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甘东南行之一 伏羲庙</p><p class="ql-block"> 伏羲庙,古称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坐落于天水市秦州区西关伏羲路,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年—1484年),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年—1887年)第九次重修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伏羲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伏羲庙简介:天水伏羲庙,是祭祀中华民族始祖伏羲氏的明代庙堂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氏是我国古代原始氏族社会首领之一。据史书记载,太眸庖羲氏生于成纪(今天水一带)。故天水有"羲皇故里"之称。</p><p class="ql-block">伏羲庙,又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据《新修太昊宫门坊记》碑述,明代弘治三年(一四九零年)以前庙区已初具规模。后经明、清两代多次重建、扩建、维修、逐步形成为一组整肃宏伟,布局严谨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伏羲庙坐北向南偏东三度,原占地一万三千多平方米,现存古建筑共十四座,六十六间。主体建筑依次排列在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上,东西厢廊对称。主要建筑先天殿面阔七间,重檐复屋,翼角飞檐。屋顶龙吻吞脊,当中宝刹楼阁,皆以彩塑琉璃制成。出槽斗拱,博古彩绘,门窗装修精美,图案造型生动。</p><p class="ql-block">殿内塑伏羲像一尊,身披树叶,威仪古朴。七架梁下天花板中绘六十四卦图及河图。整个建筑艺术高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研究我国明、清建筑的珍贵实例。</p> <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西入甘肃,第一个重镇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轩辕黄帝的诞生地,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自秦汉至明清,对伏羲氏的祭祀历经两千余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p> <p class="ql-block">宫门(太昊宫)</p><p class="ql-block">又称门坊、大门、正门、前门、头门。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始成今制。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五棉中柱,悬山顶结构。前檐下榜书"与天地准"匾,与曲阜孔庙第一坊"金声玉振"匾、镇江焦山"海不扬波"摩崖题书同为明郡人胡绩宗所书。</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p><p class="ql-block">又称退殿、寝殿、寝宫,殿内塑伏羲坐像。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明清两代多有修葺,依"前殿后寝"之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雕梁画栋,檐下装修古朴淳厚,两尽间槛窗雕刻"龙凤吉祥"图案,栩栩如生,表现了龙的动势与雄姿,凤的华贵与妩媚,是中国古代建筑木雕艺术的珍宝。</p> <p class="ql-block">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是明代专门为祭祀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所建的宫廷式庙堂建筑群。</p><p class="ql-block">伏羲庙建筑群坐北朝南,建筑格局为四进四院。沿中轴线,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依次排列,层层递进,庄严雄伟。院落重重相套,对仗如仪,高深悠远。朝房、碑廊沿横轴对称分布,规整划一,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伏羲是中华民族景仰的"人文始祖",天水是伏羲的出生地,"羲皇故里"。祭祀活动记载已有8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牌坊</p><p class="ql-block">伏羲庙有牌坊三座,"开天阴道"坊居中,"继天立极"和"开物成务"坊跨街而立,东西对峙,平面布局呈品字形结构。"开天明道"坊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木结构,三间四柱三楼庑殿顶。"继天立极"坊和"开物成务"坊均始建于明嘉请十年(1531年),2002年重建,形制“开天明道”坊。</p> <p class="ql-block">甘东南行之二 麦积山石窟</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是该景区的核心亮点,始建于五世纪初,保存了221座洞窟,内有10632身泥塑石雕和1000多平方米的壁画,题材丰富,以泥塑、石胎泥塑为主要艺术形式,是中国唯一保存北朝造像体系最为完整的石窟,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的7个发展时期</p><p class="ql-block">1.后秦(公元384-417年):创始阶段--剽悍雄健 第74、78窟。</p><p class="ql-block">2·北魏(公元386-534年):辉煌发展阶段--秀骨清像 第115、133窟。</p><p class="ql-block">3·西魏(公元535-556年):精练提高阶段 --秀骨清像 第127、121窟。</p><p class="ql-block">4·北周(公元557-581年):创新阶段--珠圆玉润 第4、62、44窟。</p><p class="ql-block">5·隋代(公元581-618年):新发展期--丰满夸张的第37窟。</p><p class="ql-block">6·初唐(公元618-712年):新发展期--丰满夸张 第5窟。</p><p class="ql-block">7·宋(公元960-1127年):大规模重修期--写实求真第165窟。</p> <p class="ql-block">055窟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现存一佛二菩萨,佛像身躯肌肤丰腴,衣纹流畅,具有韵律感为北周彩塑精品。</p> <p class="ql-block">059窟为北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摩崖墨书题记,凡1200余字,多已漫沸不清。为沙门惠珍等人募捐钱物妆修东西两崖佛像的施主舍钱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135窟为北魏(公元386~534年),俗称"天堂洞"。平面横长方形大型平顶窟,窟前壁上方凿三个方形明窗。原为三壁三龛,正壁左右北周重开二龛,各塑一佛二菩萨,右壁龛内主佛宋代重修。正壁绘《涅槃经变》,画面正中为一佛二菩萨说法图,右侧为"八王争舍利"。左、右壁上方绘一佛二菩萨各三组。左壁下部绘《维摩变》。前壁上部有一佛二菩萨说法图数组。</p> <p class="ql-block">1961年,麦积山石窟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麦积山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风景区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五个子景区180多个景点组成,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物种,被称为"陇上林泉之冠",具有深厚的旅游价值,是丝绸古道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耀眼的艺术明珠和最具潜力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甘东南行之三 崆峒山</p><p class="ql-block">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主峰海拔2123米,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的要塞 。现为国家AAAAA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崆峒山景区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雄秀甲于关塞”、“道源所在”等美誉。</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分布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被誉为西北的道、佛宗教圣地。据史书记载,崆峒山在隋朝统一之后获得了一个安定时期,于是唐朝便有僧人、道士先后开创寺院和宫观,其后,经宋、元、明、清直到民国,历代皆有兴建或重建。据史书记载,鼎盛时期,琳宫梵刹达42处,房屋650余间。其显要者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八台指的是东、西、南、北、中五台以及八仙台、灵龟台、赵时春读书台;九宫指的是问道宫、王母宫、紫霄宫、飞升宫、南崖宫、净乐宫、太清宫、遇真宫、子孙宫;十二院指的是舒花寺、法轮寺、宝庆寺、真乘寺、茶庵寺、舍利寺、栖云寺、香山寺、莲花寺、海觉寺、文殊庵、弥陀庵;七十二石府洞天指的是玄鹤洞、广成洞、钻羊洞、朝阳洞、老君洞、金银洞、归云洞、玉女洞、灵官洞、三教洞等等。</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的山名来源是:崆峒在字典中,标注为山名,在甘肃境内。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书载是“北戴斗极为崆峒”。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史书记载的崆峒是大夏、莎车、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楼烂、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个氏族的首领。也是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空桐,以国为姓。崆峒山为当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风景名胜区属于丹霞地貌。崆峒山是六盘山支脉,受差异风化、水冲蚀、崩塌等外动力作用,形成了孤山峰岭,峰丛广布,方山洞穴发育,怪石突兀,山势险峻,气势雄伟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崆峒山地形是国内丹霞地貌类型中形成时代较早的类型,是大面积黄土高原上独有的自然奇观。</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的三种传说:</p><p class="ql-block">一是古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p><p class="ql-block">二是崆峒山为道教胜地之一,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静自然之意;</p><p class="ql-block">三是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p><p class="ql-block">“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首耳熟能详的句子出自崆峒山。</p> <p class="ql-block">朝天门为通绝顶之要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牌楼式建筑,称一天门,内塑四大天王。清末曾修葺,后圮废。民国年间重建穿廊灵官殿。1992年重建阁楼式拱形山门,顶端为遇廊殿,殿内主祀王灵官。殿后南北增建砖木结构厢房各一处。前侧置石羊九只各驮砖、石,昭示古建运输之艰辛。</p> <p class="ql-block">药王洞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年间重建,民国期间曾修葺,洞内塑药圣孙思邈"坐虎针龙"像。1993年春,在左右两侧新开凿面东石洞各2孔,分别塑有扁鹊、华佗彩塑,环洞口接明柱走廊,洞顶建面东大殿3楹,殿后建面北临崖厢房3间,上下浑然一体,颇具气势。在药王洞东南处有孤峰,三面皆为悬崖,名为蜡烛峰。</p> <p class="ql-block">位于玉皇楼下方,初建于明代,殿内凿有石洞通道,乃游人上下必经之险路,游人中不乏望之生畏者,故也喻为磨炼意志之生死门。殿正中祀福、禄、寿神像各一尊,左右祀八仙像。</p> <p class="ql-block">黄帝问道处《庄子•在宥》中记载:"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修炼,故往见之"。左上有1处天然洞穴,洞深和高均为3米,宽2米,洞内塑有广成子、轩辕黄帝以及玄鹤童子,称为南崖宫;右侧峭壁上有广成子墓及"龙翔飞鹤"回文字,都是这一事件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雷祖殿</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位于雷声峰脊中段,原名九光殿。殿前石坊门,浮雕为二龙戏珠、双凤朝阳图案。中门楣有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平凉韩王题书的"九光殿"、"神霄玉府"阴文,侧楣浮雕八仙巡游图。内壁上有雷部诸神行去降雨、除雹伏妖悬雕。内祀彩塑跨独角兽之雷祖。殿外墙镶嵌记录明代万历年间来自陕西龙门洞道士霍真祥主持重修时募资等情况的"石碑"。于雷祖殿正前方的一座孤峰上。狭小的木屋内供有眼光菩萨一尊。旁边还有一处深约20公分的小圆洞,为崆峒山有名的"洗眼泉"。</p> <p class="ql-block">棋盘岭</p><p class="ql-block">亦称铁棋坪,传为广成子、赤松子二仙弈棋之地,另有传说乃陈传与赵匡胤弈棋之所,故得名。地势较平旷,且有巨大古松挺立其间。背依雷声峰,前临深谷绝壑。清风习习,松涛阵阵,俯视水库之水,层层涟漪泛绿,潋滟吻岸。岭上建有两面式大殿一座,西殿内祀彩塑九天圣母坐像3尊,东殿内祀孙膑、赵匡胤、陈持坐像,称三圣殿。</p> <p class="ql-block">四海龙君殿始建于清代。1989年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乡民募资崆峒山道教协会主持重修。殿内奉祀彩塑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润、西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左右为白龙三太子和夜叉李良。</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以其峰林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岭郁葱,既有北国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观,被誉为陇东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有许多大大小小、或深或浅的石洞,据初步统计,共有大小32个洞子,崆峒山得名,与山上的石洞有很大关系,即取”空空洞洞“之意。这些洞子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说法,朝阳洞即是其中一个较有名气的石洞。</p><p class="ql-block">洞穴</p><p class="ql-block">各种形成于地表岩石中的空洞称为洞穴。</p><p class="ql-block">崆峒山的洞穴大部分与节理、断裂有关;有些与砾石脱落、较松软透镜状岩体优先风化脱落、流水侵蚀及溶蚀有关;有些与层面片状风化剥落有关。</p><p class="ql-block">崆峒山较著名的洞穴有:东台下的玄鹤洞、四海龙君殿下的归云洞、上天梯旁的广成洞、胭脂峡的月亮洞、三珠洞、石窑沟的洞中洞。</p> <p class="ql-block">三官殿</p><p class="ql-block">亦称三元殿、南云堂。位于峰脊上段,系从马鬃山去雷声峰遇到的第一座庙宇,初建于明嘉靖年间,问道宫道士王全真主持修筑,为面东一大楹殿宇。万历四十三年(1615),道士霍真祥曾主持修葺,后历经维修,乏于记载,1982年,崆峒山道教管理委员会主持补修。内礼彩塑天官、地官、水官坐像,左右彩塑十殿阎君坐像和牛头、马面、小鬼、夜叉等地府神衹,另有彩塑梁颢、甘罗像。壁间彩绘地狱报应图。</p> <p class="ql-block">净乐宫亦称静乐宫。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与"笄头胜概"六角亭并立,废于清末。民国2年(1913),陕西督军兼省长陈树藩游至笄头,慨然出资,嘱太和宫道士赵至浚主持重修,后因资金不足功亏一篑。民国21年,道士李成顺复募资续修,时断时续,直至民国35年全面告竣。建有圣父圣母殿3楹,面北大殿3楹,山门楼房3间,茶厨库房俱备。后毁于"文革"。1989年,平凉人李守甲、汝廷善、李富甲等会众募资重修,历经6载,建成歇山式大殿3间、厢房8间,凿挖窑洞2孔,彩塑5尊。1996年春,由李宝甲等创修观音亭于净乐宫前,翌年4月竣工,亭为清式单檐六角形,占地近200平方米,高3丈,内彩塑观音菩萨等全身像3尊。</p> <p class="ql-block">玉皇楼亦称玉皇殿,位于三官殿下方,于明正德七年(1512)由道士全真创建。系两层一间依山筑起的殿宇。清代咸丰十一年(1861),由道士赵志诚重修。1981年由信教会众再次重修。内礼玉皇大帝主神,左右为金童玉女像。</p> <p class="ql-block">圣父圣母殿亦称火灵圣母殿,位于雷祖殿上方。初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系依山开凿的1间两层土木结构建筑。殿内祀圣父圣母像。</p> <p class="ql-block">龙君殿</p><p class="ql-block">亦称四海龙君殿。始建于清代,1958年圮废;1989年在道士王崇修主持下,由固原县民史清润等募资重建。殿呈面西南5间3楹走廊式,斗拱托起翘檐,为僻静处平添一景。殿内奉祀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闰、西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左右为白龙三太子和巡海夜叉李艮,壁间彩绘有哪吒闹海壁画。</p> <p class="ql-block">天仙宫俗称子孙宫,系四合院式建筑,面南者为轩辕殿,面北者为紫霄殿。为据碑记,此宫初建于明代,紫霄殿内主祀"送子娘娘",两侧有十二生肖像,乃民间信众求子之所。</p> <p class="ql-block">三皇楼始建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初建时上层东面彩塑有三位古代帝王:天皇伏羲、地皇神农和人皇轩辕黄帝。三皇楼最早是上崆峒山的第一道关口,也是登临绝顶的一条必经之路,因而一层面西的门楣上方镌刻有"中峰锁钥"四字。</p> <p class="ql-block">皇城亦称太和宫。宋乾德年间(963--967)时在绝顶创建太和宫,元代时改奉释迦牟尼佛,称为崇佛阁。明代嘉靖年间,驻藩平凉的韩王和他的妻子郭氏捐资再次扩建,成为崆峒山道教最主要的建筑物。皇城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殿上建殿、殿内有殿、殿后藏殿,仿照中国宫殿建筑建造,是崆峒山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峻极于天"的牌坊之后左右两侧为钟鼓楼,皇城的殿门上方有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熹宗皇帝亲笔题写的"救赐崆峒"四个大字。皇城共八间大殿,入口处为灵官殿,殿上为太白殿、献殿和太白殿、献殿后为真武殿、真武殿后分别从左至右分别为老君楼、药王殿、玉皇殿、天师殿。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拈(上香)的方法</p><p class="ql-block">一、将香点燃;</p><p class="ql-block">二、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拇指顶着香的尾部;</p><p class="ql-block">三、安置胸前,香头乎对佛菩萨圣像;</p><p class="ql-block">四、再举香齐眉;</p><p class="ql-block">五、之后,放下如第三动作;</p><p class="ql-block">六、开始用左手分插香。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时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第二支香插右边,插时默念:"供养历生父母师长";第三支香插左边,插时默念:"供养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和我某某的冤债障类"。插香的第二种方法是先右,念:"誓断一切恶",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后中,念"誓度一切众生"。插香的第三种方法是最简单的,和第一法一样,但念得比较简单,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时默念:"供养天";第二支插右边,插时默念"供养道":第三支插左边,插时默念,"供养神",总括而简单。插完香,合掌,心中默念:"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恳请大慈悲,施与众生乐"。如果是上环香,就要以点燃之处向神位,两手像持长香的方式一样,举香时,只要口中默念:"供养十方三成三宝。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恳请大慈悲,施与即可。</p> <p class="ql-block">净乐宫亦称静乐宫。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与"笄头胜概"六角亭并立,废于清末。民国2年(1913),陕西督军兼省长陈树藩游至笄头,慨然出资,嘱太和宫道士赵至浚主持重修,后因资金不足功亏一篑。民国21年,道士李成顺复募资续修,时断时续,直至民国35年全面告竣。建有圣父圣母殿3楹,面北大殿3楹,山门楼房3间,茶厨库房俱备。后毁于"文革"。1989年,平凉人李守甲、汝廷善、李富甲等会众募资重修,历经6载,建成歇山式大殿3间、厢房8间,凿挖窑洞2孔,彩塑5尊。1996年春,由李宝甲等创修观音亭于净乐宫前,翌年4月竣工,亭为清式单檐六角形,占地近200平方米,高3丈,内彩塑观音菩萨等全身像3尊。</p> <p class="ql-block">混元阁</p><p class="ql-block">位于崆峒山最高峰香山景区,唐朝初期在此建有轩辕宫(轩辕楼),清乾隆年间迁到了天仙宫内,后几度毁坏,2006年修建混元阁时,这里仅存10多平方米的遗迹。建成后的混元阁为内五外七的仿明清式阁楼,占地1648平方米,高29.6米,负一层是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学博物馆。阁内通过彩塑和悬塑的形式,展现了道教中的各路神仙。一至二层以广成子和黄帝时期的发明创造为主题的问道篇;三层为三清殿,主像为三清,周围组塑有"四帝二后朝三清"的主题故事;四层为群仙朝圣浮雕,以道教中最具代表和影响力的人物故事为主题,采用浮雕的手法塑造有三百余尊神像;五至六层为混元老祖殿,主神为混元老祖,以天地混沌初分为起点,将这一时期所出现和诞生的诸位神、仙,通过立体圆雕像表现出来,形象的反映了道的形成过程。登临混元阁极目四眺天阔地宽,百里之外清晰可辨,大有"三秦收眼底,陇原咫尺间"之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