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军118师暴风雨部队(六)

柳叶剑左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4.单刀直插60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经过一至四次战役后,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发起第五次战役。在这次战役中,第118师承担起一个重任,这就是直捣加平。邓岳师长让第352团和第354团并肩进攻。战斗于22日16时打响,迅即突破了南朝鲜伪6师的防线,插入敌军阵地纵深。首战两水洞,打响出国第一炮的第354团担任师的左路先锋。该团第3营在团参谋长刘玉珠带领下,冒着敌人的炮火,大胆穿插,勇猛追击,翻越1040米的大山--云宵岘,沿途打破敌人的5次拦阻,歼灭南6师和美24师各一部,以每小时7.5公里的速度于24日凌晨插到了加平北面的沐洞里,又与敌军遭遇混战。打到拂晓才发现对手不是被冲垮的南6师,而是装备大量"百人队长"式重型坦克的英军装甲部队。第3营穿插特猛,闯入了敌军腹地,后续部队被敌军阻断,情况非常严重。刘玉珠从战役全局考虑,冷静地对李营长和马教导员说:"我们楔入敌军纵深,就是要阻断敌人的横向联系,保证西线兄弟部队各个歼灭敌人。现在既然与敌遭遇,就要血战到底,即使付出重大牺牲,也在所不惜。李营长和马教导员完全同意参谋长的意见,决心带领部队苦战、恶战,一人一枪,战斗到底。研究部署完毕,刘玉珠首先打开自己的文件包,拿出随身携带的文件和笔记本,默默地用打火机点燃。李营长和马教导员,看到参谋长已经做了随时可能牺牲的准备,心里都很难过。他们也打开自己的文件包,把笔记本和党员、骨干名册等投进火里,跳动的火光,把他们严峻的面孔映得红彤彤的。3个人用草棍挑着纸片,看着它一页一页地化为灰烬。他们都缄口无言,不再说什么。其实也不必再说,一切都不言而喻。烧完了文件,他们把手枪插在腰间的皮带上,操着平时由警卫人员和通信员背着的卡宾枪,加入了战士的行列,这个行动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动员。战士们看到团营首长和自己并肩战斗,心情非常激动,而又格外地沉重,下定决心与敌人血战到底。机炮连第1班班长于怀珍用他的火箭筒摧毁一个重机枪阵地,又和第2班一道击退一群坦克的进攻,就只剩1发火箭弹了。这时第7连又要求支援他们打坦克,他特别珍惜地把这一发炮弹擦得一尘不染,郑重地把它填进炮膛,让副班长和他一道去完成任务。他们俩跑步赶到第7连,天已经亮了。战斗仍然在公路两侧的起伏地里激烈地进行着。于怀珍发现左前方60米处停着一辆坦克,正在开枪开炮向第7连射击。他想到这最后一发炮弹决不能白费了,得靠到跟前去打。于是他对副班长说:"你掩护,我先上,我要是牺牲了你再上!"然后他便提着火箭筒沿着一道沟坎隐蔽跃进,一直摸到离坦克只有15米的距离,才在水渠的楞坎上架起炮,瞄准坦克"轰"地开了炮,火焰喷流四溅,几乎烧到自己!坦克中弹,冒烟喷火燃烧起 来。一个英军爬出坦克,想要逃跑,于怀珍立刻把身上仅剩的一颗手榴弹投过去,把那个英国佬炸死在坦克边上。此刻,于怀珍只剩一个空炮筒了,附近英军和坦克却都吓得退避三舍。营里的救护组紧跟着第7连前进,准备随时抢救伤员。一上公路,突然从右侧小山上插下来一伙人。前面一个背着英式冲锋枪的家伙一边走一边哇里哇啦地说话。卫生员郁长安立刻压低声音告诉同伴:"不对头,这些人不是7连同志,是敌人!""是啊!"大家都紧张地隐蔽起来。救护组的同志都没有带枪,只能徒手和敌人拼。带队的管理排长刘志华等敌人走到跟前,他猛然跃起蹿上去,卡住敌人的脖子,夺下一支英式冲锋枪。另外4个敌人看势不好,扭头就跑,卫生员郁长安端起夹板跟踪追去。敌人回过头来准备抵抗,一看他端着夹板,不知是什么武器,又吓得没命地逃。小郁猛扑上去,揪住一个大个头的脖领子,又夺下一支冲锋枪。文书姜臣扑向另一个敌人,两个人互相扭打,翻来滚去。小姜的手触到敌人的面孔,猛一用力,竟抠瞎了鬼子的眼睛。天明后,敌机遮天蔽日,坦克越聚越多,敌军又依仗武器装备的绝对优势,施展"火海战术"来杀伤和消耗我军。我第3营被压制在开阔地里,消耗殆尽,伤亡严重。营长李德章觉得不能一味被动死拼,向刘玉珠建议由他带一支小分队向公路以东转移,吸引敌人的兵力和火力,然后由刘参谋长和马教导员带营主力向西突围,抢占有利地形,保存部分实力。刘玉珠接受了李德章的意见,但是两个人都争着掩护对方转移,各执己见,相持不下。最后达成妥协方案,分兵两路,牵制敌人,互相掩护,相机行事,谁能得手谁就突围出去。李德章首先率领一支小分队向东突围。他们有意暴露,招摇过市,一面前进,一面射击,力求尽量吸引敌人的兵力和火力,以便给营的主力拉开转移的空隙。果然引起敌军的注意,吸引了坦克的密集火力。小分队前仆后继,还没有跨过公路就几乎全部伤亡。李德章也中弹负伤,扑倒在一座小桥旁边的稻田里。这支小分队的突围动作。吸引了敌人的部分火力。但是英军兵力雄厚,坦克众多,并没有形成主力转移的空隙。参谋长刘玉珠则全然忘了自己的安危,一心掩护李营长突出重围。他不顾隐蔽身体,持枪猛烈射击,不幸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他1940年参军,10多年始终战斗在烽火连天的最前沿。人朝以来,他协助陈耶政委指挥两水洞战斗,打胜了出国第一仗;而后在龙古洞、新兴洞、军隅里、广田等战斗中,他一直带领突击营,冲杀在第一线。他作战勇敢,待人谦虚,关心战士,热爱部队,他是战斗的模范,是团结的模范。他的牺牲人们都感到无限的痛惜。马教导员立刻号召部队:"为参谋长报仇!发扬硬骨头精神,一人一枪战斗到底。"部队伤亡很大,不久教导员马仲吉也牺牲了,各连的干部也相继伤亡,部队排自为战,班自为战,人自为战,死打硬拼。 恶战持续到黄昏,英军怯阵了!夜暗对于他们永远是难耐的恐怖,莫测的凶险,他们疲惫惶恐地撤出阵地,与我军脱离了接触。夜色中,同志们救起了昏倒在稻田里的李德章营长,给他包扎了伤口。李营长苏醒过来便问道:"参谋长和教导员他们怎么样?"听到首长和战友都牺牲了,他沉默无言,泪如泉涌。他出生入死,身经百战,却从未经受过这样严重的挫折,惨烈的牺牲!情况空前险恶、严峻,不允许他伤感,他强撑着受伤的身体,带领战士以手捧土掩埋了参谋长和教导员的遗体。他向烈士们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便开始收容和集结部队,准备转移到有利的阵地。他伤势很重却头脑清醒,他想到兄弟部队被阻隔在北面,英军必然重兵警戒,于是决定从北向南收容集结部队,从敌军后绕路突围。天清气爽,月淡星稀,硝烟和暮霭却弥漫着山野,树木和田地都显得朦朦胧胧,如幻如梦。营长李德章率领他的队伍,开始了严峻而艰难的转移!一路轻声呼唤,仔细地搜寻,越聚越多,收容到半夜,居然集合起将近一个连的兵力!多数人都带了伤,有的拄着枪,一瘸一拐;有的互相依偎着艰难地移动。轻伤员们轮流背重伤的战友,呼吸粗重,步履蹒跚。没有人叫苦,没有人呻吟,大家都咬紧牙关,忍受着伤痛和饥渴,默默无言地坚持跟进,保持着行军的队形。这是一支打不垮拖不烂的英雄部队,这是一支不屈不挠慷慨悲壮的英雄部队!李德章边走边整顿组织,还是按第7连、第8连、第9连、机炮连的序列编了班组,表明第3营依然存在。这些人就是第3营的骨头。有了这个骨架就不愁长不出丰满的血肉。稍事停顿,李德章派出一个精干的小组,侦察了附近的敌情和地形。 他确定了突围路线,便开始了有组织的转移。还是第7连在前,第8连断后。他们尽量寻找空隙,避免与敌军接触,直到通过一片开阔地时,敌人才发觉,进行火力追击。第8连第6班留在后面掩护。这个班还有副班长周传家和战士王德新、周柏林3个人。这就是当时战斗力最强的一个班了!他们3人阻击敌军追击,掩护全营安全地通过了开阔地。然后他们分成两组交替掩护,向后撤退。王德新和周柏林为一组先往后撤。当他们停下来接应副班长撤退时都负了重伤,枪也打坏了。敌人的4辆坦克追击而来,枪炮打得很凶。周传家也负伤了。他们3个伤员只剩下一颗手榴弹!已经无力消灭敌人,只能尽力保存自己。周传家忍着伤痛,找到一个防空洞,把两个战友搀进去。天快亮了,3个人的伤口都流血不止。已经没有急救包,周传家就撕下棉裤上的口袋布,给战友包扎了伤口,自己的伤口却没有理会。受伤流血,人也渴得嗓子像冒火。周传家看到山上、路上、附近村庄里都是英军。不能出去找水,只能握着手榴弹,准备与敌人拼。白天终于过去了,入夜之后外面仍有坦克马达声和英军叫喊声。第二天早上,周传家又出去观察,附近的英军已经撤走。他捡了一个钢盔,打了一下水。3个人猛喝了一顿,吃了点干粮。肚子里不闹腾了。王德新含着眼泪对周传家说:"副班长,你的伤比我们轻,去找部队吧,不要让我们再拖累你啦!""不.我们3个人是一个集体,死要死在一起,活要活在一起,"周传家安慰战友说:"你们听,外面的炮声很急,肯定是我们的部队正在反击,坚持下去,同志们一定会来找我们的。"他们互相鼓励,坚持等待。干粮吃完了,周传家就出去挖些刚刚冒芽的野菜来充饥。熬过了料峭的春夜,又度过漫长的白昼,第四天下午3点多钟,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喊:"六班副!六班副!"果然是连里派人来找他们。卫生员小杨给他们重新包扎了伤口。同志们背着和搀着他们回到连队。邓岳师长和张玉华政委得知第354团第3营遭受损失和团参谋长刘玉珠牺牲,心情都十分沉痛。但是事出偶然,又在意料之中。要在敌人严密布防的阵线上单刀直插60公里,必然要经历苦战、恶战,付出重大牺牲。第3营挫而不馁,溃而不乱,收拢转移,井然有序,胜利地突出重围,这是值得欣慰和自豪的。师党委给第3营请功,经志愿军总部批准,给第354团第3营荣记集体一等功。这一次行动,是第118师在朝鲜战场上作战的一个例子或缩影。实际上,第118师最先出国,直到停战,在朝鲜战场上参加了数百次战斗,并出色地完成各次任务。1953年7月28日奉命回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