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月26日,在<b>2024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崇礼)论坛</b>上,电网头条记者就<b>能源转型</b>相关内容专访<b>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b>。</p> <p class="ql-block"> ▲电网头条特派记者采访刘吉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电网头条:您认为当前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刘吉臻:</b>主要挑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求压力巨大,无论是实现碳达峰还是碳中和目标,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二是供给制约较多,特别是清洁能源的供给能力尚需提升;三是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需要大规模发展新能源并优化能源结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电网头条:面对这些挑战,中国能源转型的路径是怎样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刘吉臻:</b>面对中国能源转型的系列挑战,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在已有的规模上,我们还要进一步规模化发展,新能源发展的主要途径还是将其转化为电力,所以我们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我们的终端用能和能源端的结构优化提升,都要依赖全社会电气化水平的提高,我们称为再电气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不可能走西方油气替代煤炭,再由新能源替代油气的碳中和之路。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资源禀赋、历史发展进程和当前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们仍然处于煤基能源时代。中国煤炭资源丰富,而油气资源相对匮乏,且煤炭在能源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中国需要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能源转型路径,即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新能源,构建新型电力系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电网头条:如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刘吉臻:</b>新型电力系统的本质在于它能够自主地适应新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这意味着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具备多元互补、源网协同、供需互动和灵活智能的技术手段,以实现对新能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同时,新型电力系统还需要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实现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提高其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其次,要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和灵活性;再次,要推动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解决新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第四,要加强需求侧管理,推动能源消费方式的转变;最后,要加强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推动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逐步构建起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总讲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的二十字方针。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这些是讲目标、前提,而在技术领域,仅有供需协同、灵活智能是不够的,应该加上多源互补、源网协同、供需互动、灵活智能,以实现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的融合,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者|杨雨晴</p><p class="ql-block"> 张越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责编|杨雨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执行审核|张越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e3sKIXrwOiPsGKlCs7iTI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