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帅府之——张学良的一生

金钥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点击这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了解张学良的一声</span></p> <p class="ql-block">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学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1915年到奉天(沈阳),此后长期居住在省城,接受了良好的中西文化教育,能使用英、德、法三种外国语言进行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  1915年,日本强迫北洋政府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年仅15岁的张学良愤然走上街头,参加反对袁世凯卖国行为,产生了为国分忧的忧患意识。1921年,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晋升为陆军少校的张学良,随张作相到日本参观秋季军事演习。当日本人询问其观感时,他昂然做答:“日本能做到的,中国也能做到;日本不能做到的,中国也能做到。请君等拭目以待。”</p><p class="ql-block"> 自小张学良就接受了良好的军事训练。这种环境下,张学良很早就展示出了出色的领袖才能和战斗力。他在1928年至1931年间,三次抗击日寇的战争中,屡立奇功,成为当时的军事英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7月2日,刚满27周岁的张学良由东北三省议会联合推举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天省保安司令,不久,又就任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成为东北地区的最高军政首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6年,张学良与他的副手杨虎城来到西安,接见了正在途中前往西安的国民政府领导人蒋介石。在此期间,他们与蒋介石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张学良认为国民政府的政策对东北地区的利益不利,而蒋介石则认为张学良背叛了国家利益。双方争执不下,最终导致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对蒋介石的软禁,并以此为要挟,迫使蒋介石同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span></p> <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提出抗日救国八项政治主张,逼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span></p> <p class="ql-block">  1990年,随着蒋介石、蒋经国的离世,张学良终于全面恢复人身自身。在之前这五十余年的幽禁生涯中,张学良对蒋介石的感情很复杂,既有恨,也有其他感情。晚年的张学良曾这样评价蒋介石:“他是一个大略没雄才的人。”或许在张学良的心里,他对蒋介石没有多少恨,只是觉得他实在不应该幽禁自己这么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