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古诗:屈大均巅峰诗作五首

咏梅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明末清初的诗人屈大均以其深厚的学识、炽热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不仅是岭南诗坛的杰出代表,更以其“翁山诗派”的开创性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期《今日读古诗》,我们将一同走进屈大均的诗歌世界,欣赏其巅峰时期的五首代表作——《壬戌清明作》、《摄山秋夕作》、《鲁连台》、《紫荆关道中送客》及《己巳元日作 其二》。</p><p class="ql-block">屈大均,字介子,号翁山,生于乱世之中,一生坎坷多舛。他既是学者,又是诗人,更是一位坚定的抗清志士。其诗作题材广泛,从个人情感的抒发到家国命运的关注,再到自然景观的描绘,无不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五首诗作,正是屈大均诗歌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了解屈大均内心世界和时代背景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壬戌清明作》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与诗人内心的愁绪交织,深刻表达了屈大均对故国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其深沉的爱国情怀和悲壮的人生境遇。《摄山秋夕作》则以摄山秋夜的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象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又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挣扎。《鲁连台》则追忆了古代贤人鲁仲连的生平事迹,借以表达诗人对高尚品格的景仰和对时代英雄的期盼。《紫荆关道中送客》则以边塞风光为背景,描绘了送别友人时的离愁别绪与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己巳元日作 其二》则以其热闹喜庆的新年场景,寄托了诗人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p><p class="ql-block">这五首诗作,每一首都各具特色,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它们不仅是屈大均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共同情感与命运的写照。通过品读这些诗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屈大均的内心世界和文学追求,感受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p><p class="ql-block">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大均的诗歌世界,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和心灵震撼。相信在每一次的诵读与品味中,我们都能获得新的感悟与启迪,让心灵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净化和升华。</p> <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壬戌清明作》</p><p class="ql-block">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p><p class="ql-block">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p><p class="ql-block">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p><p class="ql-block">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p><p class="ql-block">“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描述了天气由早晨的寒冷逐渐转为傍晚的阴沉,而诗人却在愁绪中未曾察觉春天已经来临。这里既有对天气变化的描写,也有对内心感受的反映。</p><p class="ql-block">“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以“落花”和“啼鸟”为意象,前者象征着衰败和失去,后者则代表着自然界的永恒不变。诗人通过这样的意象对比,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对现实的无力感。</p><p class="ql-block">“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直接点出了诗人对于已经消失的明朝江山的怀念,以及对于那些曾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中华人物的缅怀。 这两句揭示了诗人深深的失落感和对未来的悲观情绪。</p><p class="ql-block">“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悲凉的氛围。“龙蛇”通常用来比喻隐居不出的英雄豪杰,而“寒食”则是指寒食节,这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纪念祖先或过去的英雄。整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些英雄豪杰无处可归,每年的寒食节都会让客居异乡的人感到无比悲伤。</p><p class="ql-block">《壬戌清明作》是一首充满悲凉意味的诗歌,反映了屈大均在明清易代之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对于故国的无限怀念。这首诗因其深刻的情感和优美的词句,成为了屈大均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摄山秋夕作》</p><p class="ql-block">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p><p class="ql-block">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p><p class="ql-block">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p><p class="ql-block">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p><p class="ql-block">“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描述了秋夜中树林的不宁静,树叶飘落,鸟儿因为落叶声而频繁惊起。这里诗人以动衬静,营造出一种寂静中带着动态的画面,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不安。</p><p class="ql-block">“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诗人整夜听到风声,以为是风雨交加,但实际上并不知道月亮已经升起。这句诗通过听觉和视觉的转换,表现出诗人因为内心的焦虑而忽略了周围的美景。</p><p class="ql-block">“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清晨时分,诗人打开松木门后所见到的景象。松树的颜色和清澈的潭水在月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明亮和清新。这里的景色描写透露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氛围。</p><p class="ql-block">“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随着天鸡报晓,诗人意识到天即将破晓,于是披上衣服准备再次踏上旅途。“远征”暗示了诗人不断奔波的生涯,也反映了他心中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p><p class="ql-block">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从夜晚的不安到清晨的宁静,再到最后的行动准备,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过程。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感捕捉,同时也隐含了他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鲁连台》</p><p class="ql-block">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p><p class="ql-block">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p><p class="ql-block">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p><p class="ql-block">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p><p class="ql-block">“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描述了鲁仲连的英姿与气魄。这里的“一笑无秦帝”指的是鲁仲连通过自己的智谋,成功阻止了秦国称帝的企图,表现了他的智慧和胆识。接着,“飘然向海东”一句,则体现了鲁仲连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高洁品行,他并没有因为成就了如此伟大的事业而贪恋权位,反而选择远离世俗,隐居于东海之滨。</p><p class="ql-block">“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继续深化了对鲁仲连人格魅力的描绘。它不仅表达了对鲁仲连能够解决重大难题能力的认可,同时也强调了他对个人荣誉的淡薄态度,即使建立了奇功伟绩,也不屑于去计较和追求。这反映了诗人对古代贤者的崇敬以及对现代缺乏这种精神现象的遗憾。</p><p class="ql-block">“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诗人笔锋一转,由写人转向了写景。这里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营造了一种肃穆而又略显荒凉的氛围。古戍(古代的边防哨所)与三秋雁一同出现,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以及历史的变迁。而“高台万木风”则表现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对鲁仲连高尚人格的一种象征,其影响如同高台上摇曳的树木,在风中传播。</p><p class="ql-block">“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它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真正能够担当大事的英雄人物,并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权贵,而是隐藏于普通百姓之中的布衣之士。这一观点不仅反映了屈大均对平民英雄主义的认同,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批判态度,即真正的英雄往往被忽视,而那些表面光鲜的人物却常常占据高位。</p><p class="ql-block">《鲁连台》通过描写鲁仲连的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表达出诗人对于古代贤者的敬仰之情,并借此寄托了自己对于时代变革和个人命运的思考。诗中既有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有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同时还包含了对未来可能涌现的新一代英雄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04</p><p class="ql-block">《紫荆关道中送客》</p><p class="ql-block">紫荆雄据飞狐口,河绕长城去渺茫。</p><p class="ql-block">万里悲风随出塞,三年明月照思乡。</p><p class="ql-block">平生亦抱昭君怨,白首犹寻结客场。</p><p class="ql-block">愁绝春寒纷雨雪,送行难得酒盈觞。</p><p class="ql-block">“紫荆雄据飞狐口,河绕长城去渺茫。”,诗人以雄伟的紫荆关为中心,描述了它雄踞在飞狐口的险要位置,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观——蜿蜒的河水环绕着长城,延伸至遥远的地平线。这样的景象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离别的遥远与艰难。</p><p class="ql-block">“万里悲风随出塞,三年明月照思乡。”,诗人在此通过“万里悲风”与“三年明月”这两个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意象,表达了送别时的悲伤情绪以及对家乡深深的思念。悲风似乎伴随着行人远去,而明月则成为了思乡之情的寄托。</p><p class="ql-block">“平生亦抱昭君怨,白首犹寻结客场。”,这一联中,诗人借用王昭君出塞的历史典故,表达了自己虽然没有像昭君那样背井离乡,但仍有着类似昭君的哀怨,即便到了白发苍苍的年纪,仍然不得不奔波在外,寻找寄宿之所。</p><p class="ql-block">“愁绝春寒纷雨雪,送行难得酒盈觞。”,诗人以春寒料峭、雨雪纷飞的恶劣天气作为背景,突显了送别时刻的凄凉与不舍。在这种环境下,即便是想为友人饯行,也难以找到美酒满杯的机会,从而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哀愁。</p><p class="ql-block">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屈大均深厚的文学造诣。诗中的情感与景象交织,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哀伤、对未来的担忧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屈大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明末清初岭南地区的重要诗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05</p><p class="ql-block">《己巳元日作 其二》</p><p class="ql-block">水仙白白映桃红,总与仙人玉貌同。</p><p class="ql-block">百万珠从王母掷,三千花向岁星丛。</p><p class="ql-block">琴书膝下兰芝女,歌舞堂前翡翠童。</p><p class="ql-block">一一瑶筐争宝胜,黄莺紫燕髻鬟中。</p><p class="ql-block">“水仙白白映桃红,总与仙人玉貌同。”,诗人用“水仙”和“桃花”的颜色对比,营造出新春之际的生机勃勃与美丽景象。这里的“水仙白白映桃红”不仅是自然景色的写照,同时也是新春佳节人们穿着打扮的象征,与仙人一样光彩照人。</p><p class="ql-block">“百万珠从王母掷,三千花向岁星丛。”,诗人在这里运用了神话传说中的意象,“百万珠”和“三千花”象征着财富与繁荣,“王母”则是神话中掌管福禄寿喜的神仙,而“岁星”指的是木星,在古代被认为与人间的福运有关。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对新年到来之际福气满满、万事如意的期盼。</p><p class="ql-block">“琴书膝下兰芝女,歌舞堂前翡翠童。”,这里描绘的是新春佳节家庭团聚的温馨画面。“兰芝女”代表了家中品行高洁的女儿,“翡翠童”则是指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或弹琴读书,或唱歌跳舞,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p><p class="ql-block">“一一瑶筐争宝胜,黄莺紫燕髻鬟中。”,诗人以“瑶筐”象征盛满礼物的篮子,“黄莺紫燕”则比喻女子头饰上的装饰物,整句诗意在表达新春之际家中充满了各种美好的事物,女性们装扮得非常漂亮,整个画面充满了喜庆与祥和。</p><p class="ql-block">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屈大均对于新年美好景象的描绘,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风俗的一种记录,也是屈大均个人艺术风格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屈大均是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大家”。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享有盛誉,而且在后世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屈大均的诗歌创作涵盖了多个主题,从个人的情感抒发到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再到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无不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情感世界。</p><p class="ql-block">屈大均的诗作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赞誉。他以爱国诗人屈原为楷模,效法注重民生的诗圣杜甫,但又自铸伟辞,开辟出自成一家的“翁山诗派”。 他的诗作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点:气魄雄放、笔力遒劲、富于瑰奇的想象。王煐在《岭南三大家诗选序》中评价屈大均的诗:“如万壑奔涛,一泻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 这种评价形象地描述了屈大均诗歌的磅礴气势和流畅的文笔。</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屈大均的诗歌还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和人文元素,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学者的广博学识。他的代表作之一《广东新语》记录了广东的天文地理、经济风物、人物风俗等内容,被誉为“广东百科全书”。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地方志,同时也是屈大均诗歌创作的重要背景材料,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广东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和他的学术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