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陕西汉中航空工业基地(012)是国家第三机械工业部在三线地区的第二套航空工业基地,也是国家唯一的生产大型运输机基地。1964年10月开始筹建,1965年10月国防工办、三机部下文通知,汉中基地为“歼击机”生产基地。1969年11月,中央军委国防工办决定汉中为“大型运输机”生产基地,并列为国家第四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北区(原国营彤辉机械厂,代号532厂),以飞机部件和机械加工生产为主)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西北部,1969年10月定点此地后,1970年开始基本建设至1974年基本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12月18日,三机部批复总装厂(182厂)、部装厂(532厂)、基地飞机设计所合并。1979年1月正式成立代号182厂,第一厂名:汉中运输机制造厂;第二厂名:国营彤辉机械厂,建设规模由年产50架调整按年产10架运八飞机。1985年10月8日,厂名更为“航空工业部陕西飞机制造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6年7月12日完成了全面公司化改造,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末工厂被国家确定第四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经过空军217部队、工程兵851部队、47军141师指战员及多家建筑公司,当地民工团等数万名基建大军五年紧张的建设施工,厂区的生产厂房、配套设施、专用铁路线基本建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4年工厂各生产单位和科室陆续组建,同年彤辉机械厂十九车间在304—1厂房挂牌诞生。图片中主厂房是部装301厂房,道路左侧是原十九车间304非金属厂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九车间建立之初有员工20余人,都是从全国各地航空企业支援三线建设来的干部职工,以及航空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年底及第二年初陆续返厂在172厂技术培训的新学员,职工总人数有40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04-1是当年的生产厂房,位置在部装301厂房西侧,当时的304主厂房被工厂供应处非金属科暂借用作临时仓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车间成立之初,下设调度室、工艺室,五个生产班组:玻璃班、防冰班、蜂窝班、环氧班、缝纫班。职工组成:十三名由172厂、320厂等调来的老职工,四名航空院校毕业生,十四名下乡插队的知青和十一名修三线铁路的学兵,其中大学生和下乡知青、三线学兵当时的年龄都只有20多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任车间主任王灿荣,政治指导员李又红,生产副主任高林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工艺室赵风超、牛思忠、陈庆祝、李敦虎、周荣敬、汤秀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调度室施文法、王祖国、李桂英、庞玉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玻璃班徐其荣、庄严、吳克昌、聂成意、张晓霞、段喜荣、高金风、张西迎、扬笑冰、邵振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防冰班王保民、张洁、胡爱琳、芦娅珍、张杰彪、龚晴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蜂窝班马英娥、李梅菊、靳桂仙、王兰亭、王增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环氧班张合群、韦存政、缴志杰、李世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缝纫班赵焕香、邓双英、常桂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5年春天车间职工在厂房院内首次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工厂制定的目标是75年底“运八02架”飞机上天,各单位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厂房布置、调试设备、筹备开工生产。受工厂总体规划调整影响,车间厂房的面积缩减了一半,各个生产班组的平面布置要重新制定。原有的厂房内部大间要隔断成若个小间,砌垒新墙的工作量很大。我们年轻人成了单位干活的主力,天天和水泥、沙子、砖块打交道,搬砖拉沙、搅拌水泥、抹灰砌墙,个个都变成泥瓦工,整天一个个灰头土脸,满身泥浆,但是大伙始终保持着非常乐观的情绪,没有怨言,按照新图纸完成了各班及科室各个房间的改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为了战备需要,工厂选址不但靠山进洞、降低了建筑标准,连必要的生活设施都省掉了,整个部装厂房内没有公共厕所,在附近的山坡上用竹席围起来再挖几个坑,这就是当年最简陋的厕所。我们自已动手也在厂房外山坡上盖了一座厕所,解决东奔西跑找厕所的尴尬问题,拉砖、挖坑、砌墙,搭建屋顶,图纸是自己画的,材料是从工地捡来的,全体职工齐动手,三天时间带有遮雨棚各有二个蹲坑的男女简易厕所就盖成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决了后顾之忧又趁热打铁利用原基建单位留下的旧锅炉,建了一间供应热水的小锅炉房,又砌筑了一间双人床大的浴池做为洗澡间,男单日、女双日轮流使用,即方便了职工不仅有热水喝,还能干完活后泡个澡或冲个淋浴。经过半年近似建筑工人的体力劳动,单位的生产厂房布局基本就绪,陆续进入专用设备、工装模具安装、调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架“运八”飞机零件在红安公司试制完成后,大型的装配型架及工装设备用火车陆续转运到汉中。,当年通向四川的宝成线运力很紧张,阳安铁路也才开始试运行,大量的物资要靠公路来运输。七十年代初西安通向陕南的几条山区公路都是沙石路,解放牌卡车行驶起来非常吃力,宝鸡到汉中要翻越秦岭、酒奠粱、柴关岭、褒河等几座大山,路窄坡陡弯道多,三百多公里的路程货车要行驶三、四天。我负责从阎良押运拖挂车拉防冰前缘工装,头天晚上住到宝鸡,第二翻秦岭山晚上宿凤县,第三天翻柴关岭经留坝回到厂里,解放牌拖挂车每小时行驶20余公里,由于是重车爬坡时的速度慢的和走路一样,真像是“老牛拉破车”。有次运工装模具从沣峪口进秦岭走西安至万源的公路,行到石泉山里会车时,由于路窄会车时不慎滑到路旁小水沟里,只能跑到几十公里外的镇上打电话告知工厂运输科,我和司机买了一大堆馒头,在前不接村、后不挨店的公路上,饿了啃啃馍喝口水,困了在驾驶员室打个旽,等待了30多个小时,直到工厂派来吊车才算解了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运八领航舱机头罩是有机玻璃制成,公路运输颠簸容易产生裂痕或银纹,工厂与驻柳林机场的空军航测团联系,同意支援一架 “伊尔—14” 小型飞机协助运回机头罩,这恐怕是运八零件上千次转厂运输中仅有的一次空运吧!清晰的记住飞机降落到闫良停机坪后,我和吴克昌、王师傅把机头罩抬进机舱固定好,核对完登机人员名单后飞机就升空了,我们几人都是首次坐飞机,好奇心促使大家一直观望窗外:俯瞰关中大地农田纵横,一条河流弯弯曲曲,四四方方的西安城一晃而过。飞越秦岭时飞机颠簸的很严重,受气流干扰飞机忽上忽下,窗外机翼抖动的很厉害,看着驾驶员谈吐自然、若无其事的表现,我也觉得没什么可担心的。飞行员讲空中的颠簸就像汽车行驶在不平的公路上,在驾驶舱看到的高度表:飞机一直在六千米高空飞行,我们好奇不停地向机组人员问这问哪,感觉还没有聊上几句飞机就开始下降了,不一会飞机平稳地降落到柳林机场,我看看手表从起飞到落地整个飞行时间用了35分钟,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乘坐飞机,而且是军用运输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次乘坐民航飞机的事情也纯属意外;单位研制的激光切割机在外采购的几件玻璃器皿要运回工厂,该物件属于易碎品铁路、航空拒绝货运,请示工厂的主要领导,同意乘飞机携带玻璃器皿回厂。于是我和玻璃班庄严怀里抱着大纸箱,我俩乘车坐机小心翼翼、百倍呵护地把器皿安全带回了厂里,一路上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也无心欣赏沿途风景,注意力高度集中,见人见物躲得远远的,生怕怀里的宝贝被碰撞,事后想想这种待遇是有风险的。要知道按照当年的出差规定:只有厂级(地、市级)领导才有资格乘坐飞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车间团员青年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75年外出学习培训的青年职工全部返厂,车间建立了共团团支部,我被选为首任团支部书记。全车间团员和青年有近30人,年龄都在20岁出头,都是来自下过乡的知青和修铁路的三线学生。就拿我所在的防冰班来说,全班二男四女,除一人是厂子弟其余都是原西安老三届下乡知青和修三线铁路的69级学生。年轻精力充沛、有力气能吃苦、不怕脏和累,这就是当年我们青年职工的特点!车间当时各种繁重的体力活都由我们承担了,挖沟修路、拉砖砌墙、修厕所建水房、打地坪安装各班生产设备,自制篮球架、修建球场等等,可以说辛苦的汗水撒遍了厂房的各个角落,为工厂飞机零件开工立下了汗马功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75年秋天为了解决工厂的生产、生活用水,动员全体职工展开大会战,从文川镇沿文川河沿岸挖沟铺设供水管道,把加压后的地下水输送到山上高位蓄水池,满足北区自来水的需求。当时农村的稻谷收割刚结束,恰逢秋雨连绵田地泥泞,几千名男女职工顶风冒雨奋战在十余里的农田中。我们单位也分到开挖几百米管道沟的任务,为了不影响地面上种庄稼,沟的深度要达到一米五,男同志挥镐挖土、女职工用铁锹铲土,一天干下来,泥巴糊满了全身,个个像个泥人。男职工用肩膀扛起几百公斤重的铸铁水管,脚下踩着泥浆,每迈出一步都要付出全身的力量,硬是一步步把一根根铸铁水管抬到管沟旁。中午就啃几个食堂送来的馒头,渴了喝几口水壶里的凉开水,每天虽然脏的满身泥水、累的精疲力竭,但为了工厂不再闹水荒,全厂职工们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短短半个月就全面完成了挖沟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天天的工作、劳动很繁忙,物质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但是单身们的业余生活也并不寂寞;青蛙塘离双井水库比较近,顺沟走翻个山梁就到了,夏日每天晚饭后就三三两两到水库去游泳,泼水打闹、捉鱼摸虾、比赛潜水玩的不亦乐乎,有时扛一条木板去做跳台,享受一下跳水的感觉。在宿舍里玩的最多的是下棋打牌,打扑克“争上游 ”, 输者脸上贴纸条或者顶枕头,虽然没有物质刺激,望着输家的狼狈相,充满欢乐的笑声彼此起伏。每周还有一天由指导员李又红组织的理论学习,尽管形势内容比较枯燥,但青年人能聚集在一起讨论交流,畅所欲言,甚至提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往往引起满屋的哄堂大笑,但我觉那时过的非常充实。在小段的鼓动下爱好音乐的青年人买回了几把小提琴,吃完饭就学习拉琴,本来就热闹的宿舍又多了吱吱啦啦的“杀鸡”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四川松潘、平武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受地震影响工厂停工停产,号召职工组织自救,在室外空旷的地方搭建简易抗震棚度过困难时期。我们男女单身职工经过单位的同意,把库房里数个空闲多层货架抬到车间后面山坡上,围成U字型,上面用防雨蓬布遮挡建成一个临时宿舍。每个货架有四层如同火车的卧铺车厢,但各层高度约有二尺,勉强可以爬进去睡觉。当时男女单身青年有近30人,都集体住进了这临时宿舍躲避地震。这时工厂已经停止生产,除了上食堂打饭,大多数时间都集中在防震棚里,白天指导员李永红组织大家学习讨论,晚上坐在山坡上乘凉,看书聊天,轮流讲故事,成为特殊时期一段难忘的经历。那段日子青年男女混住在一起,你来我往、谈笑自如,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方便,回想起当年同事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结齐心,共度难关的往事,心里感到特别的温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车间武装基干民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75年末“运八”零二架在柳林机场首飞成功,工厂各单位的零件制造也进入了批架次投产,我车间的生产面积虽比原设计规划减少了一半,各工段的生产布局也重新调整完成。但我所在的防冰班关键的加温设备并没有落实,因为70年代国家的电力供应严重匮乏,不但满足不了人民日常生活的用电,甚至连国防重点工程也保证不了,无论是城市和农村经常拉闸停电。红安公司转来的运八飞机防冰前缘模具投入生产,要用一台5米×3米×2.5米,功率120千瓦的加温炉,这台电老虎一旦运行,整个部装片的用电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整条生产线有可能完全停工,所以用原来的加温方式根本行不通,如何让防冰前缘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成为工厂当时最棘手的关键难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工厂技术部门从最新的科技成果了解到,如果采用红外线技术可以大大的降低能耗,提出用红外线加温新工艺替代原有耗能高的加温炉。由冶金科引头,车间工艺、生产人员组成研制小组,试验方案是用模拟的前缘工装和简易的红外加温器试制出产品样件,验证工艺方法是否可行。当年防冰班连我有五个工人,一起和冶金科及车间工艺技术人员参与该项目研制,步骤是这样的:先用石膏做出前缘U型模具,再用电垫絲做发热体,外表面涂有氧化铁红的红外涂料,通电后辐射出红外线加温玻璃布,检测固化强度是否迖到所需要求。研制小组成员一起动手分工协作,按照图纸先干出所需的模具和加温板,经过一个多月的安装和调试,一套模拟石膏工装和几十个V型加温板制造完成。接下来又经过数次的通电测试和加温固化,总结了几十次试验的经验和教训,对加温板的形状大小、厚薄宽窄反复修改加工,控温操作台多次改动调换。小组成员白天忙忙碌碌,晩上常常干到深夜,家住二区的成员数月来克服天黑路远、翻梁爬坡、无灯照明的困难,始终坚持晩上加班。经历了半年多的努力,玻璃钢夹层防冰前缘模拟件终于获得了成功,经过绝缘、强度等技术测试和评审,结论是用该红外线加温装置制造出来的产品可以满足产品的性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加登山活动的部分团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工厂决定立刻采购加温装置所需要的材料及成品,顺便调研其它单位采用红外线生产的设备和使用效果,由我和工艺员牛思忠、工人张杰彪负责完成此次出差任务。从资料上得知目前国内运用红外线加温装置比较广泛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工业比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7年12月末至1978年2月中旬,我三人完成了对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几十家企业的考察和调研。回厂后考察报告由牛工艺员执笔完成,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各企业的红外线加温设备,都是结合本单位产品自制的装置,加温固化满足了需要即可,并无我们想要的成熟现成设备。根据对兄弟厂家不同加温设备的考察,我们提出用于防冰前缘生产的红外线设备可采用加热器多段加温、功率高低可控制,升温、控温二套系统的设想。报告交到工厂主管部门后,在制定设计方案时听取了我们的意见,并在制做第一套红外线加温设备时采纳了我们的部分建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订购的红外加温装置的材料陆续到厂了,研制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紧张池忙碌起来,很快一套盖板式红外加温装置完工,加热器是根据模胎型腔不规则,按形状比例自己动手做出来的,经过多次试验测温,红外线辐射出的温度可以控制在产品工艺要求的范围内。一件模拟试验件也很快完成,固化强度经过检验测试也基本符合要求,鉴定会结论是:同意用于实际零件生产,但需要继续改进完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运八飞机从阎良转场时生产了三架份的零件, 75年飞机首飞成功后,接下来要做强度、静力、寿命、性能试飞等实验,设计也没有定型, 所以这两年工厂一直在做生产前准备。78年始飞机的零件制造正式开始投产,培训学习回厂已过去三年,当年在172厂学到的技术也忘的差不多了,如今要靠我们自己独立来完成,感觉压力确实挺大的。 对于第一段防冰前缘生产,我深感责任重大,也是格外地谨慎加小心;不但要完全消化图纸和工艺规程,还重温在阎良学习时的工作笔记,并逐字逐句领会理解, 这三本工作笔记是我三年培训中实际操作技术的积累,一字一句都包含了辛勤汗水的付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前缘生产过程中,由我挑头负责实际操作,其余同事配合做助手。运八飞机有三段尾翼防冰前缘,左、右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前缘的结构内外层是铝合金蒙皮,中间夹有六层玻璃布的绝缘层,绝缘层之间有三组电阻丝和电阻片,用酚醛树脂胶定位粘接,抽上真空后,再加压、高温固化成型。首先将外蒙皮放入模具中定位、划线、剪切,涂胶后贴接玻璃布、纵向热刀元件,首次加温固化。贴接玻璃布,划线电热絲元件位置,胶合压实,真空加温固化……,制造一段防冰前缘要经过七次这样的加温固化,按图纸要求裱糊完每道工序,产品要完全处于真空状态下,升温到150度,保温二小时,再降至室内温度,每一次加温固化过程大约需要八九个小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次生产前缘我格外上心,图纸和工艺规程虽已反反复复看过多次,但正式操作开始我还是按照厚厚的工艺规程,思考着每一道工序如何进行,不停地察看三四米长的装配图,并仔细测量元器件电阻值,检查确定元器件铺贴位置,多次排出玻璃布粘贴中出现的气泡和空洞等等。为保证不出意外各道工序我亲手操作,多次检查,如有疑虑翻笔记本看图纸,与工艺员商量,征求同事们意见,没有把握绝不轻易动手操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的工作场地相当简陋,车间是用泥土和红砖混盖的干打垒厂房;复合材料的生产环境也有要求,温、湿度可控,防尘防爆等,生产现场温度不够怎么办?就自己动手制造电加温车吹热风升温;没有玻璃布涂胶机,就用手工刷胶,用红外线灯泡烘干;体积庞大的前缘铝模胎加热到150度后,散发出的热量犹如烤炉,每查看一次温度计,热的是滿头大汗淋漓,特批了一台家用电风扇用来吹风降温;没有吊车吊装4米多长、重量上百公斤的凸模,每次上七八个小伙子抬下上抬下,我的腰间盘突出毛病估计就是那个时候累成的。大伙齐心协力、不分昼夜只想能把产品尽快制造出来,再苦再累再难想尽办法也要克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次采用红外线加温方式固化前缘增加了不小工作量;控制温度的仪表控制仪不是自动控温,需要用手来操作,从室温升到150度,保温二个小时后降温,整个过程需要三四个小时,在此期间必须全身关注,眼睛盯着多个点的温度计,温度到150度 就要关闭电源,小于145度就要接通电源,平均间隔四分钟就要开、关一次。每次加温需要两个人不停地观看温度计,观察温度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另一个人一边填写各组的温度数据,一边频繁的开、关控温仪电源。七次加温固化结束后,还要用专门的仪器进行电阻值和绝缘性能测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全班人员谨慎细致的操作,工艺维修、治金技术等方面密切配合,第一段水平尾翼防冰前缘试生产顺利下架,经过试验台测量:电阻值合格,绝缘性合格,通电加温合格。当检验室主任宣布:产品符合设计要求,同意交付喷漆后再转交部装。大伙情不自禁地鼓掌欢呼,我也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紧绷的心脏顿时松弛下来。第一段防冰前缘产品试制成功,证明了三年的学习培训汗水没有白流,生产操作技术也完全掌握了,我们也能依靠自已的双手独立生产出合格的飞机产品!同时也表明了这套红外线设备可以替代电加热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在毛主席“三线建设一定要抓紧”的最高指示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号召鼓舞下,全国的三线建设如火如荼,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工厂的基础建设虽未全部建成、但飞机批架次生产计划已经正式投产,全厂各单位厂房里一派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景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车间里不只是我们班正在创造条件来保证飞机零件的投产,其他的生产班组也在自力更生想方设法地尽早开工生产,值得敬佩的是大学毕业的工艺技术人员,丝毫没有“臭老九”的架子,和工人们一道挽起袖子不分白天黑夜忙碌在生产现场, 特别是在生产试制、技术革新中,工艺技术员起到了重要的领军作用。和我同住一室大学生牛思忠,他是从北京三机部机关支援三线来到532厂,还有西工大毕业分配来的七零级大学生陈庆祝、周荣敬、李敦虎,都为车间克服困难早日投产做出了重要成绩。防冰工艺员牛思忠和我一起参加调研考察、试制红外线加温装置,编写技术文件、工艺规程指导生产,参与防冰前缘试生产,为产品的设计、生产定型打下厚实的基础,后因夫妻分居申请调到郑州航院任教。生产飞机雷达罩的蜂窝班,在工艺员陈庆祝指导下,研制成功蜂窝芯自动涂胶机和玻璃布烘干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生产运八飞机领航舱、驾驶舱及货舱的玻璃班,周荣敬、李敦虎工艺员亲自动手和工人们一齐改造玻璃加温炉,并研制成功激光切割机,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和提高了有机玻璃成型的质量。冶金科科长钟光福,材料组组长陈汉生,技术员雷升平、任启发等技术人员,在防冰红外线加温装置研制过程中,最早提出设想,查找国内外资料,制定设计方案,在试验中起到主导作用,在最繁忙的研制阶段,多名技术人员天天到车间,一起动手制作加温装置,加班加点经常到深夜,为加温设备尽快用于生产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设备的后期改造、完善和使用中,冶金科的技术人员常年奔波生产一线,配合车间维护保养这套加温装置。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始终参加了红外线设备的前期调研,制作、试验以及使用,与冶金科的技术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大家为这套红外线加温设备不但付出时间和汗水,更是与这套亲手做的装置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大家辛勤的劳动也得到了认可:运八防冰前缘红外线加温设备获得012基地1979年技术革新荣誉奖。为了保证防冰前缘的产品质量和稳定生产,又先后对这套设备进行了多次大的改造和提升,完成了从最初的手动控温、改进到半自动,直到自动控制。在能源紧张的年代不但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电力,同时为飞机的零件生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证,近30年来生产运八防冰前缘几十批架次,为空军的武器装备和陕飞公司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6年分厂全部南迁后,这套诞生于彤辉厂飞机生产初期,凝聚着我们创业者辛勤汗水的红外线加温设备也完成它的光荣使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7年车间职工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9年车间职工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5年车间职工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7年千山水库松树岛春游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2年元旦职工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0年(千禧年)全体职工在公司办公楼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1年四川光雾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2年汉中鑫源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3年四川九寨沟黄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5年昆明世博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6年四川广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6年四川遂宁死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篮球队队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参加公司文艺演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年青漂亮的女演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元旦晚会部分人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5年获北区篮球赛亚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7年四川二郎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7年汉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8年西藏拉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9年厦门鼓浪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9年海南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0年汉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2年湖南张家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5年非金属厂从生产了30年北区三线时期的干打垒简易老厂房,整体搬迁到南区设施齐全的新建厂房,与原四车间合并后非金属厂职工人数也增加到近300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九车间成立于火红的年代,创业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双手挖土修路、拉砖砌墙改造厂房,打地坪安装设备,自制工装工具、技术革新研发新设备,为开工生产创造条件。自建厕所、锅炉房、平整坡地修篮球场……,辛苦的汗水撒遍车间的各个角落,为工厂飞机投产立下了汗马功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改革开放后工厂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式,工厂的厂名也多次变更,十九车间的名称也随之发生多次更改。彤辉机械厂19车间----陕西运输机厂十分厂----陕西飞机制造公司航空附件厂----陕西飞机制造公司190厂----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非金属厂。由于对外生产经营的需要,2002年挂牌的陕西陕飞锐方航空装饰有限公司与非金属厂是一套领导班子,两个牌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弹指一挥间,从1974年成立至2024年,非金属厂走过了半个世纪,五十年间,非金属厂生产规模扩大,设施设备更新,产品升级换代,产值大幅提高,经济效益巨增。 望着亲手创建、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为之工作了一辈子的非金属厂,做为陕飞老一代创业者心中充满了荣耀和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祝愿非金属厂继往开来、蒸蒸日上,为祖国的航空工业做出更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美篇怀着对十九车间及非金属厂的深厚感情,根据本人手中资料编辑而成,曾经一齐工作过的同事如有珍贵照片请联系本人,如有疏漏请指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