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武汉市第十四中学与省实验中学、华师一附中教学成绩位列湖北省重点中学前三甲。1964年9月,来自武汉三镇各小学一批尖子生汇聚到了武汉十四中初一(1)班。三年多的同窗生活,使我们从陌生到相识、相伴、相助、相知,那是我们人生步入社会之前值得珍惜的一段求学时光。而后六十年的岁月里,母校一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一晃六十年的岁月虽然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年华,但带不走我们一生以母校为荣的情结,也带不走我们曾经的同学情谊。为纪念六十年前我们有缘在这所名校相遇的日子,大家在同学群里相约2024年9月26日返校举办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武汉十四中学有可追溯到1903年的建校历史,坐落于体现近代教育发源地之一的武昌昙华林街区。这条有3.7公顷范围的百年老街从2015年开始,用了九年时间进行修建性规划建设人文小镇,如今旧貌换新颜,成为武汉文化新地标。我们的返校之行就从观赏街景,参观山顶新建城史馆开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四中现任领导得知有67届校友返校纪念同学六十周年活动,非常支持。山顶景区与校区相连,我们直接从山顶步于学校北门。校办主任杨戈砂在此热情迎候,带我们延一条新修的幽静清新的校园步道下山,给我们沿路介绍校区环境现貌。步道旁的岩石据考证距今约有3.7亿年历史,最老的一棵朴树树龄已达150岁。这里成为师生赏景、闲谈的最佳去处。道旁平整坡地规划为劳动教育基地,每班“竞标”一片土地作为班级农场,学生自行安排种植管理。这是十四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赋予学子享有的乐趣和浪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延新建步道下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观赏150年树龄的朴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下山后正面对的是有400米跑道的足球场,当年我们在校时,这个运动场还是由炉灰渣铺设的跑道。如今红色塑胶跑道和绿色草坪球场交相辉映,让人眼前一亮。十四中足球队六十多年来能够在武汉中学界长盛不衰,与学校配有这座标准足球场不无关系。 </p> <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六十年前的校区建筑除三厅纪念馆等三幢建筑外,原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已无踪影。杨主任介绍说学校重新进行了规划建设,足球场东边是生活区,西边是教学区,互不干扰。校园内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理、化、生实验室等仪器设备达到了国家的一类标准。无论从基础设施还是学校环境,都比当年我们在学校的那个时候好多了。</p><p class="ql-block"> 杨主任接着介绍,校区有两条主干道。一条是以我校知名校友、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名字命名。陈潭秋路旁,是一面校友纪念墙,墙上介绍的是陈潭秋、何功伟、陈以文等八位杰出革命家的英雄事迹;一条是以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为抗日文化宣传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郭沫若名字命名。郭沫若路上有六个界碑,代表近代中国的大事件。</p><p class="ql-block"> 来到教学区,综合楼大屏幕显示出“热烈欢迎1967届校友回母校”字幕,亲切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欢迎回母校字幕</p> 学校前身“东路高等小学堂”创立人张之洞塑像立在学校正门的大道上。 <p class="ql-block">我们高兴地在张之洞塑像前合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一百多年来,十四中走出了董必武、陈潭秋、李四光、黄侃等大批杰出人物,在祖国大地璀璨生辉。校史室里名人榜上群星荟萃,让人景仰。校园里有董必武广场、陈潭秋路、光环楼、黄侃园,是对他们永远的纪念。</p> 十四中为中华民族培养出许多优秀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学者。<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张图就是学校的名人榜。</span> <p class="ql-block"> 其中就有5位院士校友,现有四栋教学楼分别以李四光、彭少逸、陈庆宣、胡正寰4位院士校友的名字命名为“光环楼”“少逸楼”“庆宣楼”“正寰楼”。学校培养学生发展的方向是:“基础扎实、学有特长、继承传统、终身发展”。每届高三考生均会入驻“光环楼”,与“折桂门”形成出美好的激励寓意。而以王亚南院士命名的“亚南楼”正在兴建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折桂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校领导对我们返校活动给于了很大支持,杨主任不仅一路陪伴讲解,还周到地将座谈会会场设在十四中学的“博文馆”内,这是学校的阅览中心,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宽敞明亮的图书馆。</p> 历史悠久,名人众多,特色突出,质量一流,是我们母校一直的突出特色。我们母校目前的校训就是:“博文约礼”;而箴言则是“勤奋、进取、活泼、创造”。 会场电视屏幕同样显示“热烈欢迎1967届校友回母校”字幕,杨主任给我们播放学校去年120周年校庆的宣传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杨主任介绍120周年校庆盛况</p> <p class="ql-block"> 校党委书记王拥军刚接待桂林教育参访团,就匆匆赶来参加我们的座谈会,在对老校友返校表示热烈欢迎后,介绍了学校近年入口生源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高考上省线率达80%以上;俄语实验班直接对口世界顶尖大学莫斯科大学,录取率保持100%;校足球队获2024年湖北省中学生组足球冠军赛暨特色学校足球比赛冠军等诸多成绩。</p><p class="ql-block"> 听到这些喜人的业绩,作为曾经十四中的一员,大家都感到由衷地高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王书记还介绍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效,博文馆、抱冰堂改造完成投入使用,完成了“凤凰山1903学习花园”建设。对外开放的近现代教育博物馆、公书林和校内三厅纪念馆、学校校史馆、郭沫若路、陈谭秋路一同组成了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博物场馆群,使十四中成为全国少有的拥有博物场馆群的中学,产生了良好的民众口碑与社会效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王拥军书记欢迎老校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座谈会由许岳衡同学主持,开场白热情洋溢:“六十年前我们在这里开启了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那时候的我们怀揣梦想,充满朝气,在老师的辛勤教导下,我们努力学习,茁壮成长,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和自身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我们这个班集体中走出了四名白衣天使,五名人民教师,十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还有更多的是国家各行各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的劳动者和工作者,我们为祖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交出了既是我们人生的合格答卷,更是对辛勤教育我们的老师和母校的真情回馈。六十年过去了,我们都已两鬓染霜或白发苍苍,但对老师和母校由衷的怀念始终如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许岳衡主持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 沈光汉同学现住上海,特地发来专为这次同学返校作的一首诗《思念》献给母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思念</p><p class="ql-block">——献给母校武汉十四中的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微风轻拂凤凰山麓,</p><p class="ql-block">阳光洒满昙华林间。</p><p class="ql-block">自从来到这美丽的校园,</p><p class="ql-block">你在我心里就是永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匆匆流水带走了六十年,</p><p class="ql-block">带不走校友们深深的眷恋。</p><p class="ql-block">人生路上多少个夜晚,</p><p class="ql-block">梦中又回到你的身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亲爱的母校留下了无尽的温暖,</p><p class="ql-block">帮我们抵御世间的雨冻霜寒。</p><p class="ql-block">那凤凰山风声的低语,</p><p class="ql-block">是学子们感恩的呢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敬爱的老师编织了智慧的双翼,</p><p class="ql-block">助我们飞向生命的万里云天。</p><p class="ql-block">那昙华林常青的绿叶,</p><p class="ql-block">是老三届深情的思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0925于上海 沈光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许岳衡和张俭利朗诵了这首诗,声情并茂呈现思念母校深情,表达大家对母校的爱戴和对逝去时光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母校永远是心中那一片完美温馨的天地,不会随时光的流逝而改变。随着杜建华即兴发言,当年班主任老师李凌翔、数学老师彭才慧、语文老师李长英、俄语老师方东曦、历史老师姜帆等老师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们眼前,是老师带领我们走入知识的殿堂,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打开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大门,使我们在人生路上稳步前行。岁月悠悠,师恩难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六十年前我们在母校求学同窗共读,六十年后我们在母校相聚同忆年华,母校山有奇石古树,地出人中豪杰、路展历史风云,楼冠名人院士,馆藏珍贵文史,天然巧妙,融为一体,共同演奏出一部人文历史悠久,教育底蕴深邃,环境得天独厚的华丽乐章。重返校园又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博文馆内合影</p> 故地重游,感慨万千,母校承载了我们的美好青春和深情回忆。我们感谢母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提供的各种便利,他们使我们更加增添了心中的温暖和对母校的无比眷恋。<div> 希望我们的母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也衷心希望后辈校友们更加努力进取,在未来将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