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仿古桥</p><p class="ql-block">高迁公园是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依托石家庄的环城水系而建,主要功能包括娱乐、观光、健身、绿化和养生。公园的地理位置在南三环与一零七国道交叉口北600米,全天候开放,无需门票。</p> <p class="ql-block">宽阔步道</p><p class="ql-block">公园内的绿道贯穿其中,游客可以沿着绿道漫步或骑行,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p> <p class="ql-block">井陉拉花</p><p class="ql-block">河北省井陉县传统舞蹈类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井陉拉花最早源于民间的节日、庙会、典及拜神时的街头广场花会,在唐代元和八年(813年)成书的《元和郡县志》中就有相的记载。到了20世纪初,拉花已经十分盛行,成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有山西梆子不离口,井陉拉花遍地扭”的说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将井陉县命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拉花之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井陉拉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3。</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井陉县文化馆获得“井陉拉花”项目保护单位资格。</p> <p class="ql-block">苇绿河清</p><p class="ql-block">通过一系列景观节点展示河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包括燕赵风韵、战鼓广场、梨园春色、剪影香韵等,</p> <p class="ql-block">"纺织岁月"</p><p class="ql-block">魏县地处河北省南部,位于邯郸市东南51公里处。魏县夏朝时为观户国,战国时为魏武候别都,秦始皇时名刺蒲,属邯郸东郡。土纺土织技艺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其历史悠久,自7世纪棉花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由麻纺织转入了棉纺织业。到了元代,在黄道婆纺织机具和技术改革影响下,魏县土纺土织业得到了发展,用土布做成的衣服、被褥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须用品。魏县土纺土织业历经明、清,到民国和解放初期达到鼎盛时期,全县农村家家备有纺车、织布机,成年妇女都会纺花织布。其技艺繁杂,有搓花结、纺线、打线、染线、浆线、络线、经线、印布、掏增、闯杼、绑机、织布等12道工序。</p> <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魏县土纺土织"技艺被河北省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魏县土纺土织"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p> <p class="ql-block">藁城宫灯</p><p class="ql-block">是河北省石家庄藁城著名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因进贡宫廷故名“宫灯”。以“屯头宫灯”为代表,传统的藁城宫灯都是手工制作,后经过现代工艺改良发展而形成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模式。以造型优美、易于保存等特点驰名中外。</p><p class="ql-block">藁城宫灯还曾悬挂于天安门和2008北京奥运会,2009年11月25日又被授权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2014年南京青奥会特许商品”等荣誉。</p> <p class="ql-block">常山战鼓</p><p class="ql-block">正定常山战鼓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已具雏形,至明代已盛行于民间,石家庄市正定县是历史上“常山郡”所在地,故称其为“常山战鼓”。常山战鼓是由鼓、大钹、中钹、小钹、小锣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民间清锣鼓,主要用于广场表演。</p> <p class="ql-block">常山战鼓喬路</p><p class="ql-block">过样,曲牌繁多</p><p class="ql-block">主要曲牌有<么二三</p><p class="ql-block">小西鼓<大西鼓</p><p class="ql-block">迈大步入猴爬杆</p><p class="ql-block">等12首</p> <p class="ql-block">河北邦子脸谱</p><p class="ql-block">河北梆子是根植于燕赵大地这片土壤的一朵奇葩。它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东、河南、山西部分地区,成为大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河北梆子在其兴盛期,还曾传入中国东北三省、江淮地区以及俄罗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p> <p class="ql-block">石家庄丝弦</p><p class="ql-block">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起源于明末,丝弦地方大戏,在解放前曾流行于河北省的中南部地区和保定东部地区,以及山西省晋中东部以及雁北地区。该剧种按其方位不同可以分为五路丝弦,北、中五路,石家庄丝弦为"中路丝弦"。</p> <p class="ql-block">仿古桥</p> <p class="ql-block"> 如梦令.高迁公园</p><p class="ql-block">走近石门风景。</p><p class="ql-block">水阔桥长林静,</p><p class="ql-block">邦子脸生花,</p><p class="ql-block">鼓震千军登顶。</p><p class="ql-block">稍等,</p><p class="ql-block">稍等。</p><p class="ql-block">再看宫灯妙影。</p><p class="ql-block"> 后唐庄宗体 </p><p class="ql-block"> 2024.9.29</p>