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画像</p> <p class="ql-block">作品:个山小像轴 作者:黄安平,为八大山人49岁所作的画像,画上有八大山人的多款题跋和钤印,也是该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开挂的童年,惨淡的余生</b></p><p class="ql-block"> 唐宋八大家是八个人,扬州八怪也是八个人,但是八大山人只是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才华横溢,加上聪明好学,8岁时便能作诗,11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16岁时冲破王室之规高中秀才,活脱脱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就如某位同学学习很好,本来可以保送北大清华,他偏偏说:NO!我要亲自参加高考用实力证明自己!正在他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之际,命运的齿轮突然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从崇祯皇帝自缢煤山那天起,他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痛人生,皇族子孙成了清廷追杀的对象,时年19岁的他,家中90多口人皆成亡魂,所幸事变之时,朱耷与母亲和弟弟深居山中,才免于大难,从此开启了逃亡之路。</p><p class="ql-block"> 为了苟活性命,他隐姓埋名,皈依佛门,削发为僧。后又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此后几十年,他一边潜心经营道院,一边又醉心佛学,亦佛亦道的生活也对他之后的画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八大山人50多岁的时候,被临川县令胡亦堂邀去做客,他担心身份败露,担惊受怕而又悲怆愤慨,于是患上了疯病,经过一年多的修养才恢复正常。</p><p class="ql-block"> 悲惨的命运和苦难的生活常常能激发人的无穷创造力,这世间很多名著名篇名画名曲常常在凄风苦雨穷困潦倒中成就。命运多舛的八大山人在与悲惨命运搏斗之时常常山穷水尽,世界已经关上了通向坦途之门,老天总是悲悯天下人,总要为命运不济之人开一扇窗。八大山人用他手上的画笔挡开世事纷扰,毅然决然投身于书画的海洋奋笔疾书,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绝世名画,终成中国画一代宗师!并对后世的画家如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巨匠产生深远影响,以至齐白石曾有诗曰:“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当年别有才。我原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其中“雪个”指的就是八大山人。</p><p class="ql-block"> 八大山人在他的那个时代,画画是他用来糊口度日的工作,虽然当时也有很多人向他求画并珍藏,但是他远远没有达到如今被世界评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的美誉和名气,正如这世界上很多有名的作家画家音乐家一样,他们在生活的时代没有被世人所认同,死后若干年反而大放异彩,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并从多方面去研究探索,希望发掘发现他们生前的一些真实故事,因此大家对八大山人这个名号很好奇,也有很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说法是:“朱耷”二字,去掉牛成为八,去掉耳成大,因此为“八大”,牛耳在古代指有权力的人,把牛耳去掉,权力就消失了,从而成了亡命之徒。</p><p class="ql-block"> 那天到八大山人纪念馆的时候,运气特别好,刚好碰到有一群人请了一个解说员在讲解。她说,八大山人这个号是朱耷在57岁还俗后,59岁才开始启用的,从59岁到69岁,八大山人用的是“笑之”,从69岁以后,直到80岁去世,用的是“哭之”,为什么有哭之笑之的说法,因八大山人喜以草书连缀笔画,视之,八大二字有似哭字笑字,山人二字有似之字,合而读之,类哭之笑之,皆隐喻他哭笑不得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整面墙上都是八大山人曾经用过的号</p> <p class="ql-block">这是“笑之”</p> <p class="ql-block">这是“哭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以白眼相对</b></p><p class="ql-block"> 八大山人的画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出家为僧时期、还俗矛盾期和艺术成熟期。八大的另一种解释为“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正是这种以我为大的思想,使他全然放开解脱。</p><p class="ql-block"> 传说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性格狂放不羁,对于他喜欢的人就会以青眼相加热情想待,对于他不喜欢的人就会白眼相对冷漠视之。八大山人顾忌打破后,所行皆以我为中心,我所不悦就要发泄,所以他笔下的虫鱼鸟兽均会翻白眼,眼珠子不是正常的在眼眶中央,偏偏要往上转动,像是要瞪出去一样,述说着他的不满、无奈、愤怒与对抗,加上他晦涩难懂的题画诗,似乎在传达一种对命运的抗争与不甘。他还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签押,仿佛像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而且他也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八大山人用冷峻的笔触画出他的大义凛然,永不妥协!</p> <p class="ql-block"> 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是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的日子,八大山人用以表达对明朝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 八大山人有一首诗这样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说明他在后期的创作中用墨极简,他的花鸟画最突出特点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在八大那里,每每一条鱼,一只鸟,一只雏鸡,一棵树,一朵花,一个果,甚至一笔不画,只盖一方印章,便都可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可谓“惜墨如金”,“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以留白取胜,有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之意。</p><p class="ql-block"> 评论家王进玉说:“如果你真正读懂了八大,你会发现虽然扬州八怪风貌各异,且成就非凡,但他们加在一起却终究抵不过一个八大。”此话评价甚高!</p> <p class="ql-block">作品:寿鹿图轴 作者:朱耷</p> <p class="ql-block">作品:松鹿图轴 作者:朱耷</p> <p class="ql-block">作品:枯木立鹰图轴 作者:朱耷</p> <p class="ql-block">作品:双鹰图轴 作者:朱耷</p> <p class="ql-block">作品:桐鹤图轴 作者:朱耷</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作品:临河叙山水画轴 作者:朱耷</p> <p class="ql-block">作品:行书五绝诗轴 诗词:客自短长亭,愿画凫与鹤。老夫时患胛,鹤势打得着。 作者:朱耷</p> <p class="ql-block">作品:草书七言题画诗轴,诗词:深树云来鸟不知,知来缘想景当时。小臣善谑宗何处,庄子图南近在兹。作者:朱耷。</p> <p class="ql-block">作品:行书兰亭序轴 作者:朱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外公翻白眼也很厉害</b></p><p class="ql-block"> 从八大山人纪念馆出来,小妹说:八大山人和外公好像呀!</p><p class="ql-block"> 是的,小妹的话提醒了我,怪不得我刚才看画时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和亲近感。</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外公形销骨立,高高的鼻梁和深凹的眼睛,再加上一张薄薄的嘴唇,十分清高与孤傲。</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是挨着外公外婆长大的,记得小时候老房子堂屋的神龛位置常常挂着一幅画,画上有一头雄鹰傲然挺立在苍劲古松之上,旁边是一副对联。老房子二楼的外间是外公的卧室兼书房,房内挂着外公多年来的书画作品,还有一个大柜子,里面也放满了他书画作品,书法有篆书隶书草书等,绘画多以水墨写意为主。二楼的中间很大的屋子是外公的绘画工作室,屋子正中放着一张三米长的大长方桌,桌上摆满各种颜料和各种类型的纸张,在这间房的三面墙上,外公经常在整面墙上都绘上图画,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王母娘娘蟠桃盛会、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纸张发黄或者破损后,撕下来后又重新刷上一层报纸,然后再刷上一层白纸,如此这般的变换着。说实话,我们那时不懂得欣赏,只是觉得他画得不好看,可是他每次画好后,还非常执着的把我们叫上楼去欣赏,还一再问画得好不好,我们话里说好可是心里并不这么认为。</p> <p class="ql-block"> 记忆里外公有时和蔼可亲,有时又很凶,记得有一次外婆煮好饭,大家饥肠辘辘围着桌子,外公不来我们可不敢动筷子,我们去喊了两三次他都不下楼来,外婆看着我们都饿了,于是又上楼去叫他,那天外公发了好大一通火,直接把碗都砸坏好几个,原来是外公画得正在兴头上,外婆上去打断了他的雅兴或者构思。</p><p class="ql-block"> 街上的人有叫他唐疯子的,当别人这样叫他的时候,他总是以白眼相对,一副不屑和小人计较的神态。听说他以前有一段时间神经不正常,那是1960年的冬天,外公受到乡贤熊著鳌先生重托,把《遵义府志》全册十八本,《绥阳县志》全册十本交给外公妥善保存。这套《绥阳县志》是1927年绥阳县编著的,所印制的数量有限,这让我想起了《白鹿原》里朱先生为县志付印经费的情节,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朱先生用书院百年柏树顶账才交付印刷,也只是印了10套。因此这套《绥阳县志》的珍贵程度可见一斑。时间来到一个特殊的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外间传闻外公保存了《绥阳县志》,因此外公被落下保存“黄色书籍的罪名”,因而遭受长期无休无止的批斗和没完没了的写检查,还被搜家查找。在这种特别的环境里,外公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是上交?还是焚毁?最终理智战胜了胆怯,外公下定决心誓死保卫县志,宁愿挨打挨批斗!因此他把《遵义府志》尽快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把《绥阳县志》藏匿在老房子三楼的檩桷上,然后哄骗说已经把县志焚毁了。就是这样也没有逃过一劫,被冠以“老奸巨猾,顽抗抵赖”的罪名抓去劳动改造!十年浩劫过去了,却给外公身体和精神上都留下巨大的创伤,我不知道在那个特殊年代外公是真疯了?还是借发疯的名义去躲过更猛烈的批斗?</p><p class="ql-block"> 1981年,绥阳县政协成立后到处寻找《绥阳县志》,并愿意出高价收买。1982年12月,外公将《绥阳县志》上交到绥阳县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这使外公冒天下之大不韪誓死保卫的“县志”终于得到一个最好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外公早在1988年就仙逝,三十多年过去了,外公留下的字画在多次的搬家中早就荡然无存,家里竟无一人传承他的衣钵!祖宗留下的老房子也早就变卖了,如果老房子还在,我还真想像林徽因一样去做一回梁上君子,看看能否发现其他的宝贝!惋惜的是,现在老房子也被拆除,连这一点念想也被磨灭了。</p><p class="ql-block"> 斯人已逝,往者已矣,他们留下的气节一直影响着我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