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威斯敏斯特教堂(英文原名:Westminster Abbey)又称西敏寺,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市,是英国国教会教堂。英国历代君主都于此进行加冕仪式、也被用作王室成员举办婚礼的大礼堂和安葬国王、王室成员和对英国有重大贡献的人物的陵墓,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北岸的英国议会大厦(威斯敏斯特宫)西侧。</p> <p class="ql-block">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960年,但现在的主体建筑是1245-1517年间重建的。由于西敏寺长期作为君主加冕、安葬和王室婚礼的地点,并且是英国最早大规模应用哥特式风格的建筑之一(其风格多样性涵盖了英国哥特式建筑的三个主要阶段),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独特的艺术价值,1987 年,西敏寺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玫瑰是圣母玛利亚的象征,哥特式教堂的一大特色是玫瑰窗。西敏寺在南北耳堂各有一扇图案不同的玫瑰窗。此外,北耳堂上下两层柱廊之间是一排6个柳叶窗,南耳堂的两排12个窗户则有着三叶草几何窗饰。</p> <p class="ql-block">靠近西大门的地板上是无名战士墓(1920 年 11 月 11 日即阵亡将士纪念日从法国运来移葬于此),周围环绕着仿真红罂粟花(阵亡将士纪念花),以此纪念在一战中为国捐躯的英军将士。访问英国的外国国家元首一般都会前来敬献花圈,在西敏寺举办婚礼的王室新娘也都会在仪式后将新娘花束放在无名战士墓上,据说这是一个源自伊丽莎白王太后她1923 年婚礼时开创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中殿体现了英国早期和装饰哥特式风格建筑的特点,细长的束柱和交叉肋拱支撑着高达31米、也是全英最高的哥特式穹顶,“我是世界的光(耶稣)”从四周色彩斑斓的玻璃花窗洒下,营造出高、瘦、透、露的垂直空间和神秘又神圣的宗教氛围。比较特别的是,穹顶除了基本的四分肋之外,多了一些装饰性的斜肋,以及带花饰的金色肋条,包括一条东西竖肋和若干条与之垂直的南北横肋,这可能是英国早期哥特式刚转向装饰哥特式的一种特征。</p> <p class="ql-block">圣母堂建于1503-1519年,是都铎王朝的第一位国王亨利七世下旨建造的皇室坟墓,也被称之为亨利七世礼拜堂。与西敏寺主体的早期和装饰哥特式风格不同,最东端的圣母堂是英国垂直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和哥特式风格的巅峰之作,最吸引眼球的是它精美绝伦的扇形吊顶和悬挂的吊坠,也是西敏寺最为华丽的部分,被16世纪史学家John Leland称之为“世界奇迹”。</p><p class="ql-block">祭坛顶部装饰着青铜镀金的天使和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纹章,下方的《圣母子》油画是1480年的画作。祭坛后上方的三联彩色玻璃窗以圣母玛利亚为主题,其中,中央东窗安装于2000年,描绘了天使环绕圣母和耶稣降生的场景;两侧窗户则是纪念2013年6月2日伊丽莎白二世加冕60周年时安装,融合了象征玛丽亚的蓝色和百合花(天使报喜和纯洁)、星星(受孕)、鸢尾花(皇室)等符号和标志。</p> <p class="ql-block">西大窗与扇形吊顶融为一体,彩色玻璃主要用纹章装饰,正中央是伊丽莎白二世的英王纹章,南边是她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的纹章,北边是他们的长子威尔士亲王查尔斯(查尔斯三世)的纹章。</p> <p class="ql-block">以精湛的手工艺和优雅设计著称的沃特福德水晶吊灯是吉尼斯家族于 1965 年赠送给西敏寺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1940年不列颠之战的阵亡将士,1947年,在圣母堂的东端设置了皇家空军礼拜堂,在这场长达112天争夺不列颠制空权的战斗中,有1,497名飞行员和机组人员阵亡或受重伤。祭坛上方的彩色玻璃窗用鲜艳的蓝色和酒红色描绘了双手伸向天堂的六翼天使,还有参战的70个飞行中队徽章和四幅飞行员画像,以及基督救赎、圣母怜子、耶稣受难和复活的场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