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9日看望戚南强老师

君华

<p class="ql-block">今天和老同事余建平、仲鸣去看望了老前辈戚南强老先生。认识戚老,还得感谢作家吴爱华老师。自七月初去老家浙江上虞,认识了吴老师后,我们成了朋友,有一次吴老师跟我说,上海新四军研究会浙东浙南分会会长戚南强也是我们上虞人,还是你们航天局的,我已把你介绍给他了,随后,吴老师把我的电话给了戚老。</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我和戚老联系上了,我们在电话里交谈了很多,戚老还和我聊起了我的父亲,原来,他和我父亲在局机关时,因老乡的关系,俩人很聊的来,在交谈中得知戚老还和余仲舒、仲斌都非常熟悉,特别是余仲舒更是他的老领导,在创建上海市宁波同乡会时,余老把戚老作为筹建办骨干,让他担任付会长。</p><p class="ql-block">随后,我也在网上查找了戚老的资料,不查不知道,一查才知道原来戚老也是新四军的红二代,他的父亲戚铭渠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5月任中共慈(溪)镇(海)中心县委员会委员兼三北特务营副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一纵秘书处长、民运部长、敌工部长,二十军后勤部政委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过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政治部秘书处处长、后勤部政治委员。转业后,历任上海飞机制造厂党委书记、古典文学出版社副社长、中华书局新华书店上海市店负责人,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长兼上海古籍出版社党组书记、总编辑等职。曾主持《古典文学普及读物》《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中华活叶文选》等书编辑审稿工作,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1984年离职休养后撰写革命回忆录。1990年2月10日去世。</p><p class="ql-block">戚南强1934年出生,是家里的长子。1958年加入‌上海航天系统工作,曾任上海航天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总经济师,研究员,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是中国第一代航天人,参与了老港第一枚探空火箭的设计研发,并在‌甘肃酒泉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工作。</p><p class="ql-block">了解了戚老的家史,让我对戚老增加了敬仰之心,我急于想拜访这位传奇人物,于是,我约了余仲舒的女儿余建平,仲斌的女儿仲鸣一起去看望戚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叩开戚老家的门,迎接我们的正是他,虽然我是第一次见到他,但他给人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仿佛我们是老熟人,他和他的夫人王老师热情的接待我们,倒茶,端水果,戚老还分给每人一块桃酥饼。在交谈中我们才知道两位老人已是高寿,戚老今年已九十一岁,王老师比他小二岁,可是他俩都很健朗,思维敏捷,记忆力极好,说话声音洪亮,他们的身上一点看不出已是耄耋之年,我们都被震惊到了。</p> <p class="ql-block">戚老滔滔不绝地给我们介绍航天局的发展史,还特别详细讲述了安吉“二弹一星”纪念馆的创建过程,因为10月5日我们仨就要去那里参观,这也要感谢戚老的介绍,他及时发信息给我,使我们有缘这次的活动。从交谈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戚老惊人的记忆,他对航天局的很多事情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们讲述着中国航天从上海老港的发射起步,怎样一步步发现到现在,听了他的介绍使我们了解到一些以前不曾知道的事情,戚老真不愧是中国第一代航天人!</p> <p class="ql-block">戚老和我是同乡,都是浙江上虞人,又都是新四军的后代,说来也巧,我们二家都有一块相同的《保家卫国》光荣匾,因此,我们之间有种特殊的亲情。聊天中戚老和我们讲到了关于新四军三五支队的事情,特别提到了我二叔在浙东部队北撤澉浦战役中光荣牺牲的事迹。戚老说他曾二次去过海盐,参观那里的纪念馆和那片埋葬223名烈士的纪念碑。他深情地和我说:“你们有空一定要去海盐看看”。我告诉他,明年我们全家一定会去的。临走,戚老还让我带回去二本海盐县新四军历史研究刊物《海北风云》,他说:里面有介绍澉浦战役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因戚老家就在上海复旦大学附近,所以,告别了戚老夫妇,我们一行三人就想去复旦大学转一转,余建平女儿是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因此我们就跟着小余去了复旦大学,原来现在六十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就可以进去参观,退休的朋友们,有空不妨去看看上海的最高学府还是不错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