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 称:海浪波涛<div>美篇号:4654430</div><div>摄影器材:NEX-5拍摄</div><div>(个别照片为网络下载或手机拍摄)</div> <p class="ql-block">来延安学习必去的地方是革命旧址杨家岭和枣园。</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25日下午我们来到了杨家岭革命旧址,它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处。</p> 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 2016年12月,杨家岭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1942年建成的中央大礼堂。 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进入中央大礼堂内部。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 毛泽东在会上致开幕词和闭幕词,并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 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 我们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最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这是中央办公厅旧址。 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 周恩来旧居。 朱德旧居。 毛泽东旧居。 杨家岭这处简陋的窑洞内毛主席居住了5年时间。 <p class="ql-block">看段视频了解详情。</p> 在艰苦岁月里,他和普通群众一样吃小米饭、穿粗布衣。 《毛泽东选集》1至4卷收录的159篇文章中,写作于延安的有112篇,写于杨家岭这孔窑洞的有40篇。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许多重要文章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毛主席种过的菜地。 26下午我们去枣园革命旧址参观学习。 枣园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西北8公里处。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 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 这里曾经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 1943年10月,由于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枣园进行筹备“七大”会议工作,许多问题需要毛泽东亲自处理,而杨家岭与枣园相距比较远,为了避免毛泽东在路上来回奔波,争取时间,所以毛泽东随中共中央书记处搬进了枣园。 任弼时枣园旧居。 周恩来枣园旧居。 毛泽东枣园旧居。 毛泽东在枣园居住期间,正是土地革命时期向抗日战争的转变时期。 毛泽东以极大的精力去研究中国的军事学、战争学,他用哲学思维,深刻分析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中国革命根据地、中日双方进行战争的国情、国共两党军事史等重大问题,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 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写了《学习和时局》、《论联合政府》、《关于重庆谈判》等许多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28篇 此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敌后军民在战胜相持阶段后期的严重困难后,在对敌斗争中逐步取得主动。1946年1月,毛泽东由枣园迁到王家坪 <p class="ql-block">在毛泽东旧居前留下纪念。</p> 王稼祥枣园旧居。 防滑坡道。 彭德怀枣园旧居前的院落。 刘少奇枣园旧居。 <p class="ql-block">留下枣园革命旧址永久的纪念。</p> 参观完两处革命旧址,历史的厚重感让我瞬间沉浸其中,仿佛能亲身感受到当年革命先辈们的艰辛与不易。 <p class="ql-block">下面要介绍的就是延安革命纪念馆了。</p> 延安革命纪念馆就在清凉山下的延河岸边。 馆中展示了1935-1948年的革命历史照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p class="ql-block">先看段视频介绍。</p> 认真聆听。 历史的再现。 <p class="ql-block">这是用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坐骑白马制作的标本,这匹马当时是主席延安的主要交通工具。</p> 听着讲解员仿佛身临其境的讲述,我对“延安精神”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与向往,感 受到她是那么亲近而自然。 回眸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如果没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党十数年的武装革命斗争, 就没有延安精神的孕育与诞生; 如果没有我党在延安十三年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就没有延安 精神的成熟与发展; 如果没有此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胜利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也 就没有延安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在我党的精神发展史上,延安精神与井冈山精 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脉相承、 生生不息。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广场上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摄影:吴生华 高林生 </p><p class="ql-block">制作:吴生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