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风俗

Selina

<p class="ql-block">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在河南,每到过年我们一定要做的一件事——“蒸枣花”。</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是腊月二十八,大街小巷的人们都聚集在街两旁。还不到中午,人们便把自家的桌椅都搬到门前。太阳十分的调皮,一会儿藏在云中,一会儿从云中滚出来,四射光芒。没一会儿人们就满头大汗,不知是累出汗的,还是因为天气一下冷,一下热,气出汗的。我也说不定。到了中午,人们吃完午饭,便把蒸枣花的材料从家中拿了出来,开始做枣花馍。妇女们心灵手巧负责做枣花馍。其他人就在一旁打打下手,听从妇女们的安排。孩子们则在一旁放烟花爆竹来增添点年味儿。我觉得蒸枣花不仅能增添年味还能与许久未见的人们团圆呢!妇女们表现的一点儿也不逊色,有的和面,有的给馍做造型,有的则把做好造型的馍送入蒸笼中。和面的妇女们咬紧牙关,眼神都在使劲,手背青筋凸起,仿佛要和面团决一死战;给馍做造型的妇女,手指灵活,一点儿不怠慢,心中想着要做出最独一无二的造型;把馍送入蒸笼中的妇女可就有的忙活了,放枣,摆盘,烧火,煮水,忙都忙不过来。于是她们便让一旁闲来无事的男人们帮忙。蒸枣花把传统的迷信打破了,从“夫唱妇随”变成“妇唱夫随”。</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见大人如此的忙,便拿来烟花和爆竹在街两旁放,好把这繁忙的气氛提升上来。老人们把自己前年做枣花馍的经验传授给了妇女们,并在旁边给予指导。孩子们见了这般模样,也学着老人在旁边指导,场面极其热闹且混乱。</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一抹夕阳划过天边,月亮从一旁慢慢上升。孩子们也玩累了,拿着小板凳坐在书生旁,让书生给他们讲故事。书生一答应,孩子们就乖乖的坐在椅子上,静静的等书生讲故事。大人们的心也终于平静了下来。书生讲起了关于蒸枣花的故事,大人们也在蒸笼旁坐下来听书生讲故事。书生说,蒸枣花是一位叫做山枣的小伙子创造的。一次移民,山枣和他的恋人春花姑娘分离了。每逢过年,山枣总是十分的想念春花姑娘,看着离别时春花姑娘给他的枣和馍,不禁心生念头,把枣按在了馍上,把馍做成花的样子。代表自己并没有忘记春花姑娘,寓意自己和春花姑娘从未分离。</p><p class="ql-block"> 故事刚讲完,大人们就说枣花馍做好了。孩子们从书生旁一哄而散,排着队领枣花馍去了。刚打开盖子,霎时间空气中白烟缭绕,香味一阵阵的散发着。顿时,枣的甜香,馍的厚实,交错在一起在舌尖上舞动,美味至极。</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枣花馍带给了人们欢声笑语,让人们团圆相聚。寄托了山枣对春花姑娘的想念,还让孩子们的童年增加了一道亮丽的色彩。其实枣花馍只是增进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桥梁。比起枣花馍,我更喜欢的是与家人们一起制作的过程。那种无忧无虑,那种团圆合作,成为了我记忆里无法删去的一个重要篇章。如今,人与人之间相隔甚远,也许再也看不到以往的欢声笑语了。但我想说,无论何时何地,家乡的风俗总能连接起人们的心,团结合作是永不泯灭的,我爱我家乡的风俗,正如我爱那里的人们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