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以潜心 研以致远

清韵悠扬

<p class="ql-block">  教研是一次灵魂的唤醒,也是一次诗意的修行。教师唯有潜心向学,方能问道远方。学习月湖区教体局万鹰局长的总结报告,做简约而不简单的教研,我们一起来听听鹰潭市第六小学优秀教师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年级数学教师吴俊玲:</span>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教师,我深切体会到形式主义对教学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它不仅消耗了我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还让我们逐渐远离了教育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面对形式化的任务,不仅是心理上的焦虑疲惫还增加隐形的心理负担,万局长指出了当下教研的现状和普遍现象,直指“要害”,也道出了一线教师的心声。 </p><p class="ql-block"> 座谈会之后,我明白了教研不应该只是高高在上的理论探讨,而应该紧密联系实际教学,解决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教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或是应付检查,而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我们应该倡导简约而不简单的教研方式,教研的数量可不多但要做到高质量,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p><p class="ql-block"> 今后我将主动探索和实践,尝试多做课后反思,哪怕没有组织学校教研,也可以和同事多多沟通交流想法,课前交流备课,共同分享经验和挑战。与此同时我也有一些自己的困惑,比如,如何平衡教研与繁重的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灵活调整课程安排,教研日的时候尽量做到听课评课一次性完成,这样的效率是否会更高?</p><p class="ql-block"> 总之,回归教研本质并落实有效的教研形式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它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从而在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虽然这条路上充满了挑战和困惑,但只要我们保持初心,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收获成长和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年级数学教师彭平贵:</span>许多一线教师经常抱怨:现在学校的教研活动名存实亡,形式主义严重,我们对这样的教研“不感冒”(无心思、无激情),甚至是深恶痛绝。万局长的报告中也指出了当下这一普遍现象。那么,怎样才能真正点燃教师们的教研热情呢?我想,就像万局强调的:教研,要研究真问题,做真研究。 </p><p class="ql-block"> 真教研,一定是源于教师当下最想解决的“真”问题,让教师经历真实研讨和思辨的过程,并最终回归到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从而成就每一位教师的职业体验感与获得感。而非一群人听一节课,简单的点评、夸赞几句,道出问题而没有给出真正的解决方案。 </p><p class="ql-block"> 教研中应调动每一位参与人员真正融入到研讨活动中,教师们在“提出问题—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过程中,教学水平螺旋式上升,最终回馈到教学活动的根本: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不仅是行为参与,更是思想参与、情感参与。教师不是被动的参与者,而是教研活动的共同设计者、合作者及资源提供者。教师不仅要进行信息输入,也要进行信息输出、储存,自我知识的更新、转化、分享,深度参与教研活动。 </p><p class="ql-block"> 总之,我认为“真”教研就是捕捉一个真问题,分析其背后原因,构建解决问题的逻辑框架,及时提炼研究成果的过程,以此帮助教师,解决真问题,做到真研究,助力教师获得真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年级数学教师徐琴琴:</span>学校教研活动究竟应该如何高效开展?在平常数学教研活动中,听一节课不应只是走过场,而应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在听课前,老师们可以确定明确的观察点。比如教师的提问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这样在听课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为后续的讨论提供具体的依据。展示课后的讨论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赞美或泛泛而谈。老师们应该敢于提出质疑,深入分析课堂中的问题。如:某个教学环节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在哪些地方出现了困惑?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才能真正找到改进教学的方法。 要高效开展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还需要创新形式。可以组织专题研讨,针对某个教学难点或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开展课例研究,对同一节课进行多次打磨,观察不同教学策略的效果;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拓宽老师们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读懂课堂,读懂学生。需要我们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从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到学生的反应、互动、生成,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我们要学会分析这些信息,了解课堂的节奏、氛围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读懂学生,则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生交流沟通、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情况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点和困难所在。只有真正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年级数学教师张小英:</span>学习了万鹰局长在兼职教研员座谈会上的总结报告, 我对数学教学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报告中提到“回归”学科研究要读懂课堂、读懂学生。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哪里?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注重教什么,而忽视为什么教;注重学习投入,而忽视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解题训练,而忽视解决问题等等。文中提到的几个忽视,我一一中招,而这次的学习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我以后的教学之路指引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一、紧扣新课标,改进教学方法</p><p class="ql-block"> 1.贴近学生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可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图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图形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2.开展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剪拼等方法,自主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 </p><p class="ql-block"> 3.突出育人导向,万局长在文中提到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哪里?新课标将育人导向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数学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这使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p><p class="ql-block"> 4.关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觉得有必要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将他们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目标和任务。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p><p class="ql-block"> 二、及时教学反思,总结提升水平</p><p class="ql-block">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传授知识,很少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新课标要求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以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做到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尽量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贴近他们生活的题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及时给予表扬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3)创设互动平台,增进师生关系。我尽量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发表意见,使他们在互动中收获知识。(4)及时与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上课表现,有点滴的进步告知家长,让孩子得到家长的表扬与认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年级数学教师李伟:</span>https://www.meipian.cn/574r37b5?share_depth=2&s_uid=9817553&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first_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first_share_uid=9817553</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六年级数学教师吴巧巧:</span>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进步的“扶手”,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助推器”,更是教学质量和自身成长的源泉!为探索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也为日常教学和校本研究提供宝贵经验,罗老师对学校教研活动现状做了分析,并给予解决问题的建议。教研形式的单一,无法真正解决教学的问题以及教师的困惑;为了教研而教研,参加活动的老师多,参与研究的老师少,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不高。她告诉我们:关注数学本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教研永恒的主题;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实践——反思——重建”的方式,做深层次的教研,促进教研多元化发展;并指出部分学校在开展学科研究和教学研讨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老师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通过多方了解,我认为出现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教师参与教研缺乏内需,即教师本身的教研热情不是很高,被动地、应付式地去参与。二是教师参与教研缺乏引领。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之间水平差距小,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长期在同一水平徘徊,不能获得长足发展。久而久之,教师便将教研活动作为一项任务来对待,使教研失去了“研讨”与“发展”的本意。三是教研形式陈旧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教研活动需要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认真做好教研后的反思,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教研活动带来的助力作用。目前,中小学对学教评一致性理念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但这也是需要一个团队来实行的。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更希望在骨干教师的帮带作用下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新老传帮带的活动也能让新老师更快的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学习到更多的教学方法,受益教师,受益学生。</p><p class="ql-block"> “教”以共进,“研”以共享,“联”以致远。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每一次的碰撞都有新的收获。在每次的教研活动中,我们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聚焦课堂教学,蓄力师生成长。愿我们抱团成长,共研共学,齐步前进,共同为提升区域教育水平做出更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学生就像一本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和挑战。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读懂他们的故事,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写好自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教以潜心,研以致远。教学研究的道路上,让我们凝聚智慧,追梦前行!</p>

教研

学生

教师

教学

学习

活动

读懂

数学教师

课堂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