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西晋中,看豪宅、游古城

姜君

<p class="ql-block">【开篇语 】2024年的暑期,我俩口领着外孙女在山西转了一圈!从大同到朔州、再过忻州,未在太原停留直接进入晋中市(榆次区);山西财主豪绅多,尤其是晋中一带深宅大院更多,中国人自古就有浓厚的“房子文化”,把房子视为安身立命之所;曾经盛极一时的明清晋商发达了以后,光宗耀祖回老家置办房产,留下了一座座恢宏的晋商大院!这些大院高墙深屋、院落连片,精细考究,气势非凡,各具特色;著名的有:榆次的常家、太谷的曹家,祁县的乔家和渠家、平遥的李家、灵石的王家等等,请跟随着我的足迹!一起领略一下晋中的豪宅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晋中有条黄金旅游线</p><p class="ql-block">晋中市县区域内有很多著名的景点,除有两个5A级景区外,再有就是众多的晋商大院;晋中是明清时期晋商兴起之地,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的商业繁华昌盛,那时就有民谣:“金太谷、银祁县,榆次有吃不完的米和面,小买小卖是平遥店”!繁忙的商业活动使晋中成为丰腴之地,富商巨贾将赚来的白银置地盖房,建了很多豪宅大院,再加上有“同蒲铁路线”把这些县城串连起来,交通十分便利,沿线古迹颇多,榆次便是这条黄金旅游线的起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榆次常家庄园</p><p class="ql-block">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车辋wang村,榆次火车站便有12路公交车直达景区;耸立在眼前的这座巍峨的堡楼,是常家庄园的山门楼,建造得气派非凡,总高24米,下砌砖体宽15米,歇山顶楼阁,五开间二重檐,上有12根通天檐柱,砖墙上有12个垛口,门洞上方挂有匾额刻“敦艮吉”三字,大意是:堡门的方位朝向东北,居住在庄园里的人们质朴敦厚、诚恳待人;堡楼西向也有两块匾额,上匾为“敦睦仁里”四字,底匾为“长发其祥”,其外围筑有堡池、沟壑、石桥等护院设施,显示出常氏的大家风范和富甲一方的气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常家庄园开放参观的仅为遗存的半条街</p><p class="ql-block">常家庄园建筑群始建于清康乾年间到光绪末年,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形成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街两侧深宅大院鳞次栉比,楼台亭阁相映成辉,雕梁画栋,蔚为壮观。东西大街又称“后街”,长为650米,宽为8米;经多次补建修缮,形成占地60万平方米,有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小园林13处,是占原车辋村一半的庄园,但开园后不及原来面积的1/4,只有“北常院”即东西街的北侧对外开放参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北方最大的家族祠堂:常氏宗祠</p><p class="ql-block">坐落在东西长街北侧第一个院子,是清光绪五年由常万达这支脉用时三年、耗资白银两万余两营建的宗祠,规模七开间之大,院宽25米,进深160余米;大门台阶下配有雄雌石狮一对,再往前立有“双斗旗杆”,旗杆高约11米上下,由石础、抱柱石、插杆石、旗杆、斗,五部分组成。这旗杆可不是随便立的,只有家族中取得四品以上官位才能竖立,而常氏族人出四品官职以上者有46人,理应享受此番荣耀;祠堂建筑遵从儒礼,南北中轴,东西对称,三门四院,正厅、戏楼、游廊、配院齐全,栋栋建筑雕梁画栋,精美绝伦,雄浑壮观,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常家庄园里的园林:静园</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庄园北侧各堂院的后面,纵跨于整个庄园,占地合8公顷即8万平方米,有“北方第一民居园林”之称;最初只是在庄园里打造了一片杏园,因常氏先人为激励后辈努力学习儒家文化,感悟儒家思想,在杏园的槐荫树下建筑了杏坛,尊奉孔子。现在的庄园主要建筑和景观包括“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八帖、九堂、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展现出清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静园里的园中园:狮园</p><p class="ql-block">江南风光般的静园,园中套园、园里有园,大概有杏园、枣园、桑园、菜园、狮园等多个大小园林;随着人流的走动来到了一座带二柱抱厦的卷棚厅下,二立柱外侧蹲有体型硕大的石狮,中开圆形门,两侧为镂空博古图的砖雕小窗,取材青铜宝鼎、酒具、炉、瓶等形象,加上书案、博古架及文房四宝、花草纹饰等图形,高雅脱俗,上乘之品;走进圆型门看到亭廊点缀、树木环绕,其间星星点点散置着许多大小不同各具姿态的狮子。2004年十一世班禅活佛,莅临常家庄园给一个石狮开光,并且系上了红绸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狮园尽端的四狮照壁</p><p class="ql-block">在中国民间建筑中,以狮子为题材的照壁极为罕见,这里便成为众多游客争相拍照留念之地。四狮照壁主图案为一只雌狮带了三只小狮,其含义为:一是祈盼园主仕途通达、官运亨通;二是取“事事如意、四时通顺”的吉兆之意;三是愿家族子嗣昌盛、人丁兴旺。照壁从上至下还配有: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福禄寿,寿山石、牡丹、云龙、月亮等图案;左右有细腻的卷蛇变形篆字楹联;照壁雕刻精美、优雅别致,堪称为我国古代文人情怀和民俗文化的精品影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常家庄园最高建筑:观稼阁</p><p class="ql-block">它是静园的主体建筑,采用明三暗五的设计布局,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沼余湖,高有29米;游客可沿阁内木梯登楼远眺,欣赏四周田园风光,举目皆诗意,步步可寄情,既可游赏又可小憩。无意间看到“耿彦波”写在檐柱上的楹联:左联为“财取天下开拓茶路万里报国乃匹夫之责耳富贵不过身外浮云”;右联为“燕居田园听取蛙声一片动情于山水之间也淡泊方是人生根本”。耿彦波在灵石建了王家大院,在大同建了大同古城,到了太原也有所作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最大的北派私家园林,堪比江南水乡</p><p class="ql-block">常家庄园不仅有规模巨大的宅院,还有面积广阔占地120余亩,不逊于江南的园林,是常氏家人休闲、游乐和陶冶情操的场所;园林当中有沼余湖、堆石、亭阁,还有高楼、长廊、步道,既具北方园林之雅,又兼南方园林之秀;这在众多的山西晋商大院当中绝无仅有,尤其是极少能见到这样碧波涟漪,杨柳低垂的场景,虽为人作,宛自天开,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民居中规模最大的书院:石芸轩</p><p class="ql-block">常家设有自己的私立学校,取名为“石芸轩书院”,位居东西长街中端临街而开,正中大门上悬匾额“石芸轩”三字,意即珍藏石书的地方,因书院内珍藏众多名人书法碑刻而得名。大门两侧墙上,分别嵌刻着“学海”两字,取自“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两个字赫然刻于书院的明面,其用意不言自明了;进入大门便见硕大的梦笔山作影壁,这可不是普通石头,它是中国四大观赏石之首:安徽灵璧石,让此石作影壁是取“灵验”、“灵气”之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书院分东、西两院和正面主楼三大部分</p><p class="ql-block">书院其实就是私塾、小书房、大书院三者连为一体;书院正面的主体建筑就是大书院,为七开间两层的“听雨楼”,取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是当年常家子弟呤诗作画,研读史书的场所;前院由四亭三廊组成,东廊为“听雨楼法帖”、西廊为“常氏贵墨法帖”,重点说下正面廊的“石芸轩法帖”,它由清嘉庆十四年山西太谷隐士杜大统书写,江南名匠程起耀刻石,石质为汉白玉,一石一字,共刻127块,是中国书法艺术界的传世珍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养和堂里有座思过亭,刻着常家家训</p><p class="ql-block">其碑文为: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书必楷正,容貌必端庄,衣冠必肃正,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未深省 ;书此当座隅,朝夕视为警。全文言简意赅,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时至今日也不过。常家人违反了上述任何一条,都要跪在亭内面壁思过反省,这是我感触最深的一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贵和堂院藏有五个第一</p><p class="ql-block">一是现存院落建筑档次最高,保存最完整;二是最美的砖雕、木雕、石雕集于一院;三是艺术价值数第一的影壁墙;四是北方最大的藏书楼;五是中国最大的小姐绣楼。单说后两者:藏书楼,七开间,北方最大的民间藏书楼,上匾:士诵清芬;下匾:分惠士林,是山西巡抚和提督题给常赞春的!据说常家是不够级别居住七开间,只能把它作为文化人的藏书楼;再说南楼绣楼,双层十间,乃是中国最大的小姐绣楼,楼下匾额:学易颐龄,是山西大学文科班学生为其师长常赞春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贵和堂的雕饰随手掂来都是精品</p><p class="ql-block">先说艺术价值堪称第一的砖雕贴金方篆影壁,一进大门迎面就可看见,墙有五米见方,由340个贴金方篆字组成,内容为树德、立品、做人、涉事之格言,中间夹杂着刀币、布币、鼎、炉等断句;鉴于此导游在讲解时说里面可能藏有常家金库的密码!我看是故弄玄虚了。继续往里走看到院落中的砖雕花墙和变化多样窗饰,犹如艺术长廊让人赞叹不已!院落用小巧灵珑的“夹牌楼”花墙分隔成前后两个院子,花墙上的图案也是大有看头的!随处张望便是款式繁多的门样、窗饰等,可谓一门一亮点、一窗一景致啊!堪称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经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常家庄园旮旯犄角都蕴藏着艺术品味</p><p class="ql-block">庄园每个宅院的角落处处可见到砖雕、木雕、石雕,别具风采!上望可观房脊的吻兽及通天挂落的双层镂空木雕,雕刻得非常娴熟,错落有致;平视宅第中的照壁、花墙等清代砖雕珍品以及窗户木雕、门框、屏风、家具和隔扇木雕等,多种多样,使人眼花缭乱;下观门口众多的门墩石狮,无论体量大小,均威武、高贵而又憨态可掬。现存的贵和堂楼层护栏上,全部是由砖雕砌成,栏柱、栏板不见砌缝,浑然一体,无论雕刻还是垒砌,堪称清代建筑中的上乘工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常家庄园内形式迥异的影壁</p><p class="ql-block">一、常氏宗祠百“寿”照壁,呈八字型,制成于清光绪年(1900年),是由240个篆字“寿”组成;按中国六十花甲年说法,240恰好是60的四倍,是祈愿家族人丁兴旺、四世同堂长寿的含义。二、八卦五面影壁,镶雕于杏园北墙上,正中间为“八卦图”,分别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深奥概念!在中国,用太极八卦图做影壁是非常罕见的,体现出“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根本原理,寓意深远。三、三星报喜影壁,坐落在养和堂的前院,幅宽3.9米,是用整块青石雕制而成;主图刻福、禄、寿三星,福星持如意居中,禄星捧鹿茸居右,寿星手捧寿桃和龙头拐杖居左,三星脚踏祥云、神态安祥、笑容可掬。四、敦仁影壁,坐落在贵和堂左侧的新院,型制也为八字型,主幅宽4.2米,两侧幅各宽1.5米,总宽为7.2米;是一幅规格与型制仅次于常氏宗祠“百寿照壁”的影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创造了商业辉煌的大德玉商号</p><p class="ql-block">辋川别墅在常家叫体和堂,现已开办大德玉博物馆;大德玉商号创办于清雍正五年即公元1728年,是由八世常威创设的首家大型商号,是常家历史上著名“十大玉”的总号,起初以经营绸布为主,后主营茶叶,恰逢《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该号选中商机率先对俄贸易,成为中俄外贸商之首;民国七年后,因俄国十月革命商路中断而歇业。大德常商号为南常常万玘首创的“十大玉”商号之一,民国后停办;晋丰厚商号始创于1810年,为合股资本,常家控股七成之多,日寇侵华后营业难以为继,遂停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广和堂正厅里挖窖储银</p><p class="ql-block">广和堂,是常秉猷后人的支堂,据说是常氏家族内部事务的管理者。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腐败无能,常家在恰克图对俄垄断的贸易逐渐衰败!常家遵循储粮的做法,遂在广和堂宅院修建了银窖,将白银储存在自家的院落。随着外国列强的侵夺以及旧军阀混战,山西商人在全国各地的商号、票号和钱庄纷纷倒闭。常家人深知经营理财之道,为规避风险采取稳健谨慎的经营方略,将大量白银铸成银锭窖藏起来作为商业准备金,即可防范商业风险,也可维持家族生计!不愧是明智之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院落悬挂“官职”匾额,很是气派</p><p class="ql-block">出贵和堂,来到东西向的长街,这条街分布着十来个院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九堂”,从东向西依次为:节和堂、人和堂、慎和堂、雍和堂、谦和堂、养和堂、体和堂、广和堂及贵和堂。结束游览从西往东返回并没有逐一观看九堂,只是随意拍了文魁府、郡伯第、武德第、大夫第四个院落的大门照片。文魁,是清代官衔,体和堂的匾额;武德第,武德是武职官衔,雍和堂的匾额;郡伯第,是武职从四品之封赠,慎和堂的匾额;大夫第,文职官员从四品朝议大夫,节和堂的匾额。“堂”是常家自家叫的,门口挂的是国家封的名号!官职匾额悬挂于临街的大门之上,接连不断,很是气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常家庄园最西端的堡门称乾门</p><p class="ql-block">常家庄园为城堡式建筑,原有八道堡门,现只留下两座:东门的“敦艮吉”山寨门和西门乾门,乾门总高6.67米,由庄堡墙连接两座堡门,庄墙由东向北再折向西对庄园三面围合,庄墙高4.2米,上置垛口,全长1200余米。此外,常家除在车辋村拥有2000余亩土地外,还在榆次黄彩崇元村、清徐姚家堡村有两处有院有田有书房的别墅庄园,只能说常家挣下的财富太大了,在我们普通人的眼神里充满了羡慕的眼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常家庄园大德玉私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走进其里,是贩卖常家制作的茶叶和文创产品!值得一提的是:里边竟展出一副盖了多枚章的茶字图案,下面摆放着多枚刻着“茶”字的印章,好似找到了现在京城流行盖章的源头。游览常家庄园令人感叹!惊讶常家庄园的建筑之“精”;欣赏常家庄园的园林之“秀”;感受常家庄园的文化之“渊”;赞叹常家庄园之“大”耶;最大的感叹不仅这些,而是常家儒商经营之道:“学而优则贾”,而不是“学而优则仕”!就让这些箴言作为常家庄园之旅的结束语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踏入榆次老城景区</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常家庄园坐12路返程回榆次,在就近老城区站下车,步行从北门进入老城景区的;榆次老城区是一座充满历史文化氛围的古城,整个古城区占地100万平方米,其中古建筑总面积为6万平方米。这座古城历史悠久,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即公元582年,迄今已有1430多年的历史;老城内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已形成了旅游景区,徜祥其间,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随着100余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已逐渐成为华北最大的影视基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榆次被誉为“省城门户”</p><p class="ql-block">榆次老城自古被称为“凤城”,有段时期也称为“魏榆”,地处山西中部腹地太原盆地的南缘,东倚太行,西俯汾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省城门户”!其地理位置独特,是晋商旅游黄金线路的起始点;榆次老城以市楼所在位置为中心,东、西、南、北四街交会于此。东大街有城隍庙、县衙、思凤楼、西园等,是榆次老城的政治中心;西大街有文庙、凤鸣书院,为文化教育中心;南北大街则为老城的商业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榆次老城标志性建筑:市楼</p><p class="ql-block">穿过北大街,来到了老城中心位置上高耸的市楼,楼高24.4米,纯体木结构,三层四重檐,十字歇山顶;每层均有外十内六共16根柱子支撑,楼分四面呈方形,每面结构制式绝无二致,唯一不同的就是每面檐间悬的匾额;面东的顶层楼檐上挂有“天下第一楼”的匾额,显示出晋商昌盛第一街所经历的辉煌!这座楼风格独特,高大庄重,气势非凡,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有项规定很特别:白天不让登楼,晚上买票可登楼观景,也许藏匿着一些猫腻在里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晋第一署的榆次县衙</p><p class="ql-block">从市楼往东走,不出100米就可看到榆次县衙,还有“晋藩首辅”之名,始建于宋朝,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的结构,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县级衙署;其内存建筑共有5间大堂、26个院落,整体布局和规模形制上显示出明、清时期的地方衙署的基本特征。大门后面是仪门,其两侧的小门有说头,东为上是供知县官员平日出入的;而西门则称为“鬼门”,一般是不经过此门的,只有在提审人犯,押解死囚赴刑场时才走鬼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县衙规模大,县太爷的派头着实不小</p><p class="ql-block">榆次衙署从前到后有六进六出,加上东西两侧共有26个院落,房屋400余间,可谓规模宏大。先看县老爷办案的公堂,最熟悉不过的是:堂中高悬“正大光明”的匾额,办公桌两边的执事回避牌等,堂柱上的一副对联写的特别好:“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值得说说的是:第五进院“冰雪堂”是县太爷的居所,二楼 “槐月轩” 是供奉官印、朝珠的地方!后面的生活区域更加精致,相通的院门形状各异、回环曲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思凤楼</p><p class="ql-block">县衙大门东边有座高楼,名叫思凤楼,始建于宋仁宗天圣八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楼高17米,二层三重檐十字歇山顶,建在一米多高的方形台明上,四周设石围栏,南北两侧设石踏步;其楼的历史背景十分丰富:1700年前的县令荀藐是位好官,十分善政,导致成群的凤凰在榆次出现,被视为吉祥之兆,也成为思凤楼名称的由来‌。“民心如镜、众口为碑”,最好的官老百姓永远记得!人们在思凤楼塑立荀藐和文彦博二公像,作为永久纪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榆州国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它与榆次县衙遥遥相对,工程正在扫尾阶段,所以远远的拍张照片以示留念。“华表”是在尧舜时代就出现的传统文化遗产,原叫“表木”;能用上“华表”这等标志作装饰,代表了遗址公园的高贵与尊荣,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据史料记载:炎帝神农氏九世孙方雷,因军功被黄帝封于今榆社县社城镇(原属榆次地区)的方山,建立榆州国,榆次曾是古国都。榆州国历经黄帝时期、颛zhuan顼xu时期、夏时期、殷商时期、西周时期、春秋时期共六个时期,国家长达2100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年代最长的国中国,不来此地怎知还有这么个国家存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榆次文庙</p><p class="ql-block">位于榆次老城区西大街内,紧邻“凤鸣书院”,东距中心位置的市楼仅百余米。随着汉高祖刘邦“尊孔崇儒”的兴起,全国各地的孔庙林立,到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孔庙就改称为文庙;文庙外有第一道门棂星门,是文庙前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宋真宗成平二年即公元999年,坐落在1.3米高台上,面阔三楹,伞檐覆盖绿琉璃瓦顶;与棂星门隔广场相对的是:最南端新建的琉璃影壁及石牌楼,石牌楼正面(北向)上有匾额一块书写:“金聲玉振”四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4年对文庙进行了修复和重建</p><p class="ql-block">原来的文庙仅剩棂星门、泮池、状元桥以及大成门,还有一对石狮子;棂星门和大成门建在高台之上,泮池和状元桥处在洼地里,各级地方的文庙都有半圆形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永远不可能成为满圆形;上面的石桥就取名叫做“状元桥”。通过大成门就是大成殿,此殿是补建的,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殿内供奉着孔子塑像,那对狮子就坐落在台阶下;大成殿外有28根蟠龙石柱和31根木柱围绕,气势磅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西门撤出结束了榆次之游</p><p class="ql-block">文庙前的西大街上东西各立有一个牌坊,文庙棂星门东侧牌坊上写:鍾靈;西侧牌坊坊额为:毓秀。我们走马观花地逛了几个景点并没有逛完,看到的建筑之精巧,绝美的雕琢,精湛的艺术,优美的造型,保存之完好,恐怕是新建的吧!置身其中有一种时光倒流之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了那个时代的繁华与辉煌。出西门,百度地图上搜索怎么坐车到榆次火车站,没走多远就找到了公交站牌,停留10分钟后就坐上了公交车,结束了榆次之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转入太谷县域逛古城、看豪宅</p><p class="ql-block">榆次火车站有801路、间隔20分钟发往太谷汽车站,比起火车来车次又多,票价还便宜一块钱;公交车进入太谷境内,一具粮仓模型标志耸立在十字路中央,没想到太谷县竟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让太谷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说起太谷,无人不知的是太谷饼,因为太谷饼的宣传实在是太厉害了啦!历史上的太谷也是公认的山西首富之地,有小北京、金太谷之称!在太谷停留只有六个钟头时间,先游览了古城,又逛游了曹家大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太谷老城西南隅的无边寺</p><p class="ql-block">我们居住的旅馆距太谷购物中心较近,路口北边即是太谷老城的南北街,沿街遇第一个路口就可看到高耸的白塔;无边寺‌也称白塔寺,始建于西晋泰始八年即公元272年,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重修,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寺名取自佛经中“本寂、方便二性,了了无边”的经文,意为法界广大,故名“无边”。山门与倒座的戏台连为一体,上为戏台,下是砖券的巷道式门洞;狭长低矮的门洞未开,右侧的偏门成为入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无边寺的献殿</p><p class="ql-block">进入寺内,顿觉豁然开朗,只见殿宇雕梁画栋,院内树木成荫,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白塔前正中是红柱黄瓦、四周没有墙壁的亭式建筑为献殿,也叫拜亭,人们还称为“四明亭”,亭四周开阔,面宽进深各三间,雕刻华丽,出檐深远,上书匾额“方圆有容”;亭前放置绿色釉陶狮子一对,高2.3米,左右各建木牌坊一座;亭后筑有六角形鱼池,夏日池中喷泉飞涌,金鱼戏水,微波涟漪,别有风趣!鱼池以北数米就是著名的白塔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寺内最著名的建筑:白塔</p><p class="ql-block">耸立的白塔为北宋元佑五年,即公元1090年续修无边寺时所建,是太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白塔平面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43.6米,每层均有出檐和平座,檐座下面都有砖雕斗拱,各层的拱券门洞都和檐外相通,并雕有假门窗,塔内第一层为小形方室,有磴道可上;二层以上塔心中空,安装有楼板和木梯,供人攀登,顶上有尊胜石幢,气势壮观,瑰丽精致!从顶层平台鸟瞰全城及周围十余里景物,历历在目,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国财神爷的府邸:孔祥熙故居</p><p class="ql-block">出无边寺回到古城南北街继续向北行走,遇到丁字口向西拐走150米就到孔祥熙故居;大门坐南朝北,整个院落南北长69米,东西宽91米,是由六个套院即正院、厨房院、书房院、戏台院、墨庄院、西跨院和两个东西花园构成;六个院子横向排列,沿中轴线分割成两到三个的四合院,各院间用明廊、抱厦或过厅相隔。这里原本是光绪年间山西富豪排行榜第11位的太谷巨商孟广誉的老宅,只因孔祥熙的购买并在此居住过,才广为人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家宅园一再更新主人</p><p class="ql-block">原是孟家大院,孔祥熙在置买过程中所做所为并不光彩,不说是明抢的,至少也是巧取豪夺;1930年,孔祥熙买通太谷县长,几经斡旋,孔祥熙仅掏两万银元就买下了整座孟家院子,幸好!新中国成立后没收了此宅。2000年8月1日,当年已退休原是晋中银行行长的叶耀中与太谷县政府签署了租赁合同,成为孔祥熙故居博物馆馆长,也就是说孔宅再度易主。个人经营的资本运作,什么优惠条件也就不讲了,门票昂贵需掏60元,孔家大院实在是不值得一看,在门口望望即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祥熙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有金太谷之称的古城,仅有孔祥熙故居这座宅园健在,成为太谷城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孔祥熙的生平简介设在三进院正院的南厅,此房主体建筑斗拱飞椽,造型美观大方;房子里陈列家具颇多,有床榻,桌椅,橱柜,案几等等;孔祥熙,山西太谷人,祖籍山东曲阜,生于太谷县一个亦商亦儒的家庭,是孔子的第七十五世孙!他的故事不仅反映出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政治、经济变迁,也可窥见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以及一些重要人物的活动情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祥熙诚邀蒋介石夫妇到太谷做客</p><p class="ql-block">1934年11月,蒋介石到北方视察,孔祥熙趁机邀请蒋介石到自己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蒋介石也有意访问这位亲戚的故里,便爽快地答应了。孔祥熙将庄园认真准备了一番,给蒋氏夫妇精心布置了一处卧室,蒋介石到太谷的那天,孔祥熙亲率太谷党政要员,地方绅士和铭贤学生到城外五里地的乌马河边上夹道欢迎;晚上,蒋介石夫妇仅在孔家庄园住了一宿就离去了,但太谷城里却纷纷扬扬地议论了好长时间!太谷县也仿佛因蒋元首的莅临而荣耀了许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花园主景观:小陶然亭</p><p class="ql-block">西花园又名赏花厅院,建于清代咸丰十年,以小陶然亭为主景,栽植丁香、枸杞、龙爪槐以及各种花草,雅致有别,富有生趣。小陶然亭南檐下挂有赵铁山书写的“陶然亭”匾额;亭北檐下书有“凝瑞气”三字。亭四周是精心布置的鱼池景,池上有桥,桥上有亭,相得益彰,别有洞天;亭南是戏台院,由东南的“沁心”砖砌瓶式洞门直通。1948年的太原战役期间,邓小平在太谷工作时也曾游过孔宅,恰巧遇上敌机盘旋,小平同志躲进陶然亭内避开敌机侦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墨庄院即为帐房院</p><p class="ql-block">戏台院西邻即是墨庄院,整个院又分南北两进院,墨庄院的名称来源于北厅檐下悬有岳飞手书的“墨庄”匾而得名;墨庄院的建筑朝向是坐北朝南,与孔宅的其它院落的朝向完全相反,是一座独立的门朝南开的四合院;应是孔家收购这个院之后做了孔家帐房,院内矗立着五通石碑比较珍贵,其中两块石碑刻有岳飞、朱熹诗的手迹碑,这些都是中国书法史上公认的传世佳作!这五通书法名碑已被省文物局迁运到了山西省博物馆保存,现在人们能看到的只不过是赝品而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逛太谷鼓楼‌</p><p class="ql-block">出孔祥熙故居继续在南北大街上北行,远远就能看见北头有座楼阁,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太谷鼓楼;居于古城东南西北街道十字口正中心,楼高20米,下部为高达8米的正方形砖券台基,上部为二层三重檐木构楼阁式建筑,楼阁面宽、进深皆三间,每层四面辟门,楼外围以明廊。台基底部开有特别高大的四个门洞,高、宽都有四米之多,车辆过往畅通无阻。楼外西北角有楼梯可登临鼓楼,一览美丽的古城风貌,与无边寺的白塔遥相呼应,成为金太谷地标性古建筑和绝佳的观赏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马观花看了一下太谷旧县衙</p><p class="ql-block">鼓楼北街是南大街的延续,名叫县衙前街,走到尽头不用说便是旧县衙遗址,是近些年重新修缮的县衙,公堂为明代遗构,后墙上照样画有最熟悉的“日出大海”图案;坐落其后的是一幢三堂房屋,看不出原来是干么用的?只见屋前荒草一片萋萋丛生,一幢旧房屋竟说成是县衙遗址!太会糊弄人了,让人高兴而来,败兴而归。回走在太谷县城老街上,也见不到太谷作为当时的金融中心模样与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接着转城外的太谷曹家大院</p><p class="ql-block">位于太谷县城西南5公里的北洸村,曹家曾是明清时期晋商的首富,人们夸张的说过:凡是有麻雀飞过的地方,就有曹家商号!也许是钱烧的曹院被评为山西十大著名旅游景点之一;曹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融合了南北方特色,借鉴了欧洲古建风格,体现了晋商开放、包容的精神,原有“福、禄、寿、禧”四字造型院落,现存“多子、多福、多寿”寓意的“寿”字院落,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丰富的历史文物,展现了晋商的辉煌历史!被誉为“中华民宅之奇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曹家大院正南面辟有两个正门</p><p class="ql-block">曹家大院在当地又叫三多堂,整个大院坐北朝南,由正门、甬道、戏台院、西门院、东门院、账房院、厨房院、内宅院门、厅堂、主楼、绣楼等建筑组成,共有院落15座,房舍287间,南、东、北三面临街,西面为花园(已废);整个建筑群由一条东西向的石砌甬道分为外院、内宅。正门东西并排两门,东为人行门,西为进车门,均为拱形门,倒座础结构,有木质垂花,门外有30米长的廊檐斗拱,由12根红漆圆柱支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间珍品、百年风流的三多堂</p><p class="ql-block">太谷的曹家能成为晋商首富不是吹的,是有史料可查的!曾被《山西通志》称为晋商首富。</p><p class="ql-block">晋商中商号最多,达640余座,资产最雄厚,资产约1200万两白银;</p><p class="ql-block">晋商中最大、最古老、商号最远的跨国股份公司,横跨英吉利海峡,到达法国巴黎、英国伦敦;首创中国股份制先河,实行“大号统辖小号”制,首创“顶身股”。</p><p class="ql-block">晋商建筑史上历史最悠久、建筑最高的民宅,高达21米;晋商中雇员、家丁最多,达37000人,仅看家护院的就达500余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多堂东西长共有66米</p><p class="ql-block">太谷三多堂是一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宅院,该建筑群东西尽头各辟一门,东门临街,呈拱形,现为检票入口处,二层筑打更楼,楼檐下挂有“紫气东来”匾额;西门也为二层,上层为神祖阁,供奉曹氏祖先遗像以及先祖创业时的推车、砂锅、打狗棍、扁担、石磨、豆腐筐等工具。甬道横贯宅院东西,其长度66米,宽4.5米,条石铺成,展现了明清时期晋商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布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院甬道两侧内外宅院门隔道相对</p><p class="ql-block">曹院以一条甬道分开成南北侧院,南为外院、北为内宅。南侧东西排列有五座各自独立并封闭的四合院,院门在墙体上随墙开门,门头上出砖雕做成门檐,门口坡度为斜砖墁地,结构简洁明快;北宅以多寿、多福、多子三院由东向西排列,均由南倒座楼、里外院、过厅、北主楼组成。老人居东,主人居中,子孙居西;北端高约21米的主楼是曹家的精华所在,最东头对应的是多寿院,中端对应的是多福院;西边的主楼为二层,楼门铁皮包裹铁钉铆制成“五福捧寿”图案,现开辟为珍宝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主楼并连在一起,楼顶建有3个榭亭</p><p class="ql-block">主楼位于内宅的正北,是用打磨的青砖砌筑的,三座楼的后墙相接连在一起,均建在高约1.5米的台基上,主楼四面自下而上做有收分,外观浑厚雄伟,墙厚楼高,庄重古朴,具有较强的抗震、保暖和防御功能;居东的主楼门随墙开门没做雕施,其他两院做成花门罩,结构为斗拱五踩,台阶上设前檐廊,廊柱间砌砖雕花栏墙;楼内施有木梯子转角登顶,楼顶上建有三座造型相同、蔚为壮观、遥相呼应的榭亭,这种楼亭叠置的做法,为现存晋中晋商住宅中仅有的一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曹院美化装饰的看点</p><p class="ql-block">曹院装饰美化那叫一个“绝”字,先从内宅院大门说起:三个院大门都是出墙的大额枋,枋角翘立,斗拱三踩,门两侧均有石雕“双狮护门”,一雄一雌,显示着百兽之王的威严和气势。屋顶脊梁上有烧制的张口龙头瑞兽,有气吞山河的气势,寓意“日进万两”;各个屋舍的窗户形状各自不同,主楼窗户全为拱形,倒座楼的窗户为六角形或圆形;尤其是主楼大门旁边的花岗岩浮雕护栏,雕有小狮八只,取“事事如意”之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珍宝馆内看到了慈禧赐予曹家的金火车头钟</p><p class="ql-block">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等人西逃出京,返京途中囊袋空空,盘缠不足,曾向晋商富户的曹家借了一笔巨款,也是晋商中借钱给皇家最多的一家;返京后因皇室亏空,慈禧便将价值连城的法国贡品:金火车头钟赐予曹家。此外,还有《清明上河图》、羽毛镜、古陶瓷等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在馆内展出,一些琴棋书画,如丹凤朝阳、金玉满堂、麒麟送子等喜庆图画也同时亮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百寿大屏风 稀世之宝耶</span></p><p class="ql-block">曹家院内珍宝众多,陈列有600多件明清家具,其中紫檀、黄花梨家具为曹家的极品!但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扇名为“百寿大屏风”的家具,更是一件稀世之宝。屏风整体高3.8米、宽5.02米,呈五扇式,以15块核桃木雕琢成榫卯的形式进行综合拼接;屏风正面共镶有五块巨型水银镜,底座敦实厚重,由92块天然花纹大理石组成,后面刻有50个“寿”字篆字体;屏风纹饰雕刻手法奇巧,共分圆雕、线雕、浮雕、透雕等雕刻手法,顶有透雕拐子龙纹,下有祥云五朵悠然飘动,动静之态的完美融合,无不显示出屏风的典雅气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曹家有许多富有神奇色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曹院最西端是一处小型花园,里面有座“晋作家具馆”,里面全部摆放的是椅子,椅子倒没什么神奇之处,只是存放形式很特别,就跟众多的佛龛摆放一样。曹院还有两件离奇的事发生:一事为在1923年的民国初期,曹家从国外购回一台发电机,曹院全部串上电灯,当时山西全省晚上恐怕是漆黑一片,唯独曹家却是灯光通明;另一事是曹家很早就购买了小汽车,省城太原府的达官贵人还坐着两轮马车的时候,太谷乡间小道上已有冒烟的“烧油毛驴”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祁县乔家大院</p><p class="ql-block">位于晋中市祁县的乔家堡村,与太谷的曹家大院相距约为8.1公里,两处宅院驾车约用17分钟就可到达。乔院是因前些年张艺谋拍了《大红灯笼高高挂》而火起来的!那时的乔院门票价是130元一位;2018年因乔院过度商业化,5A级景区荣誉被摘牌整改。现在看来乔院在晋商宅园中就属“鸡肋”,面积规模没有曹家大,曹家是乔院的两倍,论财富曹家也比乔院多!就说当年慈禧太后西逃返回京城时,向乔院借钱只借到10万两白银,而到了太谷曹家直接孝敬太后30万两白银,高下立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的进口</p><p class="ql-block">乔院始建于清乾隆21年,即公元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六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福”字照壁后面是乔院入口大门,坐西向东为拱形门洞,上有高大的顶楼,顶楼正中挂有慈禧太后为感激乔家救急之恩赠送的匾额,上书“福种琅环”四字,不仅体现了慈禧太后对乔家的赞赏和感激,也为乔家大院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是一幢城堡式建筑群</p><p class="ql-block">乔家院中有院,院内套院,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也有三个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这就是所说的“六大院”;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乔家兴盛200多年的原因:是遵循了家训“学吃亏”三字言,因为吃亏是福,吃一堑才能长一智;乔家吃亏也是有讲究的!吃明亏、不吃暗亏,吃小亏、不吃大亏,吃新亏、不吃老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必看的三件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一是九龙灯‌:是一对用珍贵乌木制作的八角形宫灯,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是乔家的镇宅之宝,全国仅乔家独有,是由慈禧太后赏赐给乔家的,说白了就是用九龙灯抵债!抵借的10万两白银;二是犀牛望月镜‌:也是乔家的镇宅之宝‌,采用东南亚的铁梨木雕刻而成,整体高有2米,重约一吨,镜面直径有一米,造型独特,象征着大吉大利、喜从天降;三是万人球‌:挂在天花板上的水银玻璃球,是乔家从美国购买的,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监视探头,能够将屋中人的影像缩小显示在球上,清晰看到每个人的一举一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平遥古城</p><p class="ql-block">地处山西太原盆地蚁巴上端部的平遥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座城始建于西周,扩建于明朝,都是商人富户出资修建的,重修后的规模更加宏大,布局更为合理,至今仍有42000多原居民生活在城里,是一座坐北朝南、略微偏东,四四方方的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一个千年龟在爬行,因此也有“龟城”之称。游览平遥古城的感想是:这里不只是一座城,它更是一部历史、一种文化、一种情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雄伟壮观的古城墙</p><p class="ql-block">未进平遥城先看到的是古城墙,被誉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杰出代表!城墙周长6.4公里,高约12米,顶宽4~5米,底宽8~10米,采用三泥一灰拌糯米水夯筑而成,再用青砖包面十分坚固;城墙上有六门,东西门外又筑瓮城,墙顶筑女墙,外筑垛口3000个,72个小敌楼星罗棋布,六座城门和四座角楼遥相呼应,值得一提的是:南门楼子是电视剧《亮剑》李云龙拉出意大利火炮轰炸的地方!再有城墙上造型美观的马面墙,为中国历代建筑城墙之仅有,虽经多次战火洗礼,却仍然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城南大街及市楼</p><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 民居等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南大街为轴线,而市楼则处在轴心位置上;市楼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平面呈方形,总高18.5米,一层底间为砖砌台基,设有门洞贯通南北,台基上四根通柱直通顶层;楼阁面宽进深各三间,三重檐歇山顶,黄、绿、蓝三色琉璃瓦覆顶,顶端饰琉璃脊饰、宝刹;南北两面屋顶用黄和蓝两色琉璃瓦镶嵌出“囍”和“寿”字图案,是古城内唯一一座清朝时期的建筑遗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p><p class="ql-block">走出南大街,随意漫步在西大街上看到了日昇昌票号,这家创立于清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从成立到歇业历经九十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私人银行,它的出现为中国金融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分号遍布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业务远至欧美、东南亚等世界各地,以“汇通天下”而著名。日昇昌票号采用三进式穿堂楼院建筑,走进票号,你可看到模拟的蜡像和那些古老的账本、汇票和钱币,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金融繁荣的年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县署</p><p class="ql-block">穿过城门走在古城的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上,这五条主街构成了古城的主要骨架,而七十二条羊肠小道将古城的各个角落联接在一起。漫无目的地游逛来到了衙门街的平遥县署,平遥古城内有6~7个景点是收费的,其中包括古城墙、县衙、日昇昌票号、文庙、城隍庙、镖局等,在山西游5A级景区还是有优惠政策的,60岁以上是免票的,反倒是4A级的门票不按优惠政策出票。仅从门面上看,平遥县署没有榆次县衙规模大,但谁都比太谷县衙有看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王家大院</p><p class="ql-block">位于晋中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中国历史文化文明镇静升镇境内,距介休市5A级景区绵山仅离4公里;王家大院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历经明清两朝300多年,28代人才建成的大院落,是太原盆地诸多大院中惟一一座依山而建、全封闭城堡式、规模庞大的建筑群,素有"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的紫禁城"、 “华夏民居第一宅”之称。这里的交通便利,自驾车有高速公路直达;坐火车到灵石站有7路公交车转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始祖王实,在元末时期由太原迁至灵石静升村,起初以卖豆腐为业,后逐渐积累财富成为富人,变富后开始逐渐投资各种生意;王谦受,字益之,与三弟王谦和外出经商,在清康熙年间因筹集军马粮草支持平叛三蕃有功,获得朝廷嘉奖,由商入宦,从此王家共有101位从政为官,官职从五品到二品都有,挣钱稳定赚钱容易后开始买房置地,王家大院历经300余年修建而成,鼎盛时期建成五堡六巷一条街;现对外开放的仅是五堡中的两堡,即高家崖堡和恒贞堡两大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进王家大院首入眼帘的是一座山寨门</p><p class="ql-block">这座门是高家崖堡的东堡门,朝东一面门洞上的匾额书写“寅宾”二字,寓意东方之神恭恭敬敬地引导日出,也有欢迎贵宾的意‌思;朝西的匾额书写的是“耸观”镶嵌在门洞中央。‌进入大门便是一条长30余米、宽约6米的石板坡道,沿着坡上来便是宽阔的马道。高家崖堡总面积没有恒贞堡大,大小院落共有35座,房屋342间,其建筑特点是:依山就势,层楼叠院,气势宏伟,功能齐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家崖堡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是由王实17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共同修建的,始建于清嘉庆元年即公元1796年至1811年,面积为19572平方米;整个院落主体建筑严格按封建等级制度建造,结构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装饰上以砖、木、石三雕为主。马道街右边有三个院落的大门,分别是:乐善堂、凝瑞居和兰芳居,三个院门并不宽大,门口两端各有石狮子,门边有拴马桩、下马石;从外表上看院墙还是高大厚实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家崖堡第一座院落:乐善堂</p><p class="ql-block">是始祖王实17世孙王汝聪,刑部山东司郎中‌官居五品的宅院,大门紧靠院落的东南角,按古人传统“以东为首”,所以老大王汝聪的宅院在东,且门楼高,大门的门头上刻着”敦厚“二字,乐善堂也称敦厚宅;其门两旁有石狮两座,侧目向往,守护宅门。门对面是“狮子滚绣球”照壁,近距离观看照壁细节,大小三只狮子披着彩带,围着绣球,嘻戏玩闹,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民间称:“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展现出家庭和美的吉祥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敦厚宅里有天下王姓人的“祭祖阁”</p><p class="ql-block">敦厚宅建筑风格结合了北方民居和黄土高原窑洞式的特点,院落为三进式四合院,前院是社交活动空间的院子;后院设计尤为独特,东西厢房一楼供儿孙居住,二楼为小姐绣楼,正面五间窑洞为长辈居住,旁侧有砖砌楼梯可登窑洞顶上,顶层上设有“祭祖阁”,阁内供奉王子乔塑像,其为周灵王太子,15岁参与政事,因忠言直谏被废,遂在太原生息繁衍,渐成巨族,后支分散全国四方,王子乔被尊为王姓鼻祖,全国各地的王姓人可要好好地拜一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家崖堡第二座宅院“凝瑞居”</p><p class="ql-block">是王实17世孙老二王汝成的宅院,按照古人“以东为首,以西为次”的顺次传统,王汝成虽官居四品,职位布政司理问比五品的哥哥官高钱多,但家有长幼之分,他的院子就居于西,门楼也低些,门对面的“五福捧寿”照壁也朴素很多!而他家的门面却装饰的高大奢华,门口刻有两块砖雕,左为鹿奔松林,通过鹿的形象与松林的背景,寓意着长寿和坚韧;右为鹤晒寿石,则通过鹤与石头的组合,传达了长寿和吉祥的意愿;再有门槛和门口的下马石要比哥哥家修的高,体现出官高的优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慈禧西逃曾住过凝瑞居</p><p class="ql-block">先说凝瑞居外马道南侧的垂花门,独自矗立,门下是高家崖堡的南门,现作为应急出口待用;这座门是中国建筑精华的集锦,几乎涵盖了砖雕、浮雕、石雕、油墨彩画等装饰手法,十分华丽悦目。凝瑞居与敦厚宅一样,分前院、东南角的书房、东北角的厨院以及后院和正面窑洞顶上的祭祖阁,阁内供奉灵石王氏始祖王实的塑像;窑洞旁侧建有楼道通往窑顶,一侧边设有扶手,两个台阶设有一个雕像,大猴子背着蜂窝,旁边有小猴倒挂,寓意子孙仕途得意,封侯挂印;西厢房一间屋里摆放着慈禧太后下榻的檀木床,慈禧西逃时曾在此房小住过,值得稀罕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家崖堡第三座院落:兰芳居</p><p class="ql-block">高家崖堡里没有花院,所以兰芳居也就做成了花院,是由两座花园式庭院组成;各种建筑布置的小巧玲珑,无论大小门或月亮门、随墙门,还有窗户、窗洞装饰的很出彩!透过或曲或弯的曲线变化,让院落若隐若现,在一众高墙下平添趣味。给人眼前一亮的是前院的瞻月亭,亭子上挂有“瞻月”匾额,亭墙上有砖刻“云桥”,是王家人欣赏风景,吟诗作画,抒发心情的好地方;亭子旁侧有一地窖实为暗道,遇有特殊情况可从这里通向外界,化险为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连接高家崖堡与恒贞堡的石桥</p><p class="ql-block">瞻月亭下方有个门洞,实为高家崖堡的西门,穿过此门就是通往恒贞堡的石桥;王家大院由一条壕沟分成了两个院落,东叫高家崖,建于嘉庆初年,西名恒贞堡,建于乾隆年间,也就是说恒贞堡要比高家崖早建最少也得有50年,两座城堡各有城墙,相互独立,两堡之间用一石桥相连,形成了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气势震撼!这座石拱桥原来用的是木头搭建的桥,因年久失修而损坏,是于1988年重建的石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恒贞堡的东腰门</p><p class="ql-block">石桥尽头便是恒贞堡的东腰门,堡门正对着恒贞堡二甲巷主街;大门两边上端分别用砖砌出两个大大的吉字,额枋上刻有“荷天休”三字,意为承受上天的庇护眷顾,匾额下的门框上雕有五只蝙蝠,所以此门也叫“五福门”,寓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福临门;腰门楹联“树滋讵必陶潜柳,燕翼端凭韦氏经”,意思是实施德政不要有陶渊明那种逃避现实的隐士思想,造福子孙要像韦贤父子那样为国出力,担当重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甲东头的德馨轩</p><p class="ql-block">跨入东腰门便是二甲东西巷,看到了德馨轩、缥缃居、谦吉居三座院落门,先从东头的德馨轩开始游览;门头上清楚地刻印着“德馨”二字,门梁上挂落的木雕是鹿鹤同春,此院是王实21世孙王鸿翔的宅院、曾担任花翎盐运使衔的官位。透过大门可看到影壁上的砖雕非常漂亮精美!古人认为“渔樵耕读”是人生中快乐的四件事,称为“四逸图”。从德馨轩的西门可直通缥缃居中院,德馨轩、缥缃居和毗邻的谦吉居现已开辟为力群美术馆,纪念灵石本地人、著名版画家力群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院为缥缃居</p><p class="ql-block">去后院的小门上刻有“缥缃世业”四字,门口楹联“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资富能训惟以永年”;缥缃分别为不同的颜色:缥,淡青色;缃,浅黄色,古时常用淡青、浅黄色的丝帛制作书衣,所以常用缥缃代指书卷;此处用“缥缃”作为宅院的名称,也说明了院主人身份是一位书生,他是王实19世孙王筵宾,是一名恩贡生,候选直隶州判;他学问渊博,但无意仕途,而是开馆收徒,他的门生中有多人考中举人、进士!如果放到在现在,他肯定可以获得博士生导师职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甲东侧最后一道院落:谦吉居</p><p class="ql-block">是王实20世孙王奎聚的宅院,此人通晓书画,精于医术,曾于清道光年间在山东阳谷作过幕宾,咸丰年间在与太平天国作战中而死。谦吉居与缥缃居也有石拱门相通,三个院落的院墙相互打通,目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方便游客穿梭贯通参观“力群美术馆”。</span>从谦吉居出来,便是由大块河卵石铺就的、长达180米的主干道龙鳞街,它即可往上走到顶甲,又可往下转到南堡门。由于厌倦了雷同的院子,我们仅游览了这三个院子就沿着龙鳞街向下走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恒贞堡远望恰似一个“王”字布局</p><p class="ql-block">堡内建筑群有条主街叫龙鳞街,南北长133米、宽3.6米;以它为轴心东西对称分成88座院落,无一雷同;这东西两大区有三条横巷,横巷把大院分为南北四排,从下往上数,分别叫底甲、二甲、三甲、顶甲,龙鳞街和三条横巷相交,恰是一个“王”字。恒贞堡整体设计还含有龙体的造型:南堡门楼是龙头,底甲东西对称有两口水井是龙眼,前俯后仰横贯南北、鹅卵石铺就的龙鳞街是龙身,四条横巷是龙爪,北堡墙的一株柏树为龙尾,活脱脱一条驾云祥龙的逼真形态出现,有着龙盘虎踞和龙凤呈祥的憧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恒贞堡庭院,满眼出新奇</p><p class="ql-block">恒贞堡开建于王家鼎盛时期,即是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始建,历经54年建成,居住了王家从14代到21代共8代人;王实14代世孙王谦受和王谦和兄弟俩,是对王氏家族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的人物,俩人与官府合作进行粮草、战马买卖,在平息吴三桂等叛乱中有功,而获得朝廷嘉奖,家族成员便有101人入朝为官,官职最大的至二品。听说过清朝举办的千叟宴吧,年迈古稀的王谦受就参加了康熙61年的千叟宴,并获御赐龙头拐仗一把,可见王家当时的政治、社会地位非常之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底甲街</p><p class="ql-block">从龙鳞街下来,来到了恒贞堡南城楼里侧的小广场,从下往上数,一排排院落之间的东西巷,被当地人惯以底甲、二甲、三甲、顶甲称呼之,这四甲中要数底甲宽敞亮堂。这里有许多宅院,靠西侧大院叫清芬院,清芬取自宋.韩琦 《夜合诗》一句诗:“所爱夜合者,清芬踰众芳”;最东头的宅院叫拥翠巷,我们就是游览了这家院后穿过几套宅子而达到二甲东腰门入口的。底甲街两侧还各有一座亭子,里面各有一口水井,被称为龙体的龙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堡门</p><p class="ql-block">沿着龙鳞街下来迎面就是雄伟的南堡门,分为上下两层,双拱双门、两进两层形式的堡门,透过门洞可看到对面的影壁,朝北背面一方刻有“恒贞堡”三字,青石匾额镶嵌在门洞正中央,这一侧还有石台阶,可登临堡门城楼;朝南向即为恒贞堡的正门,由此向里望可看到主道龙鳞街,门洞上镶嵌“恒贞”堡名,意为永久保持正道,两侧镶砖雕对联一副;堡门被涂成红色,是王实16世孙王中极所为,他听信阴阳先生将大门漆为红色,恒贞堡便有了红门堡的俗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大宽厚的堡墙</p><p class="ql-block">登临南堡门里侧的石台阶,可爬上二层楼阁,其左右与堡墙相通,堡墙四周相连可绕着恒贞堡走一圈,其周长有638米,专供家丁们在上打更巡逻用;堡墙十几米高,顺山势四周环绕,高墙壁垒,四角设有亭阁,可兼备瞭望的功能,顶部有凹凸垛口,最高落差达28米,高高的堡墙相当于城墙,宽厚结实,起着很好地防护作用,易守难攻;登上堡墙,走在十余米高墙的步道上,放眼朝里望去,院落层次清晰可见,重楼叠宇,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屋顶上的望兽</p><p class="ql-block">沿着堡墙向上(北)走,俯视堡内的房屋,院内外、屋上下、房表里,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艺术品;无论是牡丹、莲花、荷花,或是葡萄、柿子、鸳鸯、鹭鸶鸟、顽猴、麒麟等,都寓意了功名富贵、佳偶贵子、封官晋爵,绝对是“三雕”艺术中的典范。尤其是屋顶上的望兽值得夸几句:这些昂头迎风的瑞兽均为开口兽,有别于其他晋商大院屋顶上的闭口兽!因为王家居官者较多,做官理当为民说话,说话必张口,自然与金钱打交道的纯商贾人家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最大的照壁</p><p class="ql-block">坐落在恒贞堡南堡门正前的八字照壁,起到了遮挡视线、缓冲空间的作用,其壁心处做成插屏状,上嵌有砖雕,展示了封侯挂印、松柏常青、鹿衔灵芝、盘根寿石等图案,寓意着长寿、富贵和吉祥;背面雕刻的是“麒麟送子”图案,表达了族人希望子孙后代在科考中一路连科,连连高中的愿望。这座照壁虽处在王家大院的中心地带,但不如在高家崖堡所看到照壁精美,也许是审美观感到了疲倦。在南堡门城楼上拍了一张远处的绵山,与照壁合在一起一同晒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内涵丰富,品味极高</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之所以闻名遐迩,除了它雄伟壮观的总体气势外,便是俯仰皆是美不胜收的砖雕、木雕、石雕,令人赞赏!最精美的是乐善堂正窑前檐的宫灯造型柱础石;有一尊鲤鱼跳龙门门墩寓意深刻,体现出王氏族人期盼出人头地,成就功名。愿望虽美好,现实却残酷!据《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载,清光绪年间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有不少人开始吸毒抽大烟,衰败颓废之势凸显;连最基本的固本守成之心也全丢,竟成为盗贼,或沦为乞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 出景区,在王家大院南侧临街的小广场看到一幕景色:抬花轿!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我见一位女子坐上花轿“浪”了一圈,成为众多人围观的焦点。“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是中国人所面临的魔咒,而王家却遭遇了“生不逢时”的年代,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大清王朝的衰落,王氏家族也逐渐走向没落衰败!卢沟桥事变以后,王氏家族为了逃避战乱开始举家南迁流落他乡。庞大的院落解放后分配给当地百姓居住,1995年幸得灵石县政府的修复开发,才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游客面前!“王家归来不看院”实至名归、名不虚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