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东平县后屯汉代墓地。2007 年 10 月,东平县商城开发公司在对县物资局进行开发改造时,意外发现了一批汉代墓葬。随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县文物管理所立刻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共清理汉代墓葬 18 座,其中 M1、M12、M13 墓室中发现了精美的壁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由于此地属后屯村,所以被称为“后屯汉代墓地”。今天,我们依据考古发掘所获得的这批墓葬资料,来对这里的壁画进行初步分析。首先,从题材内容来看,这些壁画展现了汉代丰富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其次,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壁画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再者,从制作工艺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东平县后屯汉代墓地。这批墓葬总体呈东南-西北方向,结构规整且保存完好。这里的壁画题材极为丰富,布局匀称合理。有宴享图,展现了古人奢华的宴会场景;方相氏驱疫仪式图,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疫病的恐惧和驱逐疫病的渴望;宴饮、舞蹈图,生动地呈现出古人欢乐的生活状态;孔子图体现了对儒家文化的尊崇;斗鸡走狗图则充满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中 M1 的壁画最为丰富。墓室门楣刻有垂幛纹、十字穿壁纹和菱形纹,立柱上也有菱形纹和十字穿壁纹。墓门门楣立面、前庭西壁墓门两侧立板、前庭南北立壁等部位,都在白灰底上绘有彩色的人物和动物图案。顶部绘有云气纹和金乌图像,仿佛让人置身于神秘的仙境之中。这些精美的壁画为我们研究汉代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大家请看,这座墓葬的墓顶有着独特的云气纹。白色的云纹中间,一轮鲜艳的红日格外夺目,红日之内有一只黑色三足金色乌正在展翅飞翔。在神话传说中,太阳里有金黄色的三足乌鸦,古人将“金乌”作为太阳的别名,也称“赤乌”,它们都属于宇宙天象的范畴。由此可见,墓顶的云气纹、红日和金乌象征着日月天象。从画面上观察,色彩鲜艳明亮,云纹勾卷起伏,线条优美流畅,变幻自如,极具动感之美,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那神秘的宇宙力量在涌动。这些精美的图案不仅展现了古人高超的绘画技艺,更让我们对汉代人的宇宙观和生死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向门楣和墓壁。这里主要以人物画像为主,还间杂着鸡、犬等动物形象。其内容涵盖敬献、谒见、斗鸡、宴饮、舞蹈等场面,各类人物多达 48 人。尤其绘制于门楣内侧的 12 个形象更是神态各异,他们宽袖博带,眉须飘然,栩栩如生,生动地描绘出汉代武士雄伟的形象。这些武士,有的著短褐、有的穿草鞋,还有的赤脚,他们须发皆张,肌肉发达,表现出张扬的个性和辟除邪恶的强大才能。将他们摆放在墓室门前,其目的是护卫墓主人,避免外界的打扰,让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安宁地生活。这些精美的画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汉代社会风貌和丧葬文化的窗户。</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来到了东平县后屯汉代墓地的 M1 墓室西壁南侧。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两幅意义非凡的画面——宴享图及方相氏驱疫仪式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先看宴享图,画面中有四人围坐在一起对饮,他们神态悠然,沉浸在这欢乐的氛围中。与此同时,他们的目光被旁边优美的舞蹈所吸引,舞蹈杂技伎女身姿轻盈,翩翩起舞,仿佛能让人听到那悦耳的音乐声和欢快的喝彩声。在这个场景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古人在宴饮时的那份怡然自得,他们享受着美酒佳肴,欣赏着精彩的表演,忘却了世间的烦恼。</p> <p class="ql-block">再看方相氏驱疫仪式图,这画面中的方相氏形象极为夸张。他发须箕张,眉毛斜竖,大眼圆瞪,阔鼻大嘴,环眼朱口,发须张扬,面相丑陋却又充满力量。他肌肉发达,左手持盾,右手持斧,呈现出怒斥暴喝的状态,相貌魁梧凶恶狰狞,让人望而生畏。在他的上方,有一女子身着长袖法衣舞动,仿佛在为这场神秘的仪式增添神圣的氛围。另一位女子双手提拽恶鬼双足,正奋力将恶鬼掷向釜中,而恶鬼双手抚于釜沿,作挣扎状。后面还有一位女子手持经幡,似乎在为这场仪式送行。整个场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古人对于疫病的恐惧和驱逐疫病的决心。他们相信通过这场仪式,可以为墓主人带来安全,让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免受邪恶的侵扰,方相氏就如同镇守墓主安全的守护神一般。</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把目光投向 M1 南侧的宴饮、舞蹈、仕女和房屋图。这里生动地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经历以及与之相关的家居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层左侧的盘舞图,更是令人惊叹不已。一位伎女长袖舞动,身体如灵蛇般扭动,双足在身围的数鼓之间腾挪踏击,同时回首观望主人,那形象极为生动传神。瞧,这位女子在七个盘鼓上以不同的节奏穿行跳跃,长袖飘飘,似仙袂乍飘。时而仰面折腰双脚踏鼓,展现出惊人的柔韧性和力量感;时而腾空跃起,仿佛要挣脱尘世的束缚,飞向那自由的天空;然后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上盘鼓,身体作跌倒姿态摩击鼓面,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她敏捷的踏鼓动作,如飞行似的轻盈舞步,若俯若仰、时来时往的姿态和地位调度,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深邃的意境。我们仿佛能听到那激昂的鼓点和悠扬的乐曲,看到这位伎女在舞台上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才情和魅力。她不仅仅是在表演,更是在创造一种艺术的境界,让我们感受到了汉代舞蹈艺术的高度成就。站在这幅画前,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繁华的汉代,亲眼目睹着墓主人的奢华生活和精彩的艺术表演。</p> <p class="ql-block">盘鼓舞,作为汉代著名舞蹈,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以在盘和鼓上踏节、舞蹈为特色,形式丰富多样,有男子舞也有女子舞,有独舞,亦有对舞或群舞。既有偏重抒情的缓板慢舞,又有偏重于技巧的扑板翻滚,是汉魏时期最盛行的舞蹈之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眼前这幅七盘舞图,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繁华的汉代。画中的舞者,身姿轻盈而灵动,她既要在盘鼓间腾踏纵跃,踏出节奏的声响,那清脆的鼓点仿佛在我们耳边回响,每一次的踏击都充满了力量与韵律。又要以轻盈而敏捷的舞步在盘鼓上翻滚扑跌,她的动作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却又暗藏着惊人的技巧。我们仿佛能看到她在空中翻转的瞬间,裙摆飞扬,如同绽放的花朵。而盘和鼓在她的脚下,却不乱不碎,这生动的场景犹如生活中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时代,这样的舞蹈表演是多么令人陶醉。舞者们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表达着情感,展现着技艺,为观众带来一场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站在这里,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当时的热闹氛围,听到观众们的喝彩声和掌声。</p> <p class="ql-block">上层记载着“梁高行拒王聘”的历史传说。这个故事在《烈女传》《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书籍中都有记载,嘉祥武梁祠画像石中也能看到类似的故事。画像分为两幅,一幅中,梁高行站在左方,头戴花冠,美丽而端庄。身前有一男子跪拜着,双手持聘书,梁高行伸左手呈接收状,似乎在犹豫。而另一幅中,她右手持镜照面,左臂长袖后甩,这一动作仿佛在明确地表达着拒绝之意,展现出她的坚定与决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二层是“孔子见老子”问礼的故事,同样分为两幅。第一幅中,孔子和老子二人相对而立。老子略显瘦小,身体稍向外侧,右手抬至胸部,左手微曲置于胯部,微微侧首看向孔子,似乎有拒绝之意。而孔子身材则显魁梧肥胖,身体前倾,双手拢于胸前,首微扬,面向老子躬身作谦虚问礼状,尽显对老子的敬重。第二幅中,二人互相拱手相对,犹如尽兴交谈,画面充满了智慧的碰撞和交流的和谐。这是山东唯一保存完好的孔子问礼故事的壁画图像,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先圣贤人孔子的形象提供了无比珍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从整体结构布局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层:支撑体层、白灰层和颜料层。其制作方法是在打磨过的石板上涂白灰,然后在白灰层上墨线勾勒,再填色彩。就色彩来看,大致有红、蓝、青、绿、黑、白及相互调和后的各种复色,通过X射线荧光分析和X射线衍射可以看出, 这组壁画所使用的颜料为矿物颜料。其中蓝色颜料是石青;绿色颜料是石绿;红色颜料是朱砂和铅丹;白色颜料为铅白;黑色颜料为炭黑;青色颜料根据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颜料,是一种名为中国紫(硅酸铜钡)的颜料,这在以往的汉代墓室壁画中是比较少见的。所以其至今色泽艳丽如新,画面清晰,线条灵动绝妙,不仅填补了我省汉代壁画研究的空白,在全国也罕有比肩。</p> <p class="ql-block">总体观察,这批壁画的设色,是独具匠心的,其方法有单线平涂法、没骨法、白描法。画中的人物大都使用单线平涂法,这种画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最基本的方法,其顺序是,先用墨线勾出轮廓,再用黑、红、青、绿等色彩平均填涂。除平涂法,墓门南门门楣左边第2个人物衣服还使用没骨画法,所谓没骨法是直接用色彩勾画物象,不用墨线勾勒。白描法在东平壁画中也有应用,壁画北壁下层中鸡的画法就运用白描法。白描法是只用墨线勾勒或只用一种色线勾出物象,而不填色彩的画法。这些设色方法在墓室壁画中全部得到运用,这在其他墓葬壁画中是不多见的。</p> <p class="ql-block">就人物而言,壁画中大多用墨线勾勒,再以青、绿加彩,用朱砂点睛,设色丰富而鲜艳。如墓门门楣武士的衣服、西壁南侧的表演舞蹈杂技人物衣服、方相氏人物衣服、南壁舞伎衣服、西壁北侧上层人物衣服即为绿色或青色。绿色和青色是用石青、石绿画出来的,色彩清雅,让人印象深刻。而人物的头冠和发须则着黑色,黑色的使用,不仅与较大面积的石青和石绿产生对比,而且使较为沉闷的墓室氛围有生气和节奏感。</p> <p class="ql-block">另外,西壁北侧、北壁壁画上的人物有着彩的、有着墨的,这样就在色彩上达到有主有从、虚实相生的效果。东平壁画中的人物青、绿、黑几种颜色,在墓室壁画中反复使用同样的几种颜色,其本身就决定壁画的整体氛围,是使墓室整体色彩协调统一的重要方法。</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凝视东平汉代墓葬中发现的这些壁画时,无不为其绚丽的色彩所惊叹。那丰富而鲜艳的色调,仿佛是从历史的深处绽放出的璀璨花朵,历经千年时光的洗礼,依然光彩夺目。壁画中的造型比例匀称和谐,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丈量与设计,展现出一种和谐之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线条简练流畅,如行云流水般在墙壁上舞动。画匠们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动物的形态以及场景的布局,没有丝毫的拖沓与繁琐,却又能精准地传达出对象的特征与神韵。刻画细腻精美,无论是人物的面部表情、服饰的纹理,还是动物的毛发、场景中的细节,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们可以看到人物脸上的喜怒哀乐,可以感受到服饰的柔软质地,可以触摸到动物毛发的细腻质感。形态生动逼真,仿佛这些画面中的人物和动物随时都可能从墙壁上走下来,与我们对话交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壁画充分反映出汉代画匠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绘画技巧。他们在构图上独具匠心,将不同的场景和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丰富而又有层次的画面效果。在色彩的运用上大胆而富有创意,通过对比与调和,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人物造型上,既注重个体的特征,又能展现出整体的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东平汉代墓葬壁画无论在构图、色彩还是人物造型上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表现出中国美术在变革和技法上的进步。它们不仅对研究汉代壁画、了解汉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更为我们把握早期绘画艺术的萌芽、发展和演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这些壁画就像是一扇扇通往古代艺术世界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的辉煌与灿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