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羊圈村志(六)

草原苍狼 金不焕

<p class="ql-block"> 老羊圈村志(六)</p><p class="ql-block"> 9、解放前老羊圈村居住生活状况</p><p class="ql-block"> 我根据老人们回忆叙说,将场景平铺直叙地大致写出来。</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日寇入侵、连年战事、天灾人祸、盗贼四起、官匪横行社会动荡。过兵、土匪、棒榔队到处欺害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状态,人们家境贫寒,百姓过着民不聊生的悲惨生活,穷人为了保命和活着艰辛的生存着。</p><p class="ql-block"> 土匪经常侵扰乡民,百姓深受其害。土匪到了村里和地主要钱要粮,捉财神,不给就吊起打,地主有新衣服都穿里面,外面穿的是补丁烂衣服。地主莜麦豌豆倒在地上,任由土匪马吃。穷人给土匪溜马喂马,土匪抓走穷人补充队伍或做杂活。如果穿新白茬皮袄让土匪看见立马脱走。穷人为了逃命经常跑土匪,晚上睡觉不脱衣服,听见狗叫就跑。</p><p class="ql-block"> 我们村旧社会归凉城县管,1945年日本人投降后实行十户一甲,十甲一保,旧社会保公所设在十一苏木村,每个村有类似村长治安员组织。父亲说乡长骑一头大骡子,收税时领个办事员。乡长配合保安队顽固军到处抓壮丁,半夜神出鬼没出来抓壮丁。在小羊圈村西红胶泥畔,日伪建了两个岗楼,建了六间房,驻着保安队,队长叫李金,保安队多是地主儿子,自备马鞍。这个地方是从大海沟经十股地村火石坝村上灰腾墚必经之地。后来哪六间房成了大海沟第一所学校。</p><p class="ql-block"> 傅作义在我们村抓过六期壮丁,家里只有一个儿子也不放过。有一次我父亲和张国柱老人(两人都是独子)被抓到凉城,父亲因为认识领兵负责人,放了父亲,父亲央求放了哭了的张国柱老人,他们不肯。听老人说,1945年秋,日本人撤退时,绥远大部地区下了七天七夜连阴雨。父亲说日本人在的时候老天经常下雨。</p><p class="ql-block"> 老羊圈村地主地少不富裕,因为有地,雇过长工,解放后划分阶级成份时候,被定为地主。地主省出几个钱,存了点钱和粮,买的地。长工在地主家吃饭,初一和十五给吃好的,比如饺子,包子或油炸糕。早上莜面山药稀饭糊糊,干活给吃伴炒面,中午莜面饸饹、烩菜或咸菜,晚上稀饭或小米粥。父亲说长工和地主一起吃饭,地主女人给做饭。没有这几家地主开发,就没有老羊圈村,地主也帮助老家逃难的亲朋好友和走投无路许多人在老羊圈生存下来。我父亲说地主伙房经常让逃难的人免费吃住,甚至住一冬天。</p><p class="ql-block"> 穷人在三面傍土,顶架搭泥草的土屋而居,屋里没有木头炕檐,没有木头门窗。解放前村里没有树木,木料奇缺,几乎全是是柴门。亲人死去没有棺材,用枳机蓆子裹尸。个别富农住土坯窑,地主住椽棱房或土坯窑。解决前人们实在穷,睡没有蓆子土炕,窗户没有玻璃,只贴麻纸透光。没有火炉,晚上烧柴草粪逼干锅取暖。点火用火镰。老百姓穷得要甚没甚,逃命在口外扎站住,饿不死冻不死就不错了。</p><p class="ql-block"> 穷人房子在东沟沟和牛房房居住。旧社会家里只有少许坛坛罐罐、水缸、锅、舀水飘、锅盖、笼笒、笒饼、茭桔拍拍、瓦罐、泥缸、油篓篓、柳条编物、枳机朴箩箩、笨碗、八碗、海碗和镰刀等少的可怜的基本生活用品。地主有马或猪血油的各种木柜,有瓷盆,农具,厨具等。个别有炕柜、提梁壶、锡壶、梳妆台、梳妆盒、镜子等。当时用十六两秤称重,昇子和粮斗计算粮食重量。阳婆影就是钟表。</p><p class="ql-block"> 衣服用白色笨布或染黑土纺粗纹麻布缝制。穿粗布缝破衫,桃结挽扣子系袄,衫或袄前襟右开。大裆裤不分前后和男女,裤带用布条麻绳扎系(ji)。贴身穿腰子。穿方口或园口布鞋,冬天穿毡疙瘩鞋。穿白洋布缝袜子或羊毛挑袜子。冬天穿皮袄皮裤或棉袄棉裤,头戴毡帽或皮帽布帽。妇女缠脚,女人鞋有绣花鞋和小节鞋,戴洋钱边布帽子。地主戴黑缎瓜壳帽。富裕人家女人的手饰有银镯子、银戒指、银耳环、银锁、扁簪、钗等。穷人衣服缝缝补补,常见补丁垒补丁,到处漏肉,棉袄棉裤棉花外翻。被褥很少。我父亲9岁全身只穿一件腰子。</p><p class="ql-block"> 后山最适应种莜麦、山药和胡麻。小麦产量低,谷子和黍子产量高,在后山容易冻。荞麦、豌豆或草麦不需水肥,沙梁地可以耕种。早熟的糜子和荞麦可以帮助农民度过五荒六月的缺粮饥饿日子。山药既是主食又能顶蔬菜,能炒能烩可凉拌。在过去吃不饱饭的年代,山药救活很多人的性命。谷子窝窝、莜面饸饹和山药咸菜是北方贫苦平民的主要食物。旧社会主食吃去皮糜子窝窝、带皮糜子黑饽饽、素糕(黍子面)、带皮黍子懒糕、谷子面饽饽。也吃疙瘩子、圪团儿、手撅面片、山药面鱼鱼等。莜面饭有拿糕、蒸餽垒、炒餽垒、手搓刨渣子、手捣窝窝、莜面椽头饼、磨擦片片、山药丸丸、老鸹含柴等。地主种蔬菜主要有胡萝卜、蔓菁和大菜。荒年恶月吃点沙篷、黏蓬、莠子、糠麸皮、豆腐渣、野菜和野生动物。</p><p class="ql-block"> 素油点小灯盏盏照明,用棉花捻成灯捻子点灯,为了省油家家早睡,点着的油灯勉强照亮,灯盏盏点灯只有半炕炕明。还有一种防止耗子偷吃油气死狗灯盏。窑洞的墙上都掏一个方形灯窝洞。灯盏沿续几千年,剪纸时也会剪耗子爬杆,暗示耗子偷油故事。齐白石有一幅名画叫老鼠偷油。</p><p class="ql-block"> 得了病,基本不找大夫,用些本地草药,民间传下土笨方法治疗,也求神问卦,活下来全靠身体素质。老羊圈的村民大部分是从凉城县来的。解放前人们最担心是生命安全,其次是疾病和饥饿,生产资料和金钱财产衣服是次要的。</p> <p class="ql-block">  10、五十年代老羊圈</p><p class="ql-block"> 虽然五十年代生产力落后和生产资料缺乏,但是过去农村的点滴往事,充满了乐趣与回忆。</p><p class="ql-block"> 1945年10月卓资县第一次解放,12月28日成立龙胜县。1946年1到6月开展清算、减租和增资运动,发展农会组织,同年9月,卓资县保卫战。1947年各地恶霸还乡团组成黑摸队(父亲叫黑杀队)反攻倒算,残酷报复共产党地方干部。1948年9月顽固军退出卓资县,二次解放卓资县。1949年9月19日绥远和平解放,共产党领导龙胜县新政府成立。1949年2月到1950年10月剿匪。共产党让穷人翻了身,贫下中农当家做主。老羊圈村的老百姓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虽然没有摆脱贫穷,但没有了顽固军和土匪的欺压,日子过得平凡而安定。</p><p class="ql-block"> 1950年开展为期四年扫除鸦片运动,终于把坑害人们洋烟禁止了,村里没有了抽洋烟人。</p><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到1953年6月是镇压反革命运动。任何一个政党在夺取政权后,为了加强巩固政治集团,必须严酷打击清算以前政权的利益集团和反动分子,只有这样才能让旧政权的人服服帖帖为新政权服务。新中国主要打击的对象包括特务、土匪、恶霸、一贯道、反动党团骨干以及反动会道门头子等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势力。</p><p class="ql-block"> 1951年9月到1952年3月土改试点在白银厂汉一带开展,10月18日全县开展土改革命。人们在土地改革中分到了房屋、土地、农具和耕畜,还分到了一些必需的生产资料。是啊!革命就必须让农民得到利益,才能得到广大群众拥护。人们欢天喜地地过起了一家一户的小日子。</p><p class="ql-block"> 1952年开始成立生产互助组(当时生产资料缺乏),1954年社会主义农业初级社的建设,1956年成立农业合作社。</p><p class="ql-block"> 1952年5月改名龙胜县为卓资县。</p><p class="ql-block"> 1952年1到7月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简称“四类分子”成为重点打击目标。划分阶级成分时,雇佣过长工存在剥削性质定为地主,自食其力的雇佣过短工不是地主,大海大队划分28户地主。</p><p class="ql-block"> 1953年建成卓资山河南大桥。</p><p class="ql-block"> 1954年将归集宁平地泉的火石坝北山湾、于家湾和阿力成沟划归卓资。</p><p class="ql-block"> 1955年建成卓资中学及砖瓦厂。</p><p class="ql-block"> 1956年肃清反革命运动。將归集宁平地泉的宿亥沟、大脑包、小弓沟、十股地划归卓资县。</p><p class="ql-block"> 1957年反右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些运动村里影响较小。</p><p class="ql-block"> 1958年卓资县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13个人民公社,村民成为人民公社社员,老羊圈村分成六和七两个生产小队,归大海管理区管辖(后来叫大队)。大海大队后归马盖图公社管辖。生产队负责人有政治队长(必须是党员)、生产队长、会计、记工员、保管员、饲养员。每个生产队盖起综合场所叫饲养院。</p><p class="ql-block"> 1958年接种牛痘,开始预防天花。</p><p class="ql-block"> 1958年开展大跃进和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p><p class="ql-block"> 1959年反右运动,禁止取缔牛鬼蛇神迷信活动的东西。许多城市人下放到村里支援农业人。村里成立集体食堂。</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老羊圈经历很多政治运动,对于偏僻农村这些政治运动没有出现偏激。</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农村照明,灯树子上放着素油小瓷灯盏,后来有了煤油灯。点火用火石或洋火(煀灯)。</p><p class="ql-block"> 用碳、粪、柴草风箱吹风引火烧火做饭。 脱坯盖土坯房或土坯碹窑住(每年抹ma 房),窗户只有几块玻璃,个别窗户没有玻璃。有了漏风的插关关双扇木门或单扇分门。</p><p class="ql-block"> 买苇席或高粱席铺炕。土炕无席,就用牛粪或狗舌头叶泥搽抹土炕,或者自己编枳芨席子铺炕。家里有了棉花被褥、炕毡和皮褥子。</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穿戴打扮与政治形势联系在一起。蓝、灰、黑色是艰苦朴素的风格。布料有麻布、白洋布(白市布)、黑市布、斜纹布、粗棉布、劳动布。男人穿对襟上衣或四个口袋中山装、对襟衫、尖官帽、长裤或大裆裤等。女人穿左边开襟的衫袄、对襟衫袄、长裤(扎裤脚)。冬天穿羊狗皮缝的皮袄皮裤、棉花袄棉花裤、棉腰子、大档棉裤、牛鼻千层底棉布鞋、毛卜鞋、毡疙瘩鞋、牛羊毛挑袜子、牛羊毛挑手套、皮手套套、毛袖袖、羊狗兔猫皮帽子或毡帽。中老年农村女性还穿着平纹布或粗布罩衫。家做千层底鞋磨破了,小孩子的鞋穿帮塌底,经常露出了脚趾头。小孩子用袖子擦鼻子,把手指把㴰带摸到鞋后跟。个别女孩穿列宁装以及碎花衬衣。衣服也是补了又补。女人梳着大辫子,个别留齐眉的短发(叫剪发头)。女人用两根棉线拔汗毛。</p><p class="ql-block"> 几乎人人抽旱烟,吃烟既解乏又抗冷,也可以去烦闷静心。男人用剃刀剃头。</p><p class="ql-block"> 农民生活用具农具和厨具基本齐全。如大躺柜、储物柜、收纳箱、喽壶、瓦罐、粗陶烧制的水缸、菜缸、泥缸、瓷缸、瓷盆、脸盆、茶缸、柳条油篓、米筛、担水木桶、担杖、锹、镢、稿、箩子、盘、笨碗、勺、刀、铲、锅、火铲、斧子、笤帚、锅盖、铁盆、斗、昇、称、小石磨、石卜、高粱皮软拍棑、铁钵子、锡壶、笼笒、笒饼子、茭桔拍拍等。搅辘轳从井里用柳条水兜吊水。那时候老物件真实反映了一代人的生活点滴生活情景,记录着那段历史文化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种地农具有犁、耧、耙、锹、磨榆、砬砘、箩头、毫锄、大锄、镢头、耙(爬)、镰刀、磨石、铡草刀、铃铛、栓杆、马套、沿杆、牛料笸箩、草筛、柳条编溜籽水兜、柳条编粪笸箩等。</p><p class="ql-block"> 大人们起早贪黑经地。耕地靠畜力,口里不断传出世世代代牲口语言,来来(靠右)、达达(靠左)、好好(掉头)、吁吁(慢)、嘚嘚(加快)叫唤声。 </p><p class="ql-block"> 收割用手拔或镰刀。上场用畜力牛板勒勒车或人背畜驮。场面农具有碌轴、木锨、耙子、木齿杈、扫帚、簸箕、笸箩、筛子、收板、连枷、懒筐、绰子等。</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用铁丝或竹子做人字耙子搂柴火和杂草。麻杆在水里沤后,拔掉麻杆上麻念,用来拧绳。</p><p class="ql-block"> 古老木轱辘的轱辘牛板车拉东西,木轱辘的外边还有铁箍,镶着铆钉,车轴转动时需要抹油。油缿瓶就挂在大车后面,油缿盛满油,驾车的人走一段路就往车轴里滴油,起到润滑作用。瓷瓶油葫芦的外形是细长颈、圆肚。</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加工米面在碾子上碾米剥皮,人工推或用毛驴拉。驴记吃不记打,驴必须蒙住眼拉石磨转,用箩子在面柜箩面,每天碾子石磨不闲着。石磨有磨脐和磨眼,石匠定期用錾子在石磨凿划,砍磨石头纹走向不对,磨不出面。</p><p class="ql-block"> 村里经常见钉缸钉锅匠钉盘碗匠人、磨剪子铲剃刀手艺人,讨吃子叫卖声。</p><p class="ql-block"> 榨油是古老木榨,经过炒籽、磨泥、蒸泥、结麻、铺油革、圈饼、踩饼、压饼、上榨、插楔、撞榨、接油、澄淸等十几道工序。油房工人需要付出很大体力活,油房经常吃油搅餽垒。</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村里没有医生,有病请几个会扎霍乱二各半大夫或大仙爷看看,也用民间相传土办法,得病只能抗着,生死听天由命。哪年代心梗、肺炎、心机炎、胰腺炎、肠梗阻、胃穿孔、化脓兰尾炎、横位生、产褥热、新生儿破伤风急性病是致命的。得病舍不得乱花钱,难受吃几片索密痛就过去了,发烧吃几片阿司匹林。</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口号激励我们那一代人。如: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感谢毛主席;吃水不忘挖井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忆苦思甜;勤俭建国;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人民公社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要继承革命烈士的遗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等。</p><p class="ql-block"> 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过着简朴而幸福的日子。人们吃苦耐劳,但没有怨言,生活清苦,但没有牢骚。</p><p class="ql-block"> 革命的激情指导着五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工作。五十年代人们没有太多物质追求,农民生活简单又单纯。吃喝穿戴勉强保证生存需求,大家吃自种自产粮食蔬菜。</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生活虽然简朴有些艰苦,但人与人之间来往是真诚友善。</p><p class="ql-block"> 感恩我们的祖辈们,他们用辛勤努力和爱心,让我们度过了那个艰难不易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感谢党,让我们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一切,不浪费每顿饭粮食、不轻易丢掉每一件衣物,感激那些前辈默默付出的人。</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当时大队干部王文有(大约1950-1956年)、张万良、梁二孩和张二仁(1957-1961年)等。</p><p class="ql-block"> 村干部有王文有、杨丑、兰柱小、王占和、计二、范四虎、闫五等。</p><p class="ql-block"> 会计有闫四、于奎、史石恒、胡占成老婆等。</p><p class="ql-block"> 作者:草原苍狼金不换</p><p class="ql-block"> 2024年夏天写于卓资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