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贤宏丨军旅回眸之珠江潮头写忠诚

白丁习文

<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我整理物品时翻出了一本相册,里面保存着我在军校学习、训练和生活期间的照片,仔细端详回顾,每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这些人和事虽30年过去了,却记忆犹新、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我是1994年考入解放军广州某学院的。记得开学那会儿,好不容易挤上兰州开往广州的绿皮火车,车上座位下、过道中、货架上和厕所里哪儿哪儿都是人。我把座位让给了抱孩子的妇人,自己站在了过道,白天的时间还好打发,到了深更半夜困乏难耐,便摇头晃脑的打起了瞌睡。火车"咣当"“咣当”地行驶着,车厢里不停有送餐、售货,打开水、上厕所的工作人员和旅客,你挤我我挤你,不时传来踩着人的"唉哟“声。正愣神间,火车突然一个急刹车,将原本正在打盹儿的我,甩了出去且头部撞在了车座靠背上,顿时额头上红青一片,并鼓起了大疱。</p><p class="ql-block"> 经过近20小时的奔波,火车终于抵达了广州。放眼望去,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平坦宽阔、车流如织,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矗立云霄,大街小巷市井繁华、琳琅满目、人声鼎沸,港台流行歌曲循环播放、震天价响、好不热闹,与驻地金城相比判若天壤,要不说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就是不一样呢。</p><p class="ql-block"> 打从部队出发时,气温低衣着比较厚实,随着火车一路南行气温越来越高,加之车上人多拥挤,且空气不够流通,燥热让人心烦意乱、大汗淋漓,一路上靠着脱脱减衣服来散热,等火车到站下车时,衣着仅剩下短裤背心了。几经周折,虽好不容易来到了学院门口,但被执勤卫兵拦住了,说是军队院校重地身份不明、衣冠不整、无人接待者不得入内。后经穿戴整齐、出示证件和入学通知书,并请来队干才把我接进了院院。到了学员队宿舍,心急火燎的扔下行李,跑步冲进了洗漱间,第一次亲身体验了南方冲凉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我所在的学员队,是一个男女生混编队,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训练。学院为摸清来自四面八方、各军种部队学员的身体健康和军事素质,除在校医院做过全面体检外,还把开学第一课确定为武装拉动演练。记得拉练那天,凌晨五时许,一声刺耳的紧急集合哨,惊醒了睡梦中的我们,大家触电似的翻身下床,手忙脚乱的穿军装、打背包、装水壶、带干粮、提步枪快速冲到训练场。这时,系队干部和教员们早已在此等候了,军事教员和队干对参训学员着装、装具、枪支逐一进行检查点验,其结果令人啼笑皆非,有的穿错了衣服,有的打错了背包,还有的少带了物品,得到点验纠正后,队伍踏上了拉练行程。</p><p class="ql-block"> 我们快速通过了闹市区,来到了郊外的一片开阔地。金秋时节的穗城,大地满是高高矮矮的水果庄稼。那高的是水果,有黄色的香蕉,紫色的火龙果,红色的荔枝;那矮的是庄稼,有黄色的稻谷,绿色的玉米,橙色的大豆……熟透诱人的水果,只要一伸手便可摘下饱足口福,但拉练队伍经此而过,没有一个学员摘吃水果的,可见铁的纪律已成为学员们的行动自觉。拉练队伍蹚水过河、翻山越岭、爬沟过坎,途中有的腿摔伤了,有的脚磨破了,还有的超荷晕倒了,但大家掉皮掉肉不掉队,叫爹叫娘不叫累,一路呼号加油、搀扶前进。</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拉练队伍抵达宿营地。大家兵分两路,一路埋锅做饭,一路搭建帐篷,这两项作业都是拉练必考内容,随队教员跟踪记录赋分。负责埋锅做饭的学员,分别在指定区域,挖一个与行军锅直经大小的灶坑,在一个顺风的方向开凿一个架柴烧火的洞口,尔后架锅、盛水、燃火、下米、煮饭、炒菜,直至吃饭、清场全过程。负责搭建帐篷的学员,以班为单位在规定区域,平整场地,支杆、展布、撑起、固定,分男女学员帐篷展开床位,并接通电源、电话、电脑,保持与演练指挥所的通信联通,接收演练命令。</p><p class="ql-block"> 次日清晨,各班按照既定课目和程序,组织洗漱用餐,撤收帐篷装备、点验携行物资,清洁整理环境卫生。队伍集合点名开拔奔赴下一个课目演练地域。队伍很快到了一处山间开阔地,随着教员一声令下,实弹射击考核任务即刻展开。大家迅速行动,有的警备戒严,有的测距竖靶,有的装弹验枪。步枪和手枪站姿、蹲姿、卧姿实弹射击演练正式开始。学员们分组列队进入谢击地域,教员一声令下,学员逐一进行托枪验枪,卧姿装子弹,瞄准射击、收枪起立、验靶记分,直至射击作业结束,大家都认认真真的做了个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该到拉练返回了,大家以为不会再有作业环节了,普遍放松了身心,有的打趣聊闲天,有的喝水吃零食,还有的走路打瞌睡。大家正自我放松时,突然前面传来了指挥员:“前方道路有险情,全体学员跑步前进!”的命令,大家闻令而动,你追我赶的开始了长途奔袭,不大一会儿队伍就拉开了距离,身体素质好、忍耐力强的学员冲在了最前面。</p><p class="ql-block"> 我自幼在山里长大,走长路、爬高山、背行李是生活日常,不知不觉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再加上入伍到了部队,常年参加体能训练,面对这项奔袭任务,我不仅冲在了最前面,还帮助体弱同学背行李、扛枪支、拿装备,不知跑了多长时间,腿脚越来越沉重,呼吸越来越急促,汗水湿透了军帽、军服和军鞋,那时心里只有目标和任务,眼前只有移动的风景和呼啸的风声。正当我加速冲刺时,耳旁响起了指挥员:"险情排除,奔袭解除”的命令,我当即停下脚步定眼一看,原来自已经跑回到了训练场。再看看身后,不远处有同学紧跟而来,随后女学员们也个不落的回到了学院,得到了系队领导的肯定和表扬。</p><p class="ql-block"> 文化课学习,排在了军校各学科之首,并作为基础学科优先安排教学。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再加上军事理论、通信理论及实践操作是我们的必修课。我心里很清楚,要想扎根军营,建功立业,就必须知识武装头脑,技术强建筋骨,才能顺应发展、胜任本职。尽管无论文化课还是专业课,对于我来说学习起来都很吃力,但现在鸭子已经走赶到了架上,只能硬着头皮上。于是我用时间换成绩,别人逛街看电影,我在图书馆背考点,别人郊游吃美食,我在教室刷考题,别人游泳打篮球,我在机房做实验,并把知识点、考核点抄写做成卡片,抢抓点滴时间预习、复习和背记,早上天不亮起床背单词,晚上钻被窝开着电筒记考点,一个学年下来书本翻烂了,笔记写成山了,指头起茧了,用尽洪荒之力通过了各科考试。</p><p class="ql-block"> 上过作战类军校的人都知道,军事地形学是一门既爱又怕的课程,其爱就爱在有挑战性和实用性,其怕就怕在风险性和极限性。这门课程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听取教员对军用地图、指北针、夜视仪等器材的功能与用法,以及地形地貌、方位坐标、物体判别等理论讲解。实践部分主要深入实地进行实践探索。</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又一次被紧急集合哨惊醒,并要求我们带齐军事地形学用具、水壶和干粮下楼集合分组登车。不一会儿车把我们拉到了白云山深处,卡车每走两公里放一组学员下车,直至参训学员全部投放到位,车辆返回了学院。我所在的第七组8个学员下车后,各自打开统一印发的作条件一看,上面清楚的写着"科目:军事地形学夜间作业;时间:大约10小时;地点:白云山地区;要求:按图行进,沿途寻物销号;步行完成,超时搭车无效;注意安全,组员同返得分;认真作业,违规作弊陶汰。“大家表情立刻严肃起来,并不用分工的承担起了相应任务。有的点验装备,有的标注地图,有的确定线路,大家靠着手电筒的光亮,在深山密林中快速行进、认真作业。</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在山区生活,学到了一些看物辩方向的常识,即使不用地图、指北针、夜视仪也能完成夜间军事地形学作业。面对此情此景,我主动担任小组领队,凭借军用地图和经验积累,与大家一起找到了教员设置的五处编号布。正当我们下山时,突然听到“唉哟”一声,一名学员掉下山坡,他虽然被冠木丛挡住未受重伤,但右脚腕扭伤不能行走。我二话没说就背起伤员继续向前攀行,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了剩下七个编号布的回收,并提前返回学院复命归建。</p><p class="ql-block"> 野战通信综合作业课目,是我们学院的特色课目,每个学员都要跨过这道“鬼门关'才能结课毕业。这个课目就是在学院训练场,模拟野战条件下,有线通信线路遭敌破坏,参训学员充当通信兵,展开通信线路修复作业,日常训练的强度自然很大,学员破相受伤已成家常便饭。记得毕业考核时,我们个个抱着拼死一搏的决心,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p><p class="ql-block"> 轮到我上场了,教员一声令下,我跑步冲进作业场,拽出通信被复线接在便携电话机上,尔后背起线卷葡匐前进通过铁丝网,戴防毒面具穿过染毒地带,跳进壕沟接续受损线路,带线跑过独木桥,最后徒手爬上电杆将线头固定在瓷壶上,并拨通考官电话报告线路抢修情况,听到考官“考核有效,收线归建“的命令后,不禁两腿一松动,“扑通'一下从电杆上摔强下来,导致右肩关节脱位,当时我强忍疼痛单手完成了收线任务,满分通过了考核。自此以后,我右肩关节留下了习惯牲脱位的后遗症,日常工作生活中,一不小心就会关节脱位,给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不良响。</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毕业季,根据我的成绩和表现,再加上在校期间业余撰写发表了多篇通讯报道,受到系队党委表扬。同时还积极参加学员队板报编写,并在学院评比中获奖。毕业分配时,系队领导有意让我去发达城市部队工作,但我觉得边远小城市部队更能锻炼人,我便主动申请去了西北甘肃某部,一干便是30年。</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p><p class="ql-block"> 于古都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