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悄然凉意起,辞夏迎新秋。在这个初秋的美好时节,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促进共同学习。9月,根据学校学期初教研活动的安排部署,数学学科组迎来了本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p> 发挥集体智慧———集体备课 <p class="ql-block"> 本次备课的主要内容是五年级上册《位置》,《位置》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2022年版课标把“图形与位置”和“图形的运动”两个主题整合为“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一个主题,位置中的“第一、二学段的内容”调整到“综合与实践”领域,保留了第三学段的“位置”。“图形与位置”和“图形的运动”结构化整合是因为运动与位置变化是紧密联系的,我们要用运动的思想看待图形的位置,图形的位置可以用图形上点的位置来确定,图形的运动(包括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本质是图形上点的位置变化。这样的调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和数学应用意识。</p> <p class="ql-block">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五年级组数学老师一致认为要引导学生经历生活中的情境,感受到确定平面上物体的位置需要行和列两个要素,理解数对中行列顺序和方向,掌握用数对符号表示位置的方法,培养符号意识。经历抽象、想象、描述等活动,能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解决实际问题,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思想,培养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在学习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符号的简洁美,发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p> 研磨中再思考————磨课进行时 <p class="ql-block"> 在第一课时《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初次上课时,教师主导性较强,学生没有真正经历与体验认识行与列的过程,从而不能获得完整的数学经验。</p><p class="ql-block"> 在第二次磨课中小组讨论的问题由“怎样把第二列第三行简化”向“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列,什么是行;你能用列与行描述一下自己的位置吗?和你的组员说一说”,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有效性。</p> <p class="ql-block"> 第二课时《在方格纸上表示物体位置》试课后,既修改了环节中的细节问题,又重新调整了练习题的设计,设计有梯度、拓展性等相结合的练习题。</p> 磨砺•成长———课例展示 <p class="ql-block"> 刘明月老师执教的《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一课,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出发,“说一说自己在班级的位置”从而引出确定位置的行与列两个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 在认识行与列环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什么是列、什么是行,并运用行与列再说一说自己在班级的位置,进而在全班分享交流时能引发同学们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排序。</p><p class="ql-block"> 当同学们都能明确张亮同学在班级的 “第二列第三行”位置后,通过提问“第二列第三行有没有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呢?”,学生自学课本,认识数对。再通过三个问题真正理解数对(2,3)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分层的练习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学生不仅打破固定化的思维模式,还进行了深度学习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充斥着整节课……</p> <p class="ql-block"> 常永春老师执教《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一课,首先复习导入新课:用数对表示周明和李晓东在班级的位置。从而揭示课题。</p><p class="ql-block"> 其次探究新知。出示各场馆示意图,用问题引领同学们探究新知。(1)先来看,你们能用数对分别表示出各场馆的位置吗?(2)提出问题: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纵向排列的数字表示行,从下往上数;横向排列的数字表示列,从左往右数。图上的数字表明行和列的起点均为0。(3)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方格图,问: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大门的位置吗?指生回答:大门(3,0),组织同桌互相说一说其他场馆的位置。小组互相交流、探讨,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集体订正,并用多媒体出示各场馆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探究数对的规律,进一步归纳提升。引导学生分别观察飞禽馆、大象馆以及猩猩馆和狮虎山在图中的位置和表示它们位置的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引发了学生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明确必须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p><p class="ql-block"> 最后,教师呈现了多样化的练习,将数对与平移图形的结合,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p> 教不尽 研不止———课后研讨 <p class="ql-block"> 课后,朱晓红老师首先阐述了大单元设计。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比较,认为本单元《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在初步认识了简单方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用数对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是直角坐标系的初步,用一对有序数对表示平面上的个点,进而可以用一组数对表示更多的点,连点成线,由线形成图形,本质是数与形的结合。这为后续学习“直角坐标”“解析几何”打下基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p><p class="ql-block"> 两位作课教师分别就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以及问题的设置进行了反思与改进,其他教师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孙艳茹老师和翟伟岩老师就第一课时的导入环节进行了剖析:当学生回答的问题具有从众性,教师可以适时地收回来,直接点题。引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便性与简洁性。辛湉老师从学生做学习任务时的状态观察,有两名学生在方格纸上标点但是没有写名称,同组内成员没有及时订正,需要教师关注。</p><p class="ql-block"> 尹帅老师提出了疑问:数对(3,4)和数对(4,3)有什么不同,会不会和学生之前的按顺序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产生冲突。</p><p class="ql-block"> 朱晓红老师也和尹老师探讨说明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在导入环节时制定第几列的规则时还应让学生明确老师和学生的角度是不同的,所以从左到右的方向是不同的,进而能制定从左到右的规则。同时,朱晓红老师认为第二课时探究方格纸上的数字时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教学效果会更好一点。</p> <p class="ql-block"> 最后,王凤娟主任进行了总结:肯定了五年级数学老师认真备课、磨课的工作和所有数学老师认真参与听课活动的态度。同时为所有数学老师提出建议:在研究课时的过程中逐步要向大单元靠拢,不就课论课;评价量表的使用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要用到适用的课型中。</p><p class="ql-block"> 她对教学评一致性也浅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评价方式分为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所以评价量表要合理使用。同时对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和读书活动再一次进行安排部署。</p> <p class="ql-block"> 数学学科组老师们一起探索了图形的奥秘,体验了数学的魅力,分享了许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实用的教学策略。每一位老师的精彩发言,都在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加清晰、连贯的数学世界。让我们携手并进,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坚定的步伐,继续在数学的世界里深耕细作,培养更多热爱数学、善于思考的新一代。</p> <p class="ql-block">签发:张旭光</p><p class="ql-block">审核:张国刚 张春玲 </p><p class="ql-block">供稿、 图片:刘明月 常永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