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纪念日。70多年来,中国乃至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社会前进、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进程中,总会遗留下一些老物件,国家如此,个人亦如此。看着这些浸透着历史时光的老物件,就会让人想起过往的岁月,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值此国庆佳节之际,晒晒我的老物件,与战友们共勉。并借此机会,祝愿当年的老首长、老领导和曾经同甘共苦的战友们:节日快乐!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二0二四年十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 50多年前的“入伍通知书”</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的“入伍通知书”。凭着它,我领到了第一套军装、大衣和被褥,跨进了名扬天下的“万岁军”大门,成为“夜老虎二连”的一名战士,军旅生涯自此启程。</p><p class="ql-block"> 战友们,你的“入伍通知书”还在吗?</p> <p class="ql-block"> “65式”领章和帽徽</p><p class="ql-block"> 这是保存多年的一付“65式”领章和帽徽。看到它,就想起了当年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的一段唱词“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65式”领章,是用缝纫机加工制作的,四周的缝纫机线清晰可见。后期工艺改进,采用胶粘压制,洗后不易变形,但钉缀起来比较麻烦。</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军队的肩章、帽徽发生了多次变化,但“人民子弟兵”的性质、“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没有变,只不过宣传的比过去少了些。</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去贵州遵义参观“遵义会议会址”,看到“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大幅标语牌,心里竟然激动了一番。 </p> <p class="ql-block"> “65式”军用裤衩</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全新的、“3504被服厂”生产的65式军用裤衩。军人的服装,从里到外,从头到脚,基本上全部由部队后勤部门,按季节和使用年限统一配发。</p><p class="ql-block"> 当时,干部可以穿自购的“的确良衬衣”和“尼龙袜子”,战士只能发什么穿什么。现在的战士大概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发的65式军装,布料不耐磨损。领到的第一套衬衣(上衣、衬裤和裤衩),上衣穿得最后只剩下了领子、前襟和打了多处补丁的两条袖子,后背布料都给穿没了。</p><p class="ql-block"> 1973年4月,部队换发夏装,布料升级为“的确良”。的确良在当时属于高档布料,用它做的军装挺括、大方,结实耐磨程度要比棉布军装好得多。</p><p class="ql-block"> 当时连队在北京执行施工任务,住在八宝山地铁站旁边的活动板房里。领到“的确良”军装后,大家都把它当做“礼服”,平时根本舍不得穿。</p><p class="ql-block"> “五一”放假时,战友们穿着它坐地铁(票价1角钱)去天安门照像留念,回来后马上用水清洗,还舍不得拧水,不敢放到太阳底下晒,怕晒坏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真是感慨万千啊……!</p><p class="ql-block"> 这条全新的、无意中留下来的65式军用裤衩,如今存世量应该不会太多,已经成为珍品,成为那个年代军装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使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搪瓷缸</p><p class="ql-block"> 参军入伍后,部队配发的所有物品中,唯有这个搪瓷缸,几十年来一直陪伴在我身边,几乎从未离开过。</p><p class="ql-block"> 我用它喝水、刷牙,带着它参加军事训练、野营拉练,营房留守、农村驻训、北京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师生军训,以及沧州黄骅盐场推盐、保定白洋淀农场生产、北京国庆游行训练和施工,及至塞北构筑国防工事、石家庄军校学习等等。</p><p class="ql-block"> 这个搪瓷缸,见证了我军旅生涯的全过程,并最终“沦落”为厨房里盛放面粉的工具,继续发挥着“余热”,并将陪伴我度过余下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47年前的两本伟人像册</p><p class="ql-block"> 这两本伟人像册,都是由《中国摄影》编辑部编撰、“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的。</p><p class="ql-block"> 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极其不平静的一年。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位缔造者和领导者,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毛泽东主席,在一年之内相继逝世。他们的逝世,在党内外、军内外、国内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反修防修深挖洞 北国边疆筑长城</p><p class="ql-block"> 这是1977年5月,在张家口的张北县、国防施工现场拍摄的一张照片。<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任党中央主席的华国锋,提出“抓纲治国”的号召,施工间隙,我(读报者)和战友们在坑道外山坡上读报学习时,这一瞬间被师政治部干亊用相机记录了下来。这张极其珍贵的历史照片,后被徐志理战友(左1)珍藏了四十年,直到2017年9月才重见天日!</span></p><p class="ql-block"> 大漠狼烟起,塞北军情急。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苏两国关系骤然恶化,边境冲突时有发生,双方都在加紧备战,战争迫在眉睫。根据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的重要指示,驻守“三北”地区的部队,开始大规模的进行预设战场建设。</p><p class="ql-block"> 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便于以坦克、装甲车为主要突击力量的机械化部队实施高速度、大纵深的机动作战。而中蒙边境距离我国首都北京,直线距离仅600多公里。</p><p class="ql-block"> 张家口位于中蒙边界和首都北京之间,是内蒙古高原通往华北平原的咽喉要道,北京的西北门户。尤其是张北坝头一线(坝上坝下交界处)地形较为复杂,是拱卫首都的天然屏障,战略位置极其重要。</p><p class="ql-block"> 我所在部队就驻防在这一地区。我和战友们在极其艰苦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用极其简陋的设备,甚至钢钎、大锤等原始工具钻山打洞,修建国防工亊,为祖国北部边疆,为首都北京,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屏障。如果敌人胆敢来犯,这里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地!</p><p class="ql-block"> 坑道施工,打眼放炮、开山炸石,我们每天都与雷管炸药为伍,与随时可能发生的塌方和各种意外事故相伴,与死神同行。</p><p class="ql-block"> 遇到危险谁不怕?但是干部带头冲在前,抢先上,战土们绝对不会后退一步! 施工中破棉袄一穿,柳条帽一戴,根本分不清谁是官?谁是兵?<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危险时刻,干部“身先士卒”,比做什么思想工作都管用!</span></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战友们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的考验,把自已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身体健康,甚至宝贵的生命,全部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们无愧于军人的责任和荣誉,更无愧于那个充满了激情和理想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四十多年过去了。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昔日的敌人,也变成了朋友。战友们当年的奉献和牺牲,换来了祖国今天的和平与安宁。</p><p class="ql-block"> 曾经共同经历过那段艰苦岁月的战友们,你们现在哪里?你们过的还好吗?对战友们魂牵梦绕的思念,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强烈。</p> <p class="ql-block"> 80年代初的连队《花名册》</p><p class="ql-block"> 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当连长时,连队文书用手工精心绘制的《花名册》,上面详细记载了全连干部战士的姓名、籍贯、出生年月、入伍时间、文化程度、政治面目、所任职务等详细内容。</p><p class="ql-block"> 尽管已过去了几十年,但是每当看到这本《花名册》,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连队战友们的音容笑貌。当年和战友们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用简易的施工机械,用钢钎、大锤等原始工具,在塞北的崇山峻岭中构筑国防工事的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p> <p class="ql-block"> 《军人通行证》(A面)</p><p class="ql-block"> 曾经,军人因公外出或探亲休假,须到军务部门备案,领取《军人通行证》,以证明军人身份,方便购买车(船)票、旅店住宿办理登记手续等。</p><p class="ql-block"> 1988年,军队统一制发的《士兵证》、《军官证》、《文职干部证》等陆续启用后,《军人通行证》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军人通行证》虽然使用时间较长,使用人员范围很广(陆海空三军都用),但因其是普通纸质,保存下来的不会太多。</p> <p class="ql-block"> 《军人通行证》(B面)</p><p class="ql-block"> 1981年9月,我到河北省保定地区的阜平县接兵,这是出发前领取的《军人通行证》。</p><p class="ql-block"> 阜平县是革命老区,属于山区县,山多地少,当地产的“阜平大枣”很有名气。我们去接兵的时候,正是大枣的丰收时节,公路两边漫山遍野都是枣树,地上落了一层红枣,远远望去红彤彤的一片,煞是好看!</p><p class="ql-block"> 村里老乡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堆满了大红枣。到新兵家访时,热情的乡亲们端上大枣,管够吃。当地特产除了大枣,还有核桃和花椒。和我同去的特务连指导员,买了几斤花椒放在床头,熏得晚上都睡不着觉。</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初,年青人“下海经商”、和“外出打工”成为潮流,不论干什么,收入都比当兵每月6元钱的津贴费高很多。因此,适龄青年参军入伍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据说当时有的地方采取“强制措施”,甚至用“抓阄”的形式,完成征兵任务。</p><p class="ql-block"> 后来,随着国家逐步提高军人待遇,各种奖励、补贴政策纷纷出台,“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真正落到实处,“征兵难”又变成了“当兵难”。其实,无论“征兵难”还是“当兵难”,背后都是国家政策在发挥着杠杆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寻呼机(摩托罗拉)</p><p class="ql-block"> 寻呼机,又称“BP机”,是一种技术含量不高且成本低廉的通信工具,它只能接收信息,不能发送信息。有人给你的寻呼机发信息时,它会显示一段文字,告诉你有什么事情或者需要你回电话等等。</p><p class="ql-block"> 寻呼机虽然现在看起来挺落后,但上世纪90年代曾在我国火了一阵,那个年代,它可是高科技产品,也是人们相互联系的重要通讯工具。</p><p class="ql-block"> 当时因工作需要配备了这部寻呼机,后来随着手机的迅速普及,寻呼机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曾经使用过的这个寻呼机,也就成为了信息化发展过程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 近期在国际上闹的沸沸扬扬的“黎巴嫩真主党”寻呼机爆炸事件,使它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原来,寻呼机具有单向传递信息,不易被电子设备追踪定位的特点,相对于手机较为安全,因此成为一些组织内部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然而谁料到寻呼机竟被人偷偷做了手脚,变成了杀人的“武器”。</p><p class="ql-block"> 今年国际上有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一是俄乌战争中,无人机大放异彩;二是黎巴嫩爆炸案,寻呼机是主角。</p> <p class="ql-block"> 只要有红星 就有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全球80亿人中,个人的存在和经历,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实在是微不足道!</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作为个人,向前看,活到老,学到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可以尽情享受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带给我们的各种“福利”!</p><p class="ql-block"> 而向后看,不忘历史,不忘初心,不忘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则可以平复焦虑、烦燥的心情,以平和、宽容的心态,面对眼前的一切,并从中找到新的生活乐趣!</p><p class="ql-block"> 不论如何看,历史发展的趋势都不可逆转,社会前进的步伐也从未停歇。作为夕阳之下的我们,“一切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烟云,唯有健康和生命,才是属于自己的!”为了自己,好好活着吧!</p><p class="ql-block"> 再次祝愿老首长、老领导、老战友们: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